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慰问信 > 正文

地方高校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科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以服务地区区域性经济建设为己任,着力打造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第二,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取向,优化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第三:坚持“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要求,实施“课堂实验教学与课外能力训练”,构建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第四:落实四项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职业能力;教育;实践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与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使学生愿意留在边远地区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使用人单位愿意接收我们的毕业生。近几年,我校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注重工科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广西‘十四+四’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为区域性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工科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培养生产一线工程师为目标,构建了完善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为区域性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有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发展潜质的各种人才。
  一、以服务广西经济建设为己任,发扬工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
  我校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教育比较薄弱,各类应用型人才缺口较大,工程技术人才学历普遍偏低,经济相对落后,生活条件较差。外地工科生不愿来,本地生源不愿回。因此特别需要像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这样的地方工科院校培养的工科生到基层一线,扎根广西,并且能够迅速适应广西经济建设的要求。
  为了提高我校工科生适应广西经济建设的能力,建校初,我校就确立了“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办学思想,设计了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工科生职业能力系列训练项目,加强了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技能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初步形成了工科生公共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奠定了以培养地方急需的合格经济建设人才为导向的办学思路,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不仅注重教学的实用性,而且以教学的学术性来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继续加强工科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十一五”期间我校对“一专多能”的办学思想进一步完善发展,确立了“加厚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模式,使学生形成更宽厚、更扎实的专业基本素养,在工科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我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明确提出“立足广西,面向西南,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服务面向定位。
  二、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取向,完善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我校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完善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切实提高了工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围绕一根主线,发展三种能力,优化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我校充分认识到工科生能力的发展性,不断适应新情况,丰富职业能力的内涵。在总结以往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增加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班主任工作、职业技能等现代人才必备的专业能力,拓展了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范围。
  工科类高等院校课程的设置,特别是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我校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入手,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大力整合课程内容,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在专业基本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三个维度上展开,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2.坚持“大纲”要求,推进“双轨”实施,构建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训练体系
  在工科生职业能力训练中我们坚持“大纲”要求(专业教学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双轨”实施(课堂实验教学与课外能力训练),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各工程专业类课程大纲中明确技能要求,为各种职业技能项目设计了具体的训练大纲,并把工科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学习进程的始终,做到职业能力训练四年不断线,全程化培养职业能力。
  学校根据区域性特点及我校学科专业特点,有所侧重并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不同的训练项目。
  在职业能力训练过程中,按照教学大纲与课程大纲的要求,坚持“四个对接”,拓展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双轨”渠道。一是坚持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技能活动对接。二是坚持模拟工程建设与实践课堂教学对接。三是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见习、实习对接。四是坚持专业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对接。
  3.落实四项措施,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1)加强硬件建设。在传统的以手写、口说为主的教学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增建多媒体教室。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模拟工程的建设过程,形象地描述工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逼真地反映解决问题后的结果,使学生在学校课堂内就可以接触到工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处理问题的思路。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和相关网络技术,建设了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交互式技能训练环境。
  (2)加强队伍建设。我校聘请了80多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兼职教师,以强化学校和地方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联系,并将各学科基础课教师、熟悉基础教育实践的专业课教师等校内教师,在不脱离各院系教学第一线的前提下,分批次到施工企业、设计院等单位挂职锻炼。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一批既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了解工程建设实际,相对稳定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3)加强组织建设。2010年,学校成立了教学与工程实践实训研究中心,加强对教师教学改革和工程实践研究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建立了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系两级管理体制,由教学与工程实践实训研究中心负责全校工科生职业能力训练的计划管理、统筹协调和检查考核等工作。各系成立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系工科生职业能力训练计划的制订、实施和总结工作。
  (4)加强制度建设。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过程中,我校坚持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关于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制度》、《工程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制度》等制度,各院系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制度上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探索
  为了强化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我校进行了学生实习实训综合改革。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将学科实践技能进行有效分解,并借助实习实训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分段训练,逐步提高,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技能训练。 该项改革以培养工科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构建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体系的重要平台,配合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着力打破封闭式的课程结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这个重点,建立了强化实践的评价机制,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在校工科生职业能力培养取得了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以建设广西、服务社会为理念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一直稳定在较高水平,英语应用能力及四、六级通过率得到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专业发展潜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对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明显增强。
  我校工科生的专业能力在实习实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受到实习基地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毕业生在就业应聘中,过硬的专业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3年工科类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
  我校为国家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输送了数千名合格人才。毕业生在基层乐于奉献,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等诸方面综合满意率在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足”。经过近十年的积淀和精心培育,工科类毕业生过硬的专业能力已经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湘,刘声.为什么GDP年年增长,大学生就业却越来越难[N].中国青年报,2006-03-13.
  [4]陈啸.安徽高教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9下).
  [5]阎立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149,2011C026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琚宏昌,男,博士,副教授,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工科类课程的教学与学生实践工作。

标签:工科 培养模式 探索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