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协议书 > 正文

新的理念新的课堂|新课堂答案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对新教材的分析与把握,新课标下教学模式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教材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模式等几个方面作了对比论述。
  关键词:数学;新课标;有效性;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5-02
  
   作为新课程标准的执行者,新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在实施新教材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分析和探讨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活动中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力,不断探索,为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我对数学新课改下教材与课堂实践的几点感受。
  一、教材知识体系的改变
  新教材在容量上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必修三中加入了与计算机联系紧密的算法与程序,这正是喜欢电脑的高中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虽然我们运用数学知识编制的程序在电脑上未必能执行,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依旧是兴致盎然,他们会各显神通,按照自己的想法编成不同的算法程序,并且在一起探讨和比较谁的程序更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这部分内容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但对于老教师来说就比较费劲了,由于不经常用电脑,他们要花费更多时间钻研这些相对生疏的知识。就像大家把我们和学生比喻成水桶和水杯一样,我们不仅仅需要知识的量,还要有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其实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顺序进行了调整,基础知识为必修,针对文理分科有不同的选修内容,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主导思想。比如在必修四的三角函数后紧接的是向量,然后又转到三角恒等变换,在必修五中又出现解三角形等有关内容。我认为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固然好,但三角函数与三角恒等变换隶属同一知识体系,因此在课堂实践时交换了向量与三角恒等变换的顺序,这一做法学生也是认同的。这并不是对新教材的否定,我认为既然人的思维具有跳跃性,我们在课堂实践中跳跃一下也未尝不可。而且我认为新课改是在尝试中逐渐完善的,作为一线教师,新课改的课堂实践者,为什么不能大胆的尝试呢?我们的尝试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材的优点与不足,为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我想这也是教育改革者希望看到的。以前的教学中,教材总是局限于知识点和知识的结构体系,偶尔会出现一个实例,大多学生感觉数学很枯燥且用处不大。而新教材在每一章或每一节的开头引入了与本章节有关联的生活实例,这一特色体现出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紧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让学生不再感到数学离我们遥远,这对于老教材来说是一大突破。章头问题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接触到问题后,急于知道答案,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了出来。不得不说,新教材在这一点上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二、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课堂上讲得多,练得少,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在课堂上呈现较多的外显性活动。新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充分体验着自主探索、研究、发现、收获的乐趣,通过亲身体验收获的知识记忆得更牢固。我认为这是改革的明智之举。教改的争议就在这里。我们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的机会,但这种活动不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表层的。而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实践中有些教师未能很好的把握这一点,结果课堂变成一锅粥,乱哄哄地出现了易放难收的局面,课堂效果并不好。新课程标准的这一指导思想其实是对老师的一个挑战,要想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仅仅在备课方面要精以求精,更要注意的是课堂组织方面,我们追求课堂活跃,但不是表面的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思维活跃、体验加深、独立思考、共同协作和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效益不断提高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想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课前我们要设计课堂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想特征,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具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课前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至于在课堂上遇到意外情况时束手无策。要做到收放自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积累,力求达到更高的水平。课堂导学案的使用。导学案的初衷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数学来说没必要每节课都用导学案,导学案应该是为课堂服务的,过多的导学案可能带给学生的是负担,在需要的时候我们印制,不需要时可以避免纸张浪费。对于导学案的篇幅,我认为并不是越长越好,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做深度的思维,如果某节课的内容只是几个公理或定理,或者是数学运算中的某些方法,导学案的制作完全可以考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只以几个问题的形式出现,避免长篇累牍的现象。
  三、评价模式的改变
  原有的评价模式是唯分数论,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唯一,只能片面的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我们发现了其中的弊端,但是迫于高考指挥棒的压力,评价模式不容易被改变。新的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时,不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以一次考试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同学们来说是比较公平的。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独到之处,也是成功之举。
  总之,不论教材怎样变化,作为教师的我们都要以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与热爱去迎接各种挑战,为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以上是本人在新教材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望与数学同仁共勉。

标签:课堂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