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慰问信 > 正文

例谈小学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策略|阅读教学中小衔接方法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就二年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既要落实并强化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要向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靠拢铺设好“台阶”,让学生顺利进入三年级的语文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84-1
  
  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往往会觉得语文突然变难了,而新接班的教师也常会抱怨:这些学生怎么这也不会,那也不懂,课真难上!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与第一学段的相比,的确有明显提高。因此,二年级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既要落实并强化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又要向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靠拢,铺设好“台阶”,让学生顺利进入三年级的语文学习。
  下面以《会走路的小树》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做好阅读教学的低中衔接。
  一、注重朗读“正确”
  提倡“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以朗读为中心”的教学程序,将朗读训练贯穿于一篇课文教学的全过程,把教和学的着力点实实在在地落实在朗读上,这是加强朗读实践、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举措。在教学中,教者对各个阶段的朗读应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初读时,要求正确地读。读通顺,读准确,不读别字,不读破句。第一学段的朗读要“正确”,那么在二年级下这个阶段,不仅要读得“无错音”,还应包括:不一字一顿地读,不把每个字拖长声音来读,能按句逗停顿,能处理好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学生在读“正确”方面的普遍毛病是,把“的、地、得、了、着”这些轻声字拖得太长,如“一棵金色的/小树”;“一头美丽的/小鹿”。教师应着力纠正读法,增强学生的语感。
  二、形成默读能力
  第13课《学棋》首次提出“默读课文”的要求,在此后的阅读教学,我们应有计划地进行默读训练。第一步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由“口诵”转为“心读”;第二步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把默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会走路的树》一课的第一课时,在读正确后教师可提出以下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提到“树”的句子,想想“会走路的树”指什么,还有什么句子读不懂。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思考,默读后提出疑难问题,使学生在读的同时知道想什么和怎么想,逐步形成默读能力。
  三、品味词语内涵
  理解词语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但是很多的课堂仅限于“解释词语”,而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悟出词语的内涵、情感。在《会走路的树》一课中,“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这句话的重点词语是“天天”,学生都能捕捉住,但是他们对这个词的感悟仅限于“每一天”这个最浅层次的解释上。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天天”,从春到秋,天气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刮风、下雨、打雷、骄阳似火……)“天天”,从春到秋,“这棵树”的身体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腰酸背疼、疲劳……)教师小结并提问:不管天气好不好,不管身体累不累,从春到秋,这棵树“天天”来陪小鸟,你从“天天”能体会出什么呢?(树对鸟的关心、友善,树和鸟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二年级下的阅读教学需要这样逐步引导学生感悟词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感悟词语的方法。
  四、认识句间联系
  一篇文章由许多句子组成,句与句之间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否则文章将会杂乱无章。让学生认识句间联系,可以使他们的表达有理有序。
  二年级下的一些课文已显现出中高年级课文的特色。如《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第二节的第三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第三节的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欢乐的泼水节》一课,文末的“直到深夜还不肯离去”和上文的“早早地来到了大街上”互相照应……对于文中的这类句子,笔者认为可以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以《会走路的树》为例,第五节的内容是“第二年春天,小鸟又飞回来了。一头美丽的小鹿走了过来,金色的角在阳光下显得特别好看”,画线句子与文首“春天的早晨,一棵金色的小树在树林里走来走去”相照应。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这种联系呢?首先,教师引读第五节画线部分,然后以“去年的春天,小鸟眼睛看到的是什么”设问,启发学生将这两句联系起来。再问:“为什么去年春天,小鸟眼睛里是‘一棵金色的小树’,而第二年春天,小鸟眼睛里是‘一头美丽的小鹿’?”让学生体会小鸟在“树”的陪伴下长大了,见识多了。这样引导学生了解前后句子的联系,为读懂一段话奠定基础。
  五、强化语言训练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说”是对信息的输出。二年级下的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与说的有机结合,要结合文本精心设计说话题目,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会走路的树》一课中,“小鸟跟着他去了许多地方,看见了许多有趣的东西”这句话有很大的“空白”,是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点”。在读好这句话的基础上,可作这样的设计:①想象说一句话:小鸟跟着会走路的小树去了____,看见了____。②提供一些画面,说一段话:小鸟跟着会走路的小树去了____,看见了____;去了____,看见了 学生在表达的时候会出现下列现象:①语言不丰富,过于简单,如“____去了小溪,看见了小鱼”;②重复别人的话;③漫无边际,不顾实际,不合情理,如“____去了长城,看见了____;去了大运河,看见了____”。对于学生表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应及时予以恰当引导。如“它们看见了什么样的小鱼(或小鱼在干什么)?请你再说一次。”“你听得真仔细,把别人的发言都记住了,不过你能说说自己想到的吗?”“此时驯鹿和小鸟都还小,那么远的地方它们去得了吗?请你想想,树林里或树林附近会有什么好玩的地方?”以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有助于学生尽快脱离“低幼”,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标签:衔接 阅读教学 策略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