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文明礼仪 > 正文

情感语言与《孟子》 《孟子》的语言特色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瑞恰慈是英国重要的理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瑞恰慈利用语义理论重新解读了《孟子》,尝试找到中西方理解沟通的方法。本文围绕《孟子论心》一书,探究瑞恰慈是如何运用这种语义分析法的,他所理解的中国的语言特征和思想特征是怎样的。
  关键词:瑞恰慈;《孟子》;语义学;思维
  作者简介:张蓓,女(1977-),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保定学院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82-01
  瑞恰慈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理论家,他的语义理论影响深远,对新批评派及“心理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世纪30年代,瑞恰慈利用语义理论分析解读了儒家经典《孟子》,写就《孟子论心》一书。本文试图对《孟子论心》加以介绍,分析在语义理论的关照下,《孟子》出现了怎样新的解读。
  一、语言的多重功能和多义性
  瑞恰慈的语义理论首先区分了语言的功能,即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语言的符号功能,指语言有引导、组织、记录和交流思想的作用。情感功能指词语可以表达态度倾向,可以表达说话的意愿和目的。情感性的语言富有双重作用,它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可以在其他人身上唤起相似的态度。
  词语的多功能性导致了词语的多义性。任何语词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一个语词往往混合着多种功能。因此,词语符号不是只指代一种意义,而是指代多种意义。一种意义不排斥其他意义的存在。
  语言的功能问题深刻地揭示了语言意义的复杂性和模糊性。
  二、《孟子》――诗性的语言和暗示的思维传统
  瑞恰慈运用语义理论解读了《孟子》的语言特征和思维特征。
  1、语言方式――不区分和多义性
  同一个字词不区分主观和客观,可以指代主观的意义,也可以指代客观的意义。
  如《离娄》头两句“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中,“性”既代表主观上的“人性”,也代表客观意义上的自然,是前者还是后者?似乎都不是,而是混合了诸多意义的一个概念。
  同一个汉字既可以指代表象,也可以指代本质。在《孟子》那里, “我们做事”和“我们做某件事”之间是同一个词指代,实际的颜色的“白”与作为属性的“白”是同一个字指代。概念的界定并不区分内涵和外延,而是兼指两者。这可能是中国早期思想的一个特点。
  其三,汉语的句法也具有不区分的特点。西方人句子形式是固定而明确的,如果句子意义不确定,通常是由于某些字或词意义无法确定。而汉语中,语法结构非常灵活,比如,字的位置不固定,词组的意义不固定,句子的结构形式不确定;汉语没有时态、语态的变化,不使用任何助动词如“have”、“be” 。对许多词义有疑问的时候,仅仅考察句子是不够的,只能再扩大范围,求助于其他句子和其他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其他的句子和段落也不明确,解释的难题依然存在。
  其四,核心概念的多义性。“心”“性”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整个思想的关键部分。但奇怪的是,孟子从来没有清晰完整的论述过。在中国的语言表达中,越是重要的概念,意义就越隐晦,歧义就越多。这似乎是孟子有意为之的。
  2、思想传统――隐晦、暗示
  《孟子》语言的简洁精练,造成孟子的思想不明晰,需要西方人仔细揣摩。但奇怪的是,中国人自己对《孟子》的理解似乎并不困难。瑞恰慈归因于中国的思维方式。
  首先是综合的思维。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是分析的逻辑的,他们自然的接受自然的使用,浑然不觉,事物似乎天然就应该分为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等等。“区分”已经成了一种必然的存在。而中国的思维传统里从来没有使用过区分,也不看重区分。
  其次是解释传统的互文性。中国的训诂学有很长的历史,历代的注释者不断考察着所有的解释,寻找着唯一的确定的那一个。但是他们只给出结论,从来没有解释过自己是如何考察如何确定的,他们的决定标准是什么。对于一个西方学者来说,这像一个谜团。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人自己理解《孟子》似乎并不困难。经典文本就像一个不完整的“乐谱”,它一直被一套知识的密码所补充,虽然这些密码是隐形的,从来没有被书写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在解释的背后似乎有一个没有被言说的“解释的传统”。瑞恰慈注意到了诵经传统与解经传统的关联。他认为,中国人把远古一直到眼前的历史经典都背诵下来,经过了长久的熟悉浸染,这种背诵会对理解产生指导和约束。所以中国人的诵经传统可以有助于这种隐形的解释传统的传承。
  三、《孟子》是好的劝说
  中西方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不同的。
  如果说西方的语言是好的推理,那么《孟子》的语言则是好的说服。与西方的辩论传统不同,瑞恰慈眼中的孟子与告子的辩论是这样的:1、辩论支配于说服的目的。他们讨论的目的不是更科学化,而是更有说服力。2、论述的语言故意地在避免区分。在西方,辩论的过程非常依赖逻辑的分析和概念的清晰阐述,但是孟子和告子不重视这些,他们更强调语言的目的,即对别人的态度和意图产生影响。这正是情感语言的特点。3、辩论中对手的辩论方式被注意了,在驳论也提到了,但不对其进行深究。4、不使用抽象的推理过程,只展示具体的示范性事例,通过提供应当做什么,来获得说服力。孟子的辩论从推理角度评价是不合格的,但从劝服人心的效果看是合乎标准的。即《孟子》是好的劝服,而不是坏的推理。
  综上所述,中国的语言方式和思维方式都迥异于西的。中国的语言和思维都不注重区分,带有一种诗性和暗示性。对于中国思维的特点,中国学者也有所论述,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分别是“合知行”;“一天人”;“同真善”。钱穆也曾经说过,中西方文化不同,所以治学的方法也不同。中国重视融会贯通,西方学术重在条分缕析,“重分别。”在中国学者眼中,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现实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与自然、人与外在世界是相互融合的,没有主客也无所谓内外,正所谓“天人合一” ,甚至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互通的,三者相互依存。所以不区分的确算是中国思维的一个本质特征。瑞恰慈的发现暗合这一特征,他不是从文化思想史本身的角度发现的,而是从语义学的角度发现的,这是他的特别之处,也是《孟子论心》的特别之处。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标签:孟子 语言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