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五年级作文 > 正文

“家长成长”之父母当回小学生|小学生成长手册家长寄语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有人曾经笑言,家长是一种职业,它不经过考核就可以上岗,而且永远不会因为考核不合格而下岗。为人父母如果仅仅是把孩子养大,那只是类似于动物的与生俱来的本能,而在现代社会,要把孩子养好,家长就必须进行学习了―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孩子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全面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今天,我们就从家庭教育的基础课堂开始吧。让我们和自己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进步。
  一年级父母课程
  小学一二年级,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也是一个关键的新起点。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天真、热情、好奇、愿意听从大人的意见,家长应该根据这些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建立基本的规则。
  心理课:
  少儿自我认同期――寻找一切时机鼓励孩子
  少儿期孩子的自我认同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强烈的,例如,他们仅仅会因为一件漂亮的衣服、别人一句夸奖的话,而变得充满自信;相反,别人一个不信任的眼神、一句批评的话,又会让他们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
  因此,在这一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自我认同。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正确的自我认同。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信。
  6岁的妞妞过生日,姑姑给她送来一件漂亮的裙子。她对爸爸说:“穿上这条漂亮的裙子,大家才会喜欢我。”“我的傻女儿,不管你穿什么样的衣服,你都是爸爸妈妈疼爱的小公主。”想了想,爸爸接着说,“你知道吗,爷爷、姐姐、还有姑姑、老师都喜欢你,并不是因为你漂亮、穿了漂亮的裙子,而是因为你乖巧、讲礼貌、喜欢帮助别人,你懂吗?”
  爸爸告诉孩子,漂亮的外貌和衣服并不一定能赢得别人的喜爱,只有拥有良好的品质,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早就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自尊和自信,并能以自信的姿态快乐地成长。
  关于这一点,有些家长做得还不到位。例如,当孩子哭着向家长讲述自己的委屈时,家长要么不耐烦地说:“别烦我,我忙着呢!”要么就是不以为然,甚至嘲笑孩子:“就这么点小事,你至于吗!”这样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认同,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时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并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孩子基本拥有了正确的自我认同感时,长大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能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
  重视孩子的多个“第一次”――首因效应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篇文章、一些数据,开始的内容比后面的内容要记得清楚得多,其实,这就是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就要求家长重视孩子的多个“第一次”,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
  小启是个听话、爱学习的孩子。暑假时他因为贪玩忘记了做作业,就要开学了,急得直哭。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忙过来安慰孩子,并答应为孩子写作业。很快,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小启的作业很快就出色完成了。然而,自从这次开始,小启经常会无缘无故就忘记做作业,并且学会用眼泪向爸爸妈妈求救。当然,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可想而知的事情。
  小迪在学校学习了珠算,回家后还是不会。于是,她要求妈妈教她,但妈妈却告诉她:“你先把课本的内容和课堂笔记再认真看一遍,如果还是不会,妈妈再教你。”当小迪把课本和笔记的内容都看过一遍后发现,珠算的内容原来这么简单,她已经完全掌握了。从此,小迪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动脑筋能解决的事情,就自己去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才会去向爸爸妈妈求助。
  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第一次”往往是孩子习惯养成的一个基础。家长不仅应该谨慎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等,还应该利用这些“第一次”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
  交流课:
  倾听优于说教――学做“听话”的父母
  最近,彤彤的妈妈声带发炎,医生嘱咐她一周内不要开口说话。彤彤回家看到妈妈就说:“妈妈,我再也不想去学校了,老师笑话我!”如果是平时,妈妈早就说:“不去怎么行呢!”可是医生再三说不能说话,她只好忍住什么也没说。气呼呼的彤彤走到妈妈身边伤心地哭了,妈妈把伤心的女儿搂在怀里。彤彤哭了两分钟,离开妈妈的怀抱,平静地玩去了。妈妈很奇怪,要是在平常,她们肯定会为这件事争吵起来,今天什么都没说,彤彤竟然自己好了。
  实际上,倾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和习惯,也是人际交往中开启他人心灵的一把钥匙。
  人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就说明人需要多听少说。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信心,还要培养他倾听他人的习惯。通过倾听,孩子能了解他人的思想、个性、爱好和期盼等。其实彤彤当然知道不上学是不行的,她只是需要倾诉,而妈妈的拥抱恰到好处地给了她回应。倾听就是如此神奇,它可以帮我们修复和融洽亲子关系。当我们倾听孩子的心声时,孩子也能从我们这里学习到如何倾听。
  行为课:
  找到根本,对症下药――别让催促不绝于耳
  女儿每天放学回到家后,总是慢悠悠地从书包里拿出书,接着摆在桌子上,然后又磨磨蹭蹭地拿出笔,就那么点事,她能用去半个小时。
  拖拉是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毛病。这种坏习惯是孩子逐渐养成的。家长在纠正孩子拖拉的坏习惯时,一定要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有效利用时间的能力。
  做事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注意力的集中与否。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他脑中一定有另外一个兴奋点,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观察,从孩子的行为中猜出他们在想什么。
  有专家直言孩子太慢是因为家长将成人节奏变成对孩子的要求,忽视了孩子成长阶段的特性。家长该做的不是逼孩子加快速度,而是自己放松心情,放慢节奏。到底是孩子太慢,还是家长太急?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家长反思。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改掉孩子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把握分寸――有竞争意识不等于争强好胜
  儿子争强好胜,赢了得意洋洋,输了大发脾气。让我们感到矛盾的是,在社会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孩子们不得不为要进个好学校、参加学校活动而和同伴展开竞争。要是淡化他争强好胜的意识,那么他将来能否在这个竞争社会中生存?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一些父母以为,要从小教会孩子竞争才能使他们今后更好地立足社会。这是对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在教育孩子有上进心的同时,应当教育孩子允许别人超过自己,而且明白和小伙伴一起游戏、合作完成任务也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孩子输了就哭泣、发脾气、生闷气,赢了就洋洋自得,父母要使他明白:想赢是可以的,但要明白赢是赢在哪里,输又是为什么,不能够对孩子的表现置之不理或粗暴对待。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例如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胜利和挫折,不当着孩子的面流露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用自己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精神来影响孩子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原则面前的训诫
  无论是培养学习习惯,还是培养各种品质,严格的规章都是必要的。孩子有些惰性、贪婪、娇气,在必要的时候,父母要板起面孔,坚持原则。当然,首先,父母要把原则制定出来。
  晓宇知道母亲要去参加一个喜宴,她特别想去,跟在母亲后面走了好远。不管母亲怎么说都不肯回去。最后,母亲从路边抽出一根荆条把晓宇撵了回去,因为晓宇下午要上课,去了会耽误上课。从此以后,晓宇再也不指望和母亲一起去走亲戚了。是母亲的那根荆条推动着晓宇进入了重点大学,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寻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无论如何都不能耽误功课”,这是朴素的农村妈妈关于儿女教育的基本原则。你家里有规矩吗?你家的教育原则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原则,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就会变成一团乱麻。
  一般家庭都是有些规矩的,但这些规矩很散,没有梳理,往往是孩子违反了,父母才提出。客观来说,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批评是不合理的,因为孩子并不知道家里有这样的规定。
  在教育中,严肃的批评、教训是必要的,然而,和风细雨应该成为常态,不能过分依靠棒打,毕竟,好孩子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
  三年级父母课程
  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正处于个人意识觉醒期,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意识正在形成,他们兴趣广泛,学习、能力的分化开始出现。此时家长更应该陪伴孩子,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同时要为他们开扩眼界创造条件。
  心理课:
  适时向孩子“求救”――示弱效应
  儿子已经上三年级了,可是他对学习好像一点不感兴趣。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就看电视,根本不知道复习,这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晚饭后,我假装很着急地向全家人宣布了一个坏消息:我们单位要组织一次考试,不合格的要下岗,所以我要认真复习。这时,儿子很急切地问我:“爸爸,你不是说你小时候学习挺棒的吗?”
  “是呀,爸爸小时候学习是很棒,可是现在我估计连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公式都想不起来了,你说我不下岗谁下岗呀?”
  “爸爸,我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不如每天晚上我给你补课吧,反正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我是新学的,应该比你掌握要牢固。”
  那天儿子做完作业后,真的认真地给我讲课。为了更顺利地教我,儿子在给我讲之前还认真地复习了一遍。在我准备“考试”的这段时间,儿子的学习成绩在呈加速度上升。从此儿子养成了课下复习的好习惯,而且还喜欢上了学习。
  看,这就是“示弱效应”的伟大功效。其实,确切来讲,家长能够向孩子示弱,是欣赏孩子的一种表现。当家长向孩子“求救”时,孩子心里一定会想:“这些问题连爸爸妈妈都不会,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帮爸爸妈妈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股无形的鼓励力量,从而会更加出色地表现自己。同时,家长也会发现,正是因为家长学会了向孩子“示弱”,孩子才会放弃对家长的戒备心理,从而愿意真心地接纳家长,与家长做朋友。
  懂得变通――疏堵结合原则
  孩子才上三年级,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一次爸爸看到孩子正在玩游戏,他没有像平常那样冲上去把电脑关掉,而是站在身边,静静地看孩子玩。等孩子终于玩过一级后,爸爸对孩子说:“你玩得真不错,教教爸爸怎么样?”
  孩子有些意外,但他很快就答应了爸爸的请求,开始教爸爸打游戏。但无奈爸爸太“笨”,怎么也学不会。最后,爸爸不好意思地说:“这么难的游戏,爸爸有点接受不了,不如你教爸爸一些简单的电脑知识,比如收发邮件、制表格、画图之类的,怎么样?”
  孩子高兴地说:“爸爸,这些知识你都不会呀,这样好了,我每天教你一种电脑知识,保你很快就成为电脑高手。”
  这个孩子开始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电脑知识,打游戏的时间明显减少了。
  这位家长就很懂得运用“疏”“堵”结合的方法。巧妙地将孩子对网络游戏的迷恋转移到学习电脑知识上面,并且,这种转移不是家长强制,而是孩子自愿完成的。这就是疏导的巨大功效。
  自然课:孩子需要见多识广一亲眼看到图片中的山水
  小俊无意中从网页上看到了青海湖边一片美丽的油菜花,也想去看一看。当小俊提出自己的想法后,父母商量后决定一起前往。
  当全家人近距离地领略青海的广博时,都被大自然的伟大所震撼。此次出行,让一直在南方长大的小俊感受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更体会到了祖国山河大地的与众不同。
  除旅行地点的教育意义之外,旅行本身也很有意义。可以委托孩子负责订票、收拾行李,让孩子了解火车票提前几天买,什么路线最省钱,该带哪些行李……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规划者,要善于创造和孩子愉快相处的时光,让孩子习惯于愉快、美好的体验,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心灵、乐观心态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很多家长都有带孩子旅游的意识,哪个孩子会成为佼佼者呢?不是花钱最多、走得最远的孩子,而是那个在旅游中得到锻炼最多的孩子。
  管理课:家庭时间管理――腾出时间给孩子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父母经常拿来教育孩子的话,可是,你会不会忙于积累一寸又一寸的金子,而忘记了陪伴身边的宝贝呢?
  芊芊在少年宫学舞蹈,妈妈经常抽时间去看她排练。每当看到妈妈满头大汗地赶来时,芊芊就会跳得格外有劲儿。有一次舞蹈班为参加全市活动进行节目彩排,老师让小朋友们动员家长去看,但大多数家长没有去,芊芊妈妈特意向单位请假前去观看,小朋友们都很羡慕芊芊。
  古人有句话说“至要无如教子”,除了教育孩子之外,还有什么大事值得你花时间?随着工作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人们不得不在丰富的生活内容之间进行聚会,而属于家庭、个人的事情往往会被无情舍弃。家人围坐在一起,召开家庭教育的研讨会,和邻居们一起讨论家庭教育问题,主持召开周末的家庭会议,带着孩子去公园、做游戏。估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哪来那么多时间?之所以没有,是因为你对孩子不够重视。如果周六下午同事邀请你去打牌,你会有时间,为什么要你在家和孩子讨论问题、表彰孩子的进步,你就没有时间,只想用吃饭时间来搞定?
  试图不花时间就有好孩子,家庭教育就成了押宝或者抽签,希望越多失望越大。不付出努力而持久的希望,只能收获失望,甚至是绝望。
  家庭事务管理――让孩子分担家务
  莉莉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天她想帮妈妈把盛好的饭放到桌子上。妈妈连忙阻止说“你等着吃就行啦!”莉莉坚持要自己拿,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饭还是烫的,会烫伤你的。”莉莉只能撅着小嘴,看着妈妈忙前忙后。
  近年来,独生子女生活处理能力差引起社会关注。有人指出“担心着这‘心病’的父母,绝大多数都是‘心病’的制造者”。
  美国哈佛大学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家务,有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惜 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些专家在对纽约456名少年儿童做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前者比后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小升初父母课程
  小学高年级段的孩子正从儿童期走入少年期,他们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成熟,由依赖趋向独立的时期。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自尊心增强,会对家长的说教打骂表示出逆反情绪。同时,学习压力增大可能会让一些孩子出现厌学现象。因此家长应该更为技巧地处理亲子关系问题,在学习上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鼓励他们有所追求。
  心理课:尊重孩子――认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李楠学习成绩虽然很好,但和同学交往时总是非常霸道。想借文具但遭到拒绝时,她就强行拿过来用;当和同学玩游戏输了时,就表现出不服气的样子……时间一长,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和她交往。一次,李楠居然因为一件小事,动手打了同学。父母得知非常惊讶。因为,在父母眼里,孩子是乖乖女,只要父母一生气,她大气都不敢出,怎么会有胆量打同学呢?
  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成了“两面派”?在家很乖巧,在外很霸道,这岂不是太矛盾了。当了解了李楠的成长经历才发现,李楠在家基本没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权利,更别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楠父母不太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他们说什么,李楠就得做什么,没有反抗的余地。孩子的独立自主在家得不到尊重,离开父母的视线后,孩子内心深处希望用无限的“独立”去弥补在家的压抑。于是,孩子就肆无忌惮地去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表达忽视了同学的感受。
  当我们不认为孩子是独立的,而是属于我们的时候,对孩子所做的行为多半是过度地要求、控制和干涉,而孩子要么会无奈地接受,最终成为懦弱的寄生虫,要么是“奋起反抗”成为所谓的叛逆少年,要么像李楠一样成为自我矛盾的“两面派”。
  关系课:孩子没出息――父母脱不了干系
  父母对孩子都有成龙成凤的期盼,当看到孩子没有达到他们的高标准时,常常会用“没出息”来训斥、鞭策孩子。孩子考试没有及格―没出息;孩子被同学打了――没出息;孩子作文没有得高分―没出息;孩子的琴弹得旋律不美――没出息……
  “没出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没有发展前途或志气。”父母仅凭这些事就能断定孩子没有前途、没有志气吗?这是相当片面的判断。对孩子来说,这几个字的杀伤力是巨大的。这是父母对他们的评价,也是一种暗示、一种预言。这种预言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垂头丧气,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这时,孩子似乎不得不叛逆,甚至还会因为叛逆故意走父母指出的“没出息”的这条路,最终实现父母的预言。二是孩子要证明自己有出息,可能他实现了父母认为的“出息”,但是他一辈子却活在“证明”父母的“出息”中,失去自我,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幸福。
  做父母不做家长――“怕”并不是教育的力量
  《红楼梦》中,贾政是一个努力与儿子宝玉保持距离的父亲。他不苟言笑,更不轻易赏识孩子,总是不断地批评,甚至是责打,以致宝玉在人前能说会道,在他面前噤如寒蝉。不敢多言一句的宝玉离开父亲的视线之后,仍然是我行我素。贾政的教诲,岂不是无用功?
  中国社会是极其强调“长幼有序”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却强调父母在面对孩子时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不要做“家长”而要做“父母”。为什么?家长,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之主,是高高在上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不符合亲子之间相互平等、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要求。相比之下,父母就轻松一些,要求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和孩子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学会和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童年。
  理想课:比肩“大人物”――培植孩子的雄心壮志
  当孩子长大之后,很多父母会因为孩子“没追求”“没本事”而烦恼,没有追求的孩子太容易满足于现状,不肯好好学习,不肯踏实肯干,父母苦口婆心,也没什么作用。原因何在?是不是父母一向忽视了理想的培养,让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平庸?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雄心壮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激励着孩子们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和伟大。很多孩子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雄心壮志在慢慢地萎缩。一个小学生可能想当国家主席,一个大学生可能就只想混口饭吃了。原因何在?是不是不当的教育,摧毁了孩子曾经立下的雄心壮志?
  你的孩子能够走多远,你无法预料,而作为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为孩子的成长设限,而是为孩子的成长加油,鼓励孩子成为“大人物”。何以为“大”?首先就是有大胸怀,即心胸宽广。小市民每天所想是柴米油盐,伟大领袖所思考的是苍生社稷,因此胸怀宽广,努力造福社会。你是希望孩子立志做一个圆熟的小市民,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还是希望他立志做一个英才,成就骄人事业呢?希望你的选择是后者。
  行为课:拔苗助长――扼杀孩子潜能的凶手
  老子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记》中有“学不躐等”和“不陵节而施”的说法;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了教育与发展相互作用的理论……这些理论和观点都是强调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但看看我们周围,许多孩子的智慧之树在刚刚抽芽结朵的时候就已经凋谢枯萎了,孩子变得孤僻、叛逆、行为怪异。
  唐林波中年得子后暗暗发誓要把儿子培养成才。
  儿子3岁时,唐林波就想让儿子上小学。然而没有小学愿意接收,于是他决定自己教。此后,每天清晨6点,儿子就被叫醒,读1小时的早读。8点,正式开始一整天的课程。晚上,他还为儿子上2小时的英语课。为了让儿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神童,他还将儿子送到少年宫学习书法和绘画。儿子基本没时间玩耍,家里的电视机几年没开过。经过4年的时间,儿子一路跌跌撞撞地学完了小学课程,完成了他神童培养计划的第一步。
  儿子7岁时,唐林波发现儿子经常发呆,说话越来越少,甚至出现不正常的行为。唐林波感觉事态有些严重,到医院的心理门诊求治。经医生诊断,他儿子患上了心理疾患。
  家长剥夺了孩子自在玩耍、自由想象的权利,这是对孩子权利的不尊重。我们要遵循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自然地成长才会茁壮持久,如果人为地强求速成只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教育的功能是挖掘和开发每个孩子身上的特有潜能和独特个性,然后根据成长规律及时地培土、浇水、整枝、施肥,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挥,走向成功。
  责编:肖云

标签:小学生 家长 父母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