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在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与学剖析] 时代新课程数学九下答案

时间:2019-01-2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我们走进新课程后,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就由理念的层面变成了日常的工作操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由于课程的变化带给我们教与学的改变,并由此产生许多困惑。
  笔者曾参与中学课改教学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通过和教师的座谈交流,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发现很多困惑的产生其实并不是新课程本身的原因,一方面是新的实践必然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我们的理念、做法和新课程的要求存在差距。如果教师把教学实践的过程作为研究、探索、发展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逐渐接近新课程的要求并不断创新。
  一、把握数学文化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新课程对教学要求的核心落脚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的难点。
  在教学中,割裂三维目标的课例、以教学方式的改变来代替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手段和目标错位的课例、三维目标高举起而教学中依然故我的“两张皮"式的课例等,比比皆是。原因何在?不是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是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找不到统领新课程课堂教学之魂。
  数学文化的内涵一般意义上说有三个层面:1.数学的知识层面,如公式、定理,像勾股定理、数学归纳法等。2.数学的思想层面,如公理化思想,数形结合,函数思想等。3.数学的价值层面,如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应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联系与互动,也就是数学对整体文化的贡献。
  在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概念和要求,凸显了数学文化在新课程中的重要性。这说明数学文化是当之无愧的课堂教学之魂。那么,透过数学文化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呢?首先,我们必须真正地认识到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它是教与学在三个侧面的视图,而不是教与学的三个层次,任何把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贴标签的做法都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这也是教师用新课本教学后心中无底的根本原因。数学文化对三个维度目标有统领和融合的作用,实现三维目标的关键是数学文化渗透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与我们具体的教学过程融合,使其浑然一体,和谐的目标才能实现。这个渗透和融合的过程与方式越自然越好,充分利用、加工新教材的内容,切忌贴标签,最好的效果就是润物无声。当我们在教学中把数学的思想、方法、历史、价值、与其他学科的互动等综合来考虑,无疑我们就站得更高,就能把握教学的主线促进课堂的生成。
  二、基于主题的模块备课方式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课程结构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备课方式,传统课程是学时――单元――章――册的线性结构,因此它的备课重点是以学时为中心,以学时为节点串起数学的知识脉络。新课程的教学是按模块展开的,下面还有章、单元和主题,它追求的是一种网络状的知识结构,而这种结构和备课要求能更好地让模块、章、单元、主题、学时指向三维教学目标。
  和传统的备课比较,基于主题的模块备课是反序的。因为模块不再细分为一课一课的与固定的单位时间相对应的内容,而是以一个模块的内容整体对应36个课时。因此,我们第一步是把模块当成整体进行教学设计,主要确定模块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步是章、单元的划分和课时分配。在教学中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状况对课本上的单元重新分解组合。第三步是主题的划分和课时分配,这是最重要的一步。通常情况下,一个单元可能有几个主题,主题是我们备课的重点,要求备目标、备教与学的方式、备学生的学习与活动,一个主题一般可安排两节课完成,这样有利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学生活动的展开。最后一步是课时备课,它是从属于主题的,这是和以往备课的区别。这种反序的备课程序有利于教师对模块的整体把握,有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选择。
  模块备课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因为线性课程虽然能够保证知识的系统性,但是很难时刻关注总体的教学目标。模块备课可以克服这个困难,它像网络,多个箭头都可以指向教学目标,有利于它的整体实现。
  和以往的备课方式比较,主题备课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自主性,其突出表现就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整合。我们在教学中以把相关的内容组合成一个主题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跨学科地整合。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真正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对教师的最大挑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理念,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命题。诚如郑金洲教授所言:“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程!”
  新课程明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但是在日常教学中遇到重重困难。一直不变地用传统的讲授法处理新教材,肯定带来模块教学课时不足,教材跳跃大不好用、心中无底等问题,实际上是我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适应新课程的变化。不可否认,讲授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它应该渐渐地淡出了。讲授法有利于知识的系统传授,但是它确实很难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如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新旧课程在教学上的区别也就在是否真正地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
  如何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呢?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是它们首先是一种理念,无论用什么方式(包括讲授法),都应该把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中可以这样理解和处理:自主就是相信学生,大胆地让他们说、让他们看、让他们做,教师少说、少做、加强个别指导,知识层面上的内容大多采用自主的方式。合作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侧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教师的作用为知人善任,恰当分组,使小组保持活力。探究更多地侧重在过程上,通过探究来概括、归纳、寻找思想和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当然,上述分类只是为了在教学中易于施行,并无一定之规,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式。
  二是它们也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教师在实践这种模式时普遍的反应是课时不够。通过在教学教研实践中感悟到,只分主题划分得当,最好是两节连排(新课程要求),这种模式是能收到好效果的。如在讲授“函数性质”这一难点时,我们就采用“提出问题―准备资料―设定角色―分组探究―师生其同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颇佳,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合作的流畅,这种模式的优越性更加充分体现出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的模式,是教师把握新课程,提高学生能力的核心,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水半的重要标准。
  在教学中为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我们还可以对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换一个角度理解,它们也是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好方法。每日一题(学生出,学生讲);模块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确定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学生自己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自当“老师”;根据数学特点和所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如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以及小实验;网页辅助教与学,给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上述做法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好方法。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困惑和困难,因为它确实是全方位的变革,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它正在打破我们所熟悉的某些东西,还需要我们自己建立新的来代替它。我们面临着工作方式乃至牛活方式的改变,当然换一个角度,我们这代教师也很有幸能投身这场变革。我想只要我们大胆实践,不断反思,认真学习,我们必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这个教师群体必将更多地涌现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名师。
  

标签:新课程 剖析 教与学 中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