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思路调整中的良苦用心] 耐磨的人生中的良苦用心是什么意思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民国出版史》的写作基础应该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版),作者吴永贵曾是《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的主要执笔人,在当年史稿的基础上,重写这段38年曲折动荡的历史,要想不落窠臼,作者必须别有心得。
  笔者看来,与《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及同类著作相比,这部《民国出版史》在撰史思路上,有较大的调整与变化,这些调整与变化既面向普通读者,也面向出版业界。
  一是不述报纸期刊、专述图书出版。描述民国出版业,学界大都会将报纸、期刊纳入研究视野,《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叶再生著)、《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等亦如此。此次撰写《民国出版史》,吴永贵全面放弃了报纸与期刊,专重图书。显然,作者对“出版”概念有新的体认与思考。
  二是侧重共时性展示。《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共12章,用了4章、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述民国出版业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民国出版史》共13章,历时发展部分只占1章,其余大部分章节是专题性论述:民国图书出版的学科分布与区域布局;民国时期先后出现的七大出版机构;其他有影响的小书局;大书局重要出版人物列传;其他编辑出版人物列传;编辑出版工作;书业经营与管理;出版法律与出版管理;教科书出版;各类型图书的出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事业。这是一种共时性、地图式的章节布局,作者意在将民国出版的各项特征放在一个平面上突出展示,读者随便自某一章节切入,均可从不同角度进入这段历史。
  三是关注边缘性出版机构。对于民国出版业,学界大都侧重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大型出版机构,《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也未脱此樊篱,但《民国出版史》中,作者将七大出版机构合为一章介绍,同时,专辟一章介绍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小书局。对于古旧书业、西文书店、海外中文书刊市场等非主体图书市场,作者也着墨甚多。这样安排,基本可以补全民国出版业的结构版图。
  四是注重业界竞争策略。中国古代出版业,始终没有脱离自产自销的小生产经营方式,书籍贸易只能以区域市场为主。商业发行是古代出版业始终摆脱不掉的弱项。1949年后的二三十年中,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商业竞争,出版业的市场化程度极低。通观整个中国出版史,客观地讲,民国出版业市场化程度最高。《民国出版史》格外关注出版机构的市场竞争策略。在出版机构介绍、出版人物传记、教科书的出版等重要章节中,始终贯穿这一内容。同时,作者又列专章,用较大篇幅总结出版业界各项基于竞争的经营策略:发行渠道与发行方式;推广与宣传;融资方式;多种经营;教科书的竞争之道……作者选取民国出版业界的竞争策略详加阐释,对于今天的出版市场,其借鉴作用自不待言。
  五是凸显出版机构对文化价值的追求。在描述各类书局的发展时,作者总会强调文化在书局成长中的力量,对追求文化价值的出版行为赞赏有加。今天的中国出版业,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文化追求与商业利益的冲突是当代出版人面临的一大困扰,在此背景下来看这部《民国出版史》,当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六是业界角度的附录安排。历史类著作常附有“大事记”,《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即附录“民国出版大事记”。《民国出版史》则在附录中安排了“有关出版法律法规及书业章程”。对出版业界人士,此类资料或许更具实用性。
  从阅读经验看,《民国出版史》全无当今学术著作常见的学究气,读来毫无晦涩之感。一些史论结合的部分,如与读者当面晤谈,清通有趣,平易近人。作者写的是民国出版史,心中装的是当今出版业,故行文中时时可见感慨之语,感悟之论。言外之意,会心人当能体会更多。

标签:良苦 思路 用心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