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技巧 > 正文

曾卓有赠的写作技巧

时间:2017-05-0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兰大《中国当代文学史》16秋平时作业123答案

兰大《中国当代文学史》16秋平时作业123答案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在80年代初,_______的小说以表现当代农民的命运著称。

A. 张贤亮

B. 刘心武

C. 高晓声

D. 李国文

标准答案:C

2.曾卓的《有赠》是写给

A. 一位男性的诗

B. 一位长辈的诗

C. 一位女性的诗

D. 一位领导的诗

标准答案:C

3.被人们称为“童话诗人”的是

A. 北岛

B. 舒婷

C. 芒克

D. 顾城

标准答案:D

4.《冬》的作者穆旦属于

A. 七月诗派

B. 九叶诗派

C. 蓝星诗社

D. 创世纪诗社

标准答案:B

5.《红旗谱》的作者是

A. 刘流

B. 周立波

C. 吴强

D. 梁斌

标准答案:D

6.可以归入朦胧诗的是

A. 《麦地》

B. 《双桅船》

C. 《岁月》

D. 《山民》

标准答案:B

7.曾卓所属的流派是

A. 九叶诗派

B. 七月诗派

C. 现代派

D. 新月派

标准答案:B

8.下列诗歌是以信天游的形式创作而成的是

A. 《回延安》

B. 《新华颂》

C. 《王贵与李香香》

D. 《天山牧歌》

标准答案:A

9.下列作品是以晚清为背景,对杀人刑罚极尽描摹的是

A. 《四十一炮》

B. 《透明的红萝卜》

C. 《檀香刑》

D. 《丰乳肥臀》

标准答案:C

10.散文《记一辆纺车》的作者是

A. 方纪

B. 杨朔

C. 秦牧

D. 吴伯箫

标准答案:D

二、多选题(共 5 道试题,共 20 分。)

V 1.50年代后期,赵树理在文学界的地位大大下降,农村题材小说中作为“方向性”加以提倡的是更具“理想”色彩的、致力于新人塑造的作家,主要有

A. 王汶石

B. 李准

C. 周立波

D. 柳青

标准答案:ABD

2.___是中国左翼文学的“资深”人物

A. 周扬

B. 胡风

C. 丁玲

D. 冯雪峰

标准答案:ABCD

3.当代"写实"诗体的主要代表人有

A. 李季

B. 闻捷

C. 张志民

D. 阮章竞

标准答案:ABCD

4.下列诗人中,属于"西南边疆诗群"的有

A. 公刘

B. 白桦

C. 顾工

标准答案:ABCD

5.铁凝一清新、纯朴的《哦,香雪》引起文坛的注意,后来的___力透纸背地深入到女性命运的书写中。

A. 没有钮扣的红衬衫

B. 麦秸垛

C. 玫瑰门

D. 在同一地平线上

标准答案:BC

三、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V 1.1978年,北京《文艺报》召开座谈会,讨论《班主任》和《伤痕》,“伤痕文学”的提法开始流传。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2.对于风俗和地域文化的兴趣,是80年代后期小说中出现的重要现象.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3.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城市文化派的写作,以刘索拉、徐星、王朔为代表.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4."新写实"小说以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为代表.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5.〈天山牧歌〉是艾青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集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A

6.郭风和柯蓝,在当代散文诗的创作中曾经作出贡献.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7.《百合花》是茹志鹃的小说,作家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用了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8.在现代中国,文学期刊和报纸的文学副刊,对文学的发展起到期重要作用.

A. 错误

标准答案:B

9.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 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10.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九位诗人的诗合集,他们为诗集起名《九叶集》,"九叶"便成为这一存在于40年代的诗派的称谓.

A. 错误

B. 正确

标准答案:B

篇二:当代文学考点整理

60后作家群:指的是90年代后出现于文坛,主要在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批作家,如毕飞宇、张旻、张生等人,包括与先锋小说有关系的个别杰出作家如余华等。60后小说的主题表现是人生存在的无意义感,在叙事方式上,是一种欲望化叙事或者说个人的叙事,他们的讲述笔法精细锐利,十分善于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性格侧面和心理层次。

寻根文学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借鉴了大量西方现代派手法,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韩少功率在《文学的“根”》中阐明“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的立场。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阿城的《棋王》等。

伤痕文学 :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出现直接起因是上山下乡,主要描述了知青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代表作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韩少功《月兰》等。反思文学 :20世纪80年,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称为“反思小说”。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代表作有张贤亮《灵与肉》,谌容的《人到中年》等。

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舒婷《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献给我的同代人》 北岛《回答》、《履历》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墙》 江河《纪念碑》 梁小斌《雪白的墙》 王小妮《碾盘》 杨炼《大雁塔》。

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先锋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是相对于传统话剧而言的,指的是戏剧结构和表现方法区别于斯

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又叫后新潮小说、“拟现代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余华:早期小说主要写血腥、暴力、死亡,写人性恶,他展示的是人和世界的黑暗现象。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叙述语言简略。90年代后他开始“现实观”的改变,并最大程度地体现在之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中。

余华《活着》:长篇小说,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喻示的是人生的普遍处境,即以生命做赌注与命运赌博。 《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所有情绪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于《北京文学》1987年第1期,是余华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作品,因此,可以看作是他的“成名作”。这篇小说是当代先锋实验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小说的语言也非常具有特色。作者在叙述与描写的时候,注重的不是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自己心中的感觉。细腻的个人感觉充满了整个小说文本。

《现实一种》 余华在1986-1987年写作的小说,每一篇小说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寓言。他企图建构一个封闭的个人的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象模型。

苏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

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河岸》和《碧奴》等。

一个男人的脖子上,互相争宠,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是一部渗透传统因素的先锋派作品。小说主人公颂莲在陈家生活过程中充满了曲折与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自我的潜在意识:命运、追求、死亡萦绕在她的意识中,由此建构了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一条道路。而作者在这条路布下了多种让主人公产生意念的意象、曲折与迷惘、自我意识、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长。

朦胧诗艺术特征:1内涵上: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寻求人的自我价值,追求心灵自由,由以往的对于显示或观念的直接解释和说明转向写意,凸现了诗人主体意识和心灵感应,将经劫难之后的忧患和愤激有机合成,使诗的社会功利同公民使命感得到契合。2艺术上:追求朦胧之美,以间接的暗示代替过去的直接表现,注重通过意象的凝聚和组合给对象以分散或整体的象征效果,注重以新奇的意象和联想,以多种多样的象征、印象、变形等手法,使作品扑朔迷离,具有抽象性和超脱性的特征,有浓郁的西方现代派色彩。意义:1拓宽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曾卓有赠的写作技巧

2丰富了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3强化了诗歌的暗示意味和思辨精神。 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

一、揭露黑暗的社会批判批判和理性精神。

二、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

三、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艺术上,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2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通感手法和变形手法,使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表达复杂感情、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

朦胧诗的诗歌主题 :

答案一:1、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诅咒。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2、不屈的人格精神的显现。《悬崖边的树》3、对爱情或友情的讴歌。曾卓《有赠》。

答案二:1、对现实的质疑和抗争——包括对人生苦难的倾诉,特别从个人角度对文化大革命表示出强烈不满。诗人们虽然年青,但却是民族的先觉者和思想的抗争者。如北岛《回答》:写对文革的抗拒与批判。“卑

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整个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表现对民族的深沉之爱。如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3)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如杨炼的《诺日朗》,歌唱民族文化中的男神精神。

朦胧诗表现方法:诗风与诗歌地位:1表现方法接受西方现代诗歌的手法——象征、隐喻、暗示等,显示主题的多义性。象舒婷的《致橡树》,写两株橡树根相连,枝叶相依相偎,既有爱情的主题,也有民族情感的主题。2诗风:诗歌主题显示多义性,诗风趋入深沉而凝重。3诗歌地位:新时期第一个现代诗歌浪潮。或新时期现代诗歌审美原则的崛起。)

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

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

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的感觉。新写实采用的现实主义的笔调,却疏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典型论,消解了故事中的典型性格。《单位》、《一地鸡毛》中的主要人物像小林夫妇、老何、女小彭、老孙等,都是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随便抓出来的。既没有加工改造,也没有赋予他们典型性格。

二是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显示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新写实主义的作品中环境是肮脏的、充满腐烂气息的。像《单位》中的厕所、老乔身上的狐臭。这些意象中的肮脏显然有别于《受戒》中金黄色的芦苇丛;《《一地鸡毛》中偷水的行为没有人会觉得美。

三是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如刘震云的小说《塔铺》《新兵连》都以不动声色的叙述显示出官本位对于农民子弟的影响。在他的小说《单位》《一地鸡毛》中,作者用平淡的语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叙述开来。既不着意歌颂什么,也不讽刺某人物的某种行为,表现出一种客观冷峻的风格 .新写实小说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个体生存意义的追问: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思潮的传入。

二,传统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写作盲区:对个体生存或世俗价值的忽略。

三,先锋小说的阅读困境:话语的透支与形式的高蹈。

新写实小说与“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

答:1、叙事话语:由宏大叙事回到日常生活叙事: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日常生活叙事——食色、性、结婚、生小孩、油盐柴米将醋茶,为了生存找门子拉关系等等。刘恒的《狗日的粮食》——食。《伏羲伏羲》——色。 2、叙事立场:由启蒙叙事回到平民化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立场是启蒙叙事。作家就是精神导师——如柳青在《创业史》第十五章对“人生岔道口”的议论;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平民化叙事。作家与读者是平等的关系。在作品中,作家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不显露自己的立场。——所谓零度叙事(价值中立)。 3、叙事风格:由意识形态叙事回到原生态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英雄人物被神化。新写实主义小说回到了原生态叙事。所谓原生态叙事,就是描写原汁原味的生活,客观自然地描写生活,不仅不回避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而有意识地展示生活底层的东西,写人与生活的本来面目。

4、叙事法则:由传统叙事走向现代叙事: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法则主要是传统叙事。新写实主义小说大量地借鉴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其一,放弃塑造典型人物。其二,移植新的叙事手法。写生活流。突破传统的情节模式。

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

结合作品分析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倾向 :

1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方方的《风景》。表现的都是小人物,都是城市中最普通的一员。如《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单位中最普通的职员,每天的“大事”是早起排队买豆腐。

2表现个体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

3零度介入,采用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持较少介入故事的态度,较难看到叙述人的议论或直接的情感评价。

先锋小说三大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话语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3)形态的多样性,即现代派小说(余华、残雪)、后现代主义小说(马原)、解构主义小说(王朔)、新历史主义小说(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

创作特点关键词:消解、颠覆、解构 。

(一)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读者很难得到通常小说有关因果,本质的暗示和有关政治、道德、人性之类意义。它们对于内容,意义的解构,对于性、死亡、暴力等主流的关注,归根结蒂,不能与中国现实语境、与对于文革的暴力和精神创作的记忆无涉。

(二)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与传统小说竭力创造与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相反,马原明

白指出他的小说就是一种编造,“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是经常在小说中出现的句子。)

(三)在文体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他们关注的是故事的形式,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在讲故事时,只是平面化地触及感官印象,而强制性地拆除事件、细节与现实事世界的联系。 贡献: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强化了作家对于个性化的感觉和体验的挖掘。 不足:结构凌乱,不太适合读者阅读,形成主义的局限日趋明显,走向疲惫。

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先锋小说的价值观:“去尊重每一个人——确确实实的每一个人——是一项真理。”余华:“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余华:《活着·前言》)。

2、心理的真实:先锋小说的真实观:(1)纯客观的真实:传统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真实观。左拉:“小说家最高的品格就是真实感”。“真实感就是如实地感受自然,如实地表现自然”。(2)意识形态的真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真实观。周扬:“判断一个作品是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不在它所描写的内容是否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而是在于以社会主义的观点、立场来表现革命发展中的生活的真实。”(3)余华:精神的真实。余华:“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 “在我的精神里面,我甚至感到有很多东西都太真实了。”

3、心理时间:先锋小说的时间观:《世事如烟》共时性结构——“并置”叙事。小说人物4、7、2、3、算命先生、司机等人的经历常常在同一时间里展开。

余华小说有哪些创作特色?

1、 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叙述,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 暴力《现

实一种》、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展示了极端化的生存景象,揭示人性中的残暴与冷酷,呈现历史与文明中的血腥本性。

2、叙述上的冷漠与简略。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叙述语言简略。

余华小说的主题话语 :

答:余华被认为是一个迷恋暴力和邪恶的人:对人的严酷存在境遇与生存状态的冷峻呈示。

1、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现实一种》;《十八岁去远行》写暴力倾向与人性的冷漠;《现实一种》:兄弟骨肉相残,人性中的暴力倾向;《一九八六年》:疯子自残;《古典爱情》:少女被肢解做人菜。人性恶具有超时代性;《往事与刑罚》:刑罚的残忍与刑罚专家的宿命等。

2、历史苦难的个体承受:《活着》。(一)死亡与孤独:福贵一家人的历史苦难。(1)儿子有庆最先因为为县长老婆抽血而死,(2)女儿凤霞死于难产。(3)妻子家珍死于饥饿造成的体质虚弱。(4)女婿二喜在城里做建筑工被水泥板夹死。(5)外孙苦根因吃豆子被撑死。(二)造成个体历史苦难的因素:(1)命运。《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2)社会、历史的因素。(3)人祸。如大跃进、公社化对普通农民造成的惨重灾难,即家破人亡。(三)抗拒命运与苦难。福贵还顽强地坚持“活着”。“活着”成为一种人生姿态。

3、活着的异化形式:《许三观卖血记》。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命脉来维持生存。

余华的《现实一种》等叙事特征、叙事形式:

1元叙事”手法——强化虚构,产生似真似幻的叙述效果。元小说的叙述者站在小说之外对小说所叙述的故事进行直接的评述,暴露创作痕迹,提醒读者所读的小说只是一种虚构,而非生活本身。

篇三:2014年4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真题

课程代码:00531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王安忆小说《喜宴》突出的艺术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象征主义 D.魔幻现实主义

2.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所写故事的时代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前后 B.1957年“反右”时期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初期

3.“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这句话出自

A.《棋王》 B.《透明的红萝卜》

C.《受戒》 D.《送一个人上路》

4.小说《空的窗》的作者是

A.严歌苓 B.王安忆

C.陈染 D.琦君

5.下列最能表达散文《黄鹂——病期琐事》主题意蕴的话是

A.凡事都有自己的极致 B.审美,首先要有能够审美的眼睛

C.景物一体,是写作散文的极致 D.美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到极致

════════════════════════════════════════════════════════════════════

6.下列符合小说《鞋》的描述是

A.故事具有浪漫传奇情调 B.故事具有悲剧色彩

C.故事具有幽默喜剧风格 D.故事具有荒诞特征

7.被钱钟书称之为“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的作品是

A.《干校六记》 B.《沉默的大多数》

C.《商州散记》 D.《丁香结》

8.“作者以个体生命为例证,孤军深入与万物万象对话,最终发现磨难与幸运、虚幻与实在、有限与无限、小我与万物的辩证统一”所说的作品是

A.《怀念萧珊》 B.《我与地坛》

C.《相信未来》 D.《致西绪福斯》

9.下列作品中为人民大会堂落成而创作的是

A.曾卓《有赠》 B.郭小川《望星空》

C.食指《相信未来》

D.罗门《麦坚利堡》

10.下列属傅雷的代表性译著是

A.《约翰·克里斯多夫》 B.《复活》

C.《简·爱》 D.《玩偶之家》

11.“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这句出自

A.《少女小渔》 B.《母亲的羽衣》

C.《髻》 D.《怀念萧珊》

12.表达晚年穆旦的人生理性思考和对灵魂诗性拷问的作品是

A.《智慧之歌》 B.《死亡之塔》

════════════════════════════════════════════════════════════════════

C.《悬崖边的树》 D.《甘蔗林——青纱帐》

13.陈映真小说《将军族》中生于台湾花莲,被迫当妓女仍坚持“卖笑不卖身”,逃出妓院后以演女小丑为生,最终殉情的人物形象是

A.康顺子 B.小英子

C.小瘦丫头儿 D.粉萍

14.“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在姜夔的词里唱过”。这些诗句出自

A.《就是那一只蟋蟀》 B.《始祖鸟》

C.《会唱歌的鸢尾花》 D.《舟子的悲歌》

15.《茶馆》中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是

A.常四爷 B.秦仲义

C.松二爷 D.王利发

16.通过描写人与狗的命运遭际,展现极左路线的肆虐及中国农民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精神生活极其惨痛的景况的作品是

A.《空的窗》 B.《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C.《亲亲土豆》 D.《陈奂生上城》

17.以“我爱这雪,这茫然中的颤栗;我忆起/青草呼出的最后一缕气息??”结尾的作品是

A.《哦,香雪》 B.《融入野地》

C.《日记》 D.《麦地》

18.田汉的话剧《关汉卿》成功塑造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形象是

A.朱帘秀 B.凤娇

C.窦娥 D.蓝田玉

19.公刘诗歌《哎,大森林——刻在烈士饮恨的洼地上》中的“烈士”张志新是

A.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军人 B.反右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C.“文革”时期坚持说真话的干部 D.和平时期舍己救人的普通工人

20.《残月》中的杨三老汉不畏身体疼痛和路途艰辛要去参加的活动是

A.早祷 B.晚祷

════════════════════════════════════════════════════════════════════

C.祭祀 D.祈雨

21.“你昨天说那孩子要是一头羊,你就能养,你说错话了!”《拾婴记》中说这句话的人是

A.庆丰 B.庆来

C.罗文礼 D.老年

22.散文《记波外翁》中,“门生搔白首,旦夕骨成灰”诗句的作者是

A.乔大壮 B.许寿裳

C.台静农 D.魏建功

23.《回看血泪相和流》一文中多次提及的让作者屡遭批判的电影剧本是

A.《不夜城》 B.《夜店》

C.《香雪海》 D.《天意怜幽草》

24.《马桥词典》的文体是

A.章回体小说 B.词典体小说

C.书信体小说 D.意识流小说

25.下列均属于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物是

A.黑孩、老石匠、小铁匠、菊子、明子

B.小石匠、小英子、菊子、明子、小铁匠

C.老铁匠、韩老七、黑孩、菊子、小石匠

D.老铁匠、小石匠、小铁匠、菊子、黑孩

26.下列属于王小波创作的“时代三部曲”是

A.《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启蒙时代》

B.《黑铁时代》、《启蒙时代》、《青铜时代》

C.《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D.《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27.以“纪念鲁迅有感”为副标题的作品是

A.《杂文二题》 B.《有赠》

C.《有的人》 D.《一个人老了》

════════════════════════════════════════════════════════════════════

28.以巴尔扎克的“那蔷薇,就像所有的蔷薇,/只开了一个早晨”为题记的诗歌作品是

A.流沙河的《草木篇》 B.海子的《亚洲铜》

C.痖弦的《红玉米》 D.洛夫的《长恨歌》

29.诗人牛汉属于

A.九叶诗派 B.现代诗派

C.朦胧诗派 D.七月诗派

30.舒婷诗歌《双桅船》的一组核心意象是

A.船和灯 B.船和岸

C.船和风暴 D.船和海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的官僚主义者形象有

A.周润祥 B.赵慧文

C.王清泉 D.韩常新

E.刘世吾

32.小说《受戒》的艺术特点有

A.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 B.淡化情节

C.淡化人物性格 D.营造诗意化的生活场景

E.语言朴素淡雅

33.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寄托了情思变化的核心意象有

A.邮票 B.机票

C.船票 D.坟墓

E.海峡

34.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癞六伯》一文中,孤苦境遇中的癞六伯的人生态度是

A.孑然一身,却很好客 B.云游四方,广交朋友

C.布施行善,热心公益 D.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

════════════════════════════════════════════════════════════════════

标签:卓有 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