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委托书 > 正文

在双重故乡之间流浪 一半是故乡一半是流浪

时间:2019-02-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我羡慕和崇敬那些带有鲜明地域性色彩的写作者,他们经年累月地书写和歌颂一个村庄、一条河流、一片野地……心灵上的故乡与地理上的故乡合二为一。在阅读他们的诗歌时,我常常心生自卑,也暗存惶惑。
  所以我想探询,那些心系故乡的写作者,他们的动力来自哪里?故乡的草木,果真能化解一个现代人精神上的困境?安妥一个诗人动荡的灵魂?他们究竟是悲壮的堂吉诃德式的战士,还是将头埋进草堆自欺欺人的鸵鸟?在很多诗人的文字中,我看到他们显然更加认同于前者。他们视自己为某种古老文化的守望者,他们把穷困、苦难上升为美德,蔑视、仇恨物质和一切现代性元素,用语言的砖头建造乌托邦般的世外桃源。我丝毫不怀疑他们的真诚,但在这样的写作面前,却只能无语。
  故乡?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那些歌颂故乡的人,无法体会到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写的“一个渴望离开热土故地的人,是一个不幸的人”那样的不幸。有的人终其一生的行走,仍然是大地上的异乡人。他精神上的故乡,无法落地,因此注定漂泊无依。
  而诗歌,照亮了那些从故乡出走的人,那些无法返回故乡的人,那些“仇恨”故乡的人,那些没有故乡的人。只有在这种孤绝的境域中,诗歌才成为人唯一的栖身之所。一个住在诗歌里的人,一个将故乡打成包裹背在身上奔波于路的人。一个彷徨于无地的人,一个被往事追杀的人……他们的声音从不理直气壮,却能在黑夜里发出光来。
  抛开“故乡”在地理学的概念不淡,单讲诗歌的故乡。众所周知,中国的现代诗,实则是现代化的产物,是舶来品,与后来的摇滚乐的输入别无二异。它一经产生就注定了无法剥离同两方、现代经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形式与意义不可分割,因此,现代诗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现的现代性经验的深度。如果一首分行的文字里,完全是中国古典的意象和古典的情感,或者纯粹是自《诗经》以来不变的乡野民间的经验,那么就称其为现代诗是值得怀疑的。
  每一个中国现代诗歌的写作者,心灵里其实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个则是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现代经验,它已经成为这个民族新的文化传统。否认后一个故乡的存在,就等于把我们从现代生活中孤立出来,做活术乃伊式的遗老遗少。同样,与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则无异于断绝母乳喂养的婴儿,很容易因免疫力不足而得病。
  两种文化传统的共同滋养、哺育,造就了今天中国诗歌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不同文化的冲撞、激荡,是产生新生命的源泉。因此,生在这个时代的诗人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而只有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流亡中,才能清醒地意识到那个唐诗宋词里的故乡,就让它好好存在我们的梦中吧。
  就我个人的写作经验而言,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同样怀有深情。现代生活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爱情与身体的忧郁,存在的深渊性体验。将我一次次逼近信仰的边缘,心生畏惧与虔敬。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记忆里的某些形象和语词,经常从我的潜意识里漾起,与我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抚慰我,温暖我,令我热泪盈眶,荡气回肠……

标签:故乡 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