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小升初作文 > 正文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及途径|如何提高个人创新能力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今社会呼唤创新型人才,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高中数学教育如何寻找突破口?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性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型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4.从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
  高中数学新大纲强调: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

标签:创新能力 途径 培养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