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农村经济工作重点及建议_2017农村集体成员资格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1年,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等严峻挑战,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二是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稳定发展。三是种粮和养猪收益明显提高。四是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五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六是农村改革继续推进。
   2011年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仍偏低。二是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三是长期形成的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水平落后等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四是城乡差距依然十分悬殊,二元体制机制仍有待突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和部署,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切实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与此同时,要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着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推进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必须不断加大政府支农力度。2012年,要继续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继续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同时完善补贴方式和管理办法,提高政策效果。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领域,加大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建立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并把投资增量部分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积极推进各类涉农资金的统筹安排和有机整合。
   二、稳定发展粮棉油糖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实施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加强东北及内蒙古四省(区)、黄淮海、长江流域等优势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改善西北、西南低产潜力区粮食生产条件。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落实和完善油料生产扶持政策,促进大豆和油料生产稳定发展。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加快农业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积极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和供应,加大对蔬菜生产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转变饲养方式,落实奶业扶持政策,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三、突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保障城乡防洪和供水安全
   坚持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大型灌区改造与建设、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多方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继续推进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南水北调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优先治理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强化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防洪非工程措施。加强前期工作,合理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尽快解决部分地区的工程性、资源性缺水问题。加大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力度,维护河湖健康生态。加快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技推广服务
   着眼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增强农业集成创新支撑能力,建设现代种业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生物育种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突破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生物育种关键技术,积极推进粮棉油以及重要畜禽、水产等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完善有利于生物种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生物安全、市场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完善现代种子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加强转基因安全评价管理。加快改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条件,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加快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农业教育工作。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五、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力度,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加快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小电建设,构建多元化农村能源供应体系。继续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稳步发展户用沼气,加快建设小型连片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完善沼气科技支撑体系。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危房改造和游牧民定居工程。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继续加大以工代赈投入,积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六、加强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搞活农产品流通
   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和糖料收购政策。加强粮食产销衔接,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出口,对国内相对紧缺的大豆、食用油、玉米以及高品质小麦等,积极开展商业进口,择机组织储备进口。督促各地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用量,积极推动玉米深加工行业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坚决遏制住玉米深加工盲目发展的势头。加强棉花储备吞吐和进口调节,保障纺织用棉需求。落实“菜篮子”市场负责制,提高城市“菜篮子”自给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尽快建立和完善蔬菜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生猪调控预案,增加中央储备猪肉规模,研究建立商业储备。继续支持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棉花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大企业等最终用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七、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促进草原和牧区发展
   加快构建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以及大江大河重要水系为骨架,以其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重要支撑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青海湖流域等重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治理,继续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等工程。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支持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沙化、退化草地治理。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落实扶持牧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
   八、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势头,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挖掘增收潜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鼓励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第三产业,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多渠道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外出务工收入。
   九、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尽快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农业用水综合改革,健全农村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进国有农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草原承包改革步伐。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加大对农民和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护农民权益。按照“三化”同步要求,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益,加快城镇化进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年度计划处供稿)

标签:工作重点 农村经济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