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文明礼仪 > 正文

[古籍保护与开发利用并行的思考] 思考与行动议论文800字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古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宝,如何保护好它们并同时让人们真正认识到它们的美,发挥它们的价值,笔者就此有一点自己小小的认识。   关键词:古籍 保护 开发利用
  古籍是不可再生的,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基础工作。而古籍作为一种书籍,最主要的作用是服务于人民大众。古籍的保护与查询实际上是两个矛盾的存在。而两者之间是不可同时实现的吗,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给出了答案。列入文化发展纲要的数字出版工程共有八项,“中国古籍数字化工程”是其中一项,并已完成个别重大项目如“中国基本古籍库”等。
  一、古籍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传统的古籍是指以纸为载体抄写或印刷的图书。在我国,上起先秦、下迄辛亥革命前后的古籍,绝大多数是用汉文撰写的,我国现存世的古籍约有10万余种,1000万册以上,它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图书馆和研究单位,还有一部分收藏在私人手中,国外也有部分收藏。由于古籍文献跨地区、跨国分散收藏,所藏种类、数量、版本、特色等也不同,所以学者们为了查阅古籍而奔波各地、穿梭各馆的情景屡见不鲜。[1]
  古籍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普遍受到各收藏单位的重视,随之也产生了“重藏轻用”的偏向,读者去借阅时受到许多限制,严重影响了古籍的利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从根本上改变以上状况创造了条件。对古籍文献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发掘、整理,并加以数字化、网络化,这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势所趋。
  二、古籍数字化的最终目的
  古籍数字化的目的,应有两大内容――普及与研究。从服务对象上看,正好表现为两大读者群。
  面向普及性的服务,目的是让有一定文化程度且对古籍有兴趣的读者能够通过数字化工程方便地看到优质的古籍资料,增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这一群体应是文化传承中的基本队伍。对他们的服务应该最具公益性。其电子化的形式应是“全文型”的文本,即将古籍资源全文通过手工录入形成的申.子文本。
   面向研究性的服务,目的是为从事研究工作的群体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古籍资料、为其研究提供数字化文献支撑。这一群体应是文化传承中的骨干队伍。面向他们的服务同样是公益性的,但因为工作性质和单位的特殊性,面向这个群体的服务往往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可以根据产品成本实行酌情收费。其电子化的形式应是“图文型”的文本,是既保存古籍图像又可检索的文本。具体为在古籍书页图像存储基础上,将书中具有检索意义的内容数字化,并转为电脑可识别的文字,并辅以适当的软件工具,为读者提供快捷的检索、统计、整理和编辑功能的电子产品――作品文本兼工具书。
  但无论是为了这两个目标的实现还是为这两大群体作好服务,都涉及到这一工作的基本性质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图书的功能、图书馆的功能,还是文化服务的功能看,古籍数字化的终极目标还是公益性的。古籍数字化的公益性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文化保护、文化普及、文化提升和文化服务的问题。
  三、现有的古籍数字化手段
  具体说来现存的古籍数字化手段有:
  1.中文古籍数据库。主要是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古籍文献的相关资料,作为古籍研究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利用计算机在资料的储存、整理、检索、数据统计以及索引编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改进古籍文献检索方式,对古籍资源的研究和开发非常有利。
  2.光盘版古籍。所谓光盘版古籍,其实就是以光盘为载体的古籍文献或古籍数据库。前期的古籍数据库往往只是某些单位或个人出于辅助研究工作或方便用户考虑,自行开发设计且仅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随着古籍数据库优越性的逐步展现和影响扩大,出于保存、推广古籍的愿望或者商业目的,光盘版古籍纷纷推出,成为当前古籍数字化的主导方向。
  3.古籍网络化,实现古籍资源共享。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古籍资源的网络化也成为一种趋势。它主要是将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在网络上有偿或无偿发布,供互联网用户使用。网络化是古籍数字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四、现存的主要问题
  1.技术问题。相对古籍中众多的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而言,计算机的文字编码不敷应用,缺字一直是古籍电子化的瓶颈。
  2.人才问题。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在录入文本前对古籍进行整理。因为古籍原本都是竖排繁体字,还包含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等,且没有标点符号,行文格式繁琐,必须先进行整理,而古籍整理工作只能依赖于专业人员。所以,古籍资源数字化是传统学术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它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现状却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员缺少古籍知识。古籍资源数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亟待提上日程。
  3.统筹问题。我国古籍数量庞大,且往往分散各地,仅由一个单位或组织来负责完成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多方合作才能进行。而国内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开发单位各自为政,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少有问津。
  4.标准问题。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形式是数据库的生命所在。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必须有统一的数据格式要求。如果没有规范的机读目录格式,数据库就无法进行交换,无法真正实现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许多单位设计数据库时采用的标准不一致,导致难以共享使用。
  如果相关部门能够联合从事古籍数字化的主要单位,制订古籍数字化的统一标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合作,建立可共享的资源体系,必定能够促进国内数字化古籍的开发与利用。
  5.经费问题。现在拥有古籍文献资料最多的是公共图书馆。公共馆虽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文献处理经验,但因为缺少经费,无法购置必需的设备和软件,也缺乏足够的人力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不少已经规划好的项目无法开展。只有投入足够的经费,才能够解决设备、软件短缺问题,引进技术人员,正常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五、古籍数字化方兴未艾
  古籍数字化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没有发展到系列化、成龙配套的程度,与浩瀚的传统古籍相比,新型的古籍数字资源只是少数,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古籍数字化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如数字化古籍容易屏蔽实物古籍所特有的一些隐藏信息。因此,实现古籍全部数字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育红. 未来古籍出版的对策与趋势分析. 科技与出版,2002
  作者简介:马英(1975―)女,河北青县人,青县图书馆馆员;齐海华(1975-- ),女,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刘金树(1973-- ),男,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标签:并行 古籍 开发利用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