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清末文人的饭碗]抢文官饭碗是那本书

时间:2019-01-3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眼下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是否又是一次关于文化人的社会转型时期呢?   社会转型时期,关乎很多人的生计,文人也难免会产生“本领恐慌”。如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打破了多少文人的饭碗!
  从“孔家店”失业的人,若不能转行干别的事,那是很不幸的。其拥有的知识突然变质过期,无用于时代,遂有巨大的失落感,甚至产生“末日感”。民国各地的新学堂不愁生源,可大多出现了结构性师资短缺矛盾,即教国文的岗位应聘者数不胜数,而教数学、物理、化学、外文的老师缺之又缺。科举废除后,私塾教育之“博取功名”的终极目标失去,私学走人困境。大批私塾先生进不了新学堂当教员,没有营生的路子,四书五经在满肚子苦水中慢慢烂掉。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遭到强大阻力与逆流的冲击?从民生角度看,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很多文化人面临失业,他们不愿丢掉饭碗,害怕变革后找不到工作,乃至站出来反对新文化运动,甚至有人以命相搏,试图保护“孔家店”,大有“不搏饿死,搏或许还有一活”的悲壮。这当然只是一种情况,但这一情况确实存在,且有不小的社会影响。
  在白话文领时代风尚之时,林纾坚持古文写作,他说:“天下之理,制器可以日求其新;惟行文则断不能力掩古人而自侈其厚。”他如此固执,北京大学呆不下去,于是有了生计之忧。他在一幅“二乞儿争食图”上题辞:“遇食汝尽前,我拔其足汝便颠。汝遇食,须顾我,汝先我食如何可!乞儿纷纷方争食,林子过之长叹息。不让固非佳,纷争亦何得!官场士品半如此,我今借汝作样子!”虽是写乞丐,实则讥讽当时“抢职位”、“争饭碗”的现象。林纾没工作,拿不到薪水,只得卖文鬻画为生。不过,林纾名气大,登门求画索文的人络绎不绝,稿费收入颇丰。他的老乡陈衍戏称他家为“造币厂”。
  另一个文人樊增祥的处境就非常糟糕了,他去世前作诗《罪己》,其中有句:“钱可通神亦载鬼,方知文字不疗贫。”他的朋友曹经沅送挽联:“句多诙诡宁谐俗,文渐颓唐只为贫。”樊增祥的父亲是个晚清武官,常受委屈。罢官后,对儿子说:“若不得科第,非吾子也!”樊增祥很听话,发魔读书,中了进士。清末虽废了科举,但精通国学的人还是能够找到位置的。例如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就非常赏识樊增祥,推荐他当上了潜江书院山长。后来,樊增祥又到江陵讲席做主讲。樊增祥很有学问,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夸他:“纵横有机智,五官并用,笔舌所至,颠倒英豪,雕绘万象。”樊增祥是近代“晚唐诗派”代表诗人,主张“诗贵有品”。他“生平以诗为茶饭,无日不作,无地不作”,创作诗作达30000首。
  到了民国后,革命性质的新文化运动,带来社会大变革、大转型,而变革与转型必然会使一批知识分子失业。在“社保”观念薄弱、也无能力推行社保的中华民国,樊增祥陷入了生存危机。他“潦倒晚景,?傺末路”。北平有个权贵要为母亲做寿,几个人合伙定制了一件金碧辉煌的寿屏,并派人找樊增祥撰写寿辞。困窘的樊增祥正为生计犯难,他提出先拿点润笔费,可对方不答应。这时朋友劝樊增祥:“送屏的几个人都有身份,岂有食言不给润笔费之理?你先要钱,这使得他们难堪。”樊增祥只得放弃要订金的要求,将寿辞写好后交了过去。谁知那几个人却刁难说寿辞写得不好,不要了。结果樊增祥白费了精力和时间,他受到羞辱,忿恨不已,生了一场大病。
  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无疑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事业的新型岗位。一开始就接受新文化教育的年轻知识分子,多能顺应时代潮流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些不能随文化转型而及时自我调整的人便被时代所淘汰。殊不知,满腹博学鸿词和道德文章的人,卸旧学、装新知谈何容易。
  责任编辑:翁泽红

标签:清末 饭碗 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