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模因在新时期的变异_基因变异有几种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本文以模因论这一理论为指导,其对模因的复制阶段以及传播方式的研究,对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模因变异进行研究。认为较之传统文化,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随着时代的改变以及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改变发生了变异,而正是和谐文化模因的变异促进了我国和谐文化构建的进程,保证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模因论;和谐文化模因;变异
  
   自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首次提出来,并于2004年9月,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报告中,首次完整表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我国掀起了建设和谐文化的热潮。
   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核心,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包括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或者说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并促进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
   众所周知,和谐文化并不是无根之源,和谐文化自古有之,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但为什么这几年和谐文化再掀热潮,并备受追捧。本文试图以模因论为指导,分析其原因,探讨和谐文化模因在新时期的变异及其成功的复制传播。
   一、模因论
   模因论是在新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提出来的,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一词最早出现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根据Dawkins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Blackmore在《模因机器》一书中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由此可以得出,模因要靠复制才能得以生存。Heylighe认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同化是指被呈现的模因要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是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否则不能称为模因。表达是指将记忆模式的模因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传播是指模因需要依靠有形的载体或者媒体来进行传播。这几个阶段是循环往复的。每个阶段都进行选择,有的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但模因不是无意识的模仿,而是有选择、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有其客观的复制程序与传播途径。而模因究竟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当然,许多时候,模因的成功传递还与人的认知取向与偏好、注意焦点、情感状态、行为愿望与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说,模因具有保留性、变异性和选择性。每个模因即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会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
   二、和谐文化模因对传统文化的复制继承
   社会意识都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谐文化模因也不例外。数千年前,儒家学派就提出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礼记?礼运》这样描写他们向往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儒家在此首先强调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描述了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选贤能、富庶安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和谐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到了近代,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设计出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令广大农民心驰神往的和谐社会蓝图。儒家还强调“讲信修睦”社会和谐观。所谓“信”,就是“诚信”。社会和谐必须以诚信为本。子贡问孔子治国之道,孔子讲“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强调三者之中,“民信”最为重要,因为“民无信不立”。所谓“睦”就是“和睦”。社会和谐包括夫妻和睦、家庭和睦、宗族和睦、邻里和睦、地区和睦、民族和睦、国家太平。“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古语都是古代先贤们对社会和谐的体认和追求。为此,荀子提出“以善和人”的要求。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做人原则,将其推广到整个社会,就成了儒家崇尚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伦理法则。所以和谐文化模因一直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本质和内涵,这是我们新时代人们要坚守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
   三、和谐文化模因在新时期的变异
   曾经一段时期和谐文化模因一度陷入相对沉寂期,进入到“休眠”状态,没有得到成功的复制和传播,成为了弱势模因。而近几年和谐文化模因在全国上下提倡“建设和谐文化”的口号下成为了强势模因。那么和谐文化模因为什么能够“复活”成为强势模因呢?其原因就是和谐文化模因在自我复制中进行了变异。尽管传统的和谐文化有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但它与现代和谐治理观有着质的不同,不能简单地加以采用和直接复制继承。例如我们今天要倡导的和谐不是“君仁臣忠”式的文化,也不完全是“父慈子孝”式的文化,而是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基础上的文化。再如“封闭性”、“保守性”、“宗法性”等等这些糟粕也不能被作为基本精神。所以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模因除汲取了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也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创造了新的文化精神:兼收并蓄,丰富壮大,自主创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和谐文化模因的这种变异顺应了人们的认知因素、精神因素和时代因素,使其成功进行了复制与传播。
   首先,和谐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认知因素。在模因复制过程中,认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Blackmore认为,导致模因分化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如感知系统的特性、注意和记忆的机制等。很大程度上那些广为流传的模因并不是它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们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符合人们的情感及容易被人们记住。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认同和向往。它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真实地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符合人们对美的感知,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以激发人们对其的注意力。在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甚至会产生怨恨、仇视的情绪。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变成极端行为,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模因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符合了人们的情感因素。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 必将提高人的境界、 情趣、 品位, 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这也符合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这些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的变异使其更符合了人们(宿主)的情感喜好及行为愿望,更容易引起人们(宿主)的注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加速了和谐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
   其次,和谐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精神因素。精神是创造和谐文化强势模因的驱动力,成功的模因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并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并且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所以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符合了人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撑。因此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提高了和谐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率。
   最后,和谐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时代因素。虽然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道家等学派关于和谐文化有可利用的宝贵思想资源, 但其消极影响愈来愈鲜明地显示出来,如其文化中的人治与裙带之风、政治伦理化、一元化强权、压抑个性自由、等级秩序等,已不符合新中国的时代特点。当前,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在这个阶段,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参与要求的日益提高;在这个阶段,人们对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各类严重犯罪活动的不满。总之,这个阶段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道德容易失范的“矛盾凸现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我们党在把握国内新趋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科学分析,基于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国际共运历史的教训而提出来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所以新时期和谐文化模因符合了新时代的背景,顺应了人们(宿主)的价值取向及注意焦点等,促进了和谐文化模因的复制传播。
   四、结束语
   新时期的和谐文化模因在自我复制过程中发生了变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民主法治制度为保障的、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和谐。摆脱了儒家和谐文化中的笼而统之谈论的“和而不同”的宣传和教化,顺应了社会大众的认知因素、精神因素及时代因素,具有了成功模因的特点而得以广泛复制与传播,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2).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02).
   [3]何自然.语言模因论[R].广州:模因与模因论专题研讨会,2005.
   [4]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BB171)“模因论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标签:变异 新时期 和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