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想象作文 > 正文

《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和文化气质_双城记人物形象分析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当时法英两国尤其是巴黎和伦敦两座城市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并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各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双城记 人物形象 文化气质
  
  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他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作品,极其广阔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现实生活。他以犀利的目光透视现代生活,揭示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现实,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教育、议会、官僚、政治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等都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与著名的萨克雷、夏洛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一起,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两个城市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影射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英国社会内部存在的种种尖锐的矛盾、贫富悬殊的状况,以此来呼吁社会改良,缓和社会矛盾。狄更斯通过对各色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的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提倡以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拯救那些被扭曲的灵魂。
  一、《双城记》内容结构 《双城记》和一般历史小说不同,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复杂而富有戏剧性。小说内容结构完整严密,展示了狄更斯卓越的写作艺术与技巧。
  全书以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背景,分成《复活》《金钱》和《暴风雨的踪迹》三部来讲述法国医生梅尼特从1757年到1789年期间的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及下层革命者德伐日太太一家的悲惨遭遇。
  1757年12月的一个深夜,居住在巴黎的外科医生亚历山大?梅尼特散步时突然被绑架到厄弗里蒙地侯爵府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他了解到是侯爵兄弟糟蹋了这位美丽的农妇,并残忍地害死了她的丈夫、父亲和弟弟。正直的梅尼特写信给一位大臣告发侯爵府里发生的罪恶,殊不料信件却落到侯爵兄弟手里。为了杀人灭口,侯爵兄弟就将梅尼特医生投进了巴士底监狱。梅尼特年轻貌美的妻子因为丈夫莫名其妙的失踪,在他入狱两年后忧郁而死;出生后未曾谋面的女儿露西则被梅尼特的好友、英国一位银行家劳雷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斯抚养下长大。狱中,梅尼特医生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写下了血书,控诉了侯爵的罪行。在狱中被单独囚禁了十八年之久的梅尼特渐渐由一个年轻有为的医生变成了一个神志不清、满头白发的老人,每天只知道机械地做鞋来打发时光。十八年后(1775年),梅尼特的仆人和好友劳雷等人设法将他营救出狱并逃离法国定居伦敦,并恢复了健康。厄弗里蒙地侯爵的侄子查理斯?代尔那由于厌恶家族的罪恶,主动放弃了爵位和领地,隐姓埋名来到伦敦自食其力,并与梅尼特的女儿露西产生了爱情。代尔那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向梅尼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梅尼特克服了自己的精神障碍,为了女儿的爱情幸福,他决定埋葬过去,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婚后不久,代尔那不顾自身安危,为了营救老管家只身去了动乱中的巴黎,不幸被革命者德伐石夫妇逮捕入狱。后来梅尼特医生和露西前去巴黎营救代尔那,结果也未能成功。最终德伐石夫妇判侯爵的侄子代尔那死刑。医生梅尼特在精神上又一次受到致命的打击。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位早就暗恋露西的英国青年律师卡尔登挺身而出。由于卡尔登和代尔那面貌酷似,临刑前夜,他混入狱中,换出了代尔那。当驿车载着代尔那夫妇和梅尼特医生远离巴黎的时候,卡尔登英勇地走上了断头台,为他心爱的女人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二、《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 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都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中心内容。而人物,尤其是理想型人物,又往往承载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和对生命意义的理想追求。在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塑造了一系列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这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斥的对象。厄弗里蒙地侯爵是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草菅人命,作恶多端并无所顾忌。他顽固坚持贵族的特权,最后被革命党人刺杀。侯爵的腐朽、残忍、飞扬跋扈、凶残的贵族阶级的形象与狄更斯所推崇的人文主义关怀与宽容仁爱的思想是极其背离的,小说中无不体现了双方尖锐的矛盾冲突和鲜明对比,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正邪品质的强烈对照,进而升华了作品的整体思想意义和主题。
  另一类是德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在作品中,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德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就是被侯爵兄弟虐杀的农妇的妹妹,由于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她与封建贵族阶级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对于她的情感是最具矛盾性的。作者对她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也很欣赏她坚韧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她一边与丈夫德伐石经营着小酒铺,一边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但随着革命进一步深入,她却变成了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特别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露西时,更被表现为一个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表明了对她的否定态度。
  第三类是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那、劳雷和卡尔登等。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为了伸张正义,写信向朝廷告发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却被侯爵兄弟关进监狱。梅尼特医生是仁爱与宽恕的化身,他对监狱中所有人一视同仁,为囚犯和看守们看病。长期的监禁使他精神失常。最后,在女儿的照料下恢复了意识,精神也得到了升华。梅尼特医生仁爱宽恕的高尚品质同样体现在他的女儿露西身上,她不辞劳苦,为了解救被关押十几年的父亲梅尼特,她辗转于英法两国,最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在亲情巨大力量的感召之下,她尽善尽孝照顾精神近乎崩溃的老父亲,并使其恢复理智。与此同时,被亲人的温暖和无私的大爱感化之下,父亲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成全了其与代尔那的结合。温柔贤淑、仁爱朴实的品质在露西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西尼德?卡尔登是小说最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他具有矛盾的性格:才华横溢却不善钻营,有着美好纯真的情感,但社会注重的却是金钱与成功;他本质不坏,但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了解自己的缺点,却又无力去改变。因为痛苦失望,他借酒消愁。他爱上了露西,但在明白自己不能够给她带来幸福后,主动退出了情场的角逐。狄更斯以生动的笔触精心设计了二人之间的对话,活灵活现地勾勒出一个意志薄弱、自暴自弃的灵魂的内心世界。“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为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卡尔登最后为了露西一家人的幸福,顶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他把内心深处存在的这种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推向顶峰。
  贵族中的理想人物是代尔那。在全书中作者始终是用歌颂笔调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他出生在一个罪恶累累的家庭,但他出淤泥而不染。他憎恶并且谴责自己贵族家庭的罪行,面对侯爵叔父说:“我们曾经胡作非为”,“甚至在我父亲的时代,我们就已经犯下了许多罪恶,伤害了妨害我们享乐的每一个人。”他不仅有言辞上的谴责,而且付诸行动:主动放弃了爵位、官衔、财产,隐名换姓,到英国当教师,自食其力。他认为,人的真正价值不是由权力、地位、金钱之类来体现的,更不能因自己的享乐而伤害别人的尊严,甚至危害别人的生命。这正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代尔那与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是两种截然对立的形象。作者希望,贵族阶级的人物都像代尔那一样,自省、善良,主动放弃贵族阶级的特权,废除不人道的暴政,这样有可能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避免更大的灾难;而不要像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一样,滥用自己的特权,暴虐、残忍,激化阶级矛盾,最终导致革命的爆发。
  三、《双城记》的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气质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爱护、尊重人,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狄更斯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歌颂仁爱精神和人道主义。在狄更斯看来,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只要社会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凡是违反基督教仁慈精神,“以暴抗暴”的行为必然会自食其果。用爱来消灭恨,用仁爱、宽恕、和平来替代阶级对抗,正是狄更斯创作《双城记》的真实意图,也就是他宣扬的圣诞精神,这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狄更斯宣扬的这种圣诞精神集中体现在小说中塑造的人道主义的人物上,比如露西、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和卡尔登等。这些美好思想和精神强调用仁爱和宽恕来对待敌对的阶级,它不仅能使敌对阶级互相谅解,而且可以拯救人们扭曲的心灵,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重生。最能体现这种仁爱精神的要属卡尔登,仅仅是为了爱,他无条件地实践着“我愿意为你和你所爱的人而做出一切牺牲”的诺言,帮助露西的丈夫代尔那逃出监狱,安排露西一家远离危险,而自己却代替代尔那上了断头台。当小说写到卡尔登从容就义时,反复引用《新约?约翰福音》中的一段话:“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其意在强调卡尔登的仁爱和利他精神永存人间。总之,在《双城记》中狄更斯把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彻底的利他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般人们把狄更斯看成现实主义作家,而忽视他作品中强烈的浪漫主义因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狄更斯也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小说《双城记》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卡尔登和普洛斯在完成他们的高尚行为,克软彻在奋勇救人中焕发出的那种改恶从善的决心时,这些情节都极富有慷慨激昂、令人振奋的浪漫主义气息。露西虽然是柔弱女子,但是她那善良、温情的魔力却能够感染身边所有人:使父亲梅尼特医生“复活”;带给身居异邦的代尔那幸福;使粗犷不驯的普洛斯柔和;还能使放荡不羁的卡尔登为其献身。她的伤感、温情,无不突显了人文精神的浪漫。
  狄更斯浪漫主义神秘色彩在一些表现手法比如象征、幻觉、隐喻等的运用上也有所体现。在小说的第二部中,有关于侯爵被杀的描写,神秘色彩尤其突出:“阴森的黑夜,马在槽边顿蹄,狗在吠,猫头鹰不时地发出不详的嗥叫。”“阴沉沉的几个小时,邸院的石脸,石狮,石人都茫然呆看着天空,黑暗把窒息之气笼罩在一切道路上的死寂的尘埃之中……”这种运用渲染恐怖气氛暗示的写作手法,也是浪漫主义的特征之一。
  《双城记》在查尔斯?狄更斯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他通过各种人物的塑造,揭露了封建统治的暴虐和批判革命者滥杀无辜的暴行,深化了他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思想,阐述了人道主义永远超越复仇主义的思想。由于他勇敢而又严肃地剖析了具有尖锐政治意义的重大主题,显示了一个正直的作家敢于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因此马克思对以他为代表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们给全世界宣告了比所有的职业政治家、政治家、道德家算在一起还要多的政治与社会真理。”《双城记》不仅体现了狄更斯对社会与人性的严肃思考和探索,而且以其优美的语言、鲜明的个性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含蓄幽远的象征意义及浪漫的现实主义风格等赢得了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英国资产阶级[A].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96.
  [2] 狄更斯.双城记[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
  [3] 朱维良,赵澧.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307.省略

标签:双城记 人物形象 气质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