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作手法 > 正文

【产业转型与国企改革迫在眉睫】迫在眉睫的意思

时间:2019-02-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诸多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呈现下滑趋势,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风景独好”的状态难以为继。特别引起关注的是深圳新近公布的1-2月份经济数据,包括外贸出口额在内的7项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了负增长,深圳外贸总额曾连续1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此次负增长虽有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因素,但亦可见中国的出口严重受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企改革迫在眉睫。
  
  倒逼产业调整
  
  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还是低端产业。需要在工业发展的整个体系中逐步提升自己。比如传统制造业要向现代制造业发展,但是要注意陷入另外一个误区:放弃低端,完全走中端高端的。虽然我们在整个价值链中所占据的比重很低,比如为苹果公司代工,但是也不能完全放弃低端产业。因为这是必然的,因为别人的设计、创意和营销手段肯定要在价值链的创造过程中占据更大的份额,我们则是人人都可以做,是可以替代的,自己被“剥削了”的观念是不对的,拿9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这不是剥削,这是合理的社会分工。
  
  政府需要引导,鼓励和资助一些领先的企业向中高端升级。而且,传统制造业要向先进制造业转移。什么是先进的现代制造业?我认为,首先是产业组织本身的先进性,就是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先进制造业,是产业结构本身的优化,不是所有的都是高技术、战略性产业就完了,先进制造业还包括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组织手段对传统的一般的制造业进行改造。
  
  我们传统的服装、轻工业、纺织等不能放手不做。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来主要拼廉价劳动力,拼低成本竞争的状态。需要通过技术改造,通过新的理念来提升,引入新的流程和制造方式,使这些传统的产业发生深刻的变化,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使竞争力更多的来自差异化,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个技术不仅仅是指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还包括工艺技术和生产组织技术、管理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发生很多创新,完全可以使传统产业发生深刻变化。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进行改造升级发展的过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完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现在心态上要改变。
  
  为什么中国会形成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很多人说是因为劳动力优势,但是光讲劳动力是不够的。实际上,一方面是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进行了改革开放。另外,中国的劳动力确实比较充足,有这个人口红利。但是还不够,重要的是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工业配套体系比较完整,从纽扣到导弹卫星,什么都能做。整个产业体系很完整,特别是在沿海地区,配套产业间的关系联系非常好,广东搞腾笼换鸟,很多企业搬出去了,后来又回去了,就是因为配套产业没解决。现在虽然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一般的纺织服装的熟练劳动力成本要3000元或以上。但是实际上,我们的一般制造业还有优势。虽然劳动力成本一直在攀升,5年前还只是800多元,现在很多都达到了3000元,但是还是能承受的。
  
  上海经验值得关注
  
  要弄清楚哪些产业是我们发展中需要保护的,就要论证我们现有的民营经济一般的企业到了哪个程度,如果不够就要国有企业来保护。然后再慢慢退出,随着民营经济的增长,或者说不用逐步退出,慢慢国有企业本身逐步离开政府配置资源,让它到市场中去竞争,就不用刻意私有化。当然,要相信市场会选择,这是后发的,由于是后发,还没成长起来,就跟跨国公司去竞争,在资本实力上,在市场运作上包括很多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交叉补贴,为了占领市场,可以亏损,打倒本土企业。凡是这种情况,民营企业就不行,成长就慢,就通过国有企业,通过国家后面的超市场能力来支撑,才能对抗跨国公司。国企是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实际上这个是最重要的,国有企业本身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背后是很复杂的。
  
  国企对社会的侵害不仅表现在对要害部门的垄断,对国家行政的钳制,更为恶劣的是,它使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的心态发生变化,他们认为自己艰难创业,好不容易才获得微薄的利润,而国企却可以利用国家配置资源和国家信用,坐享其成、获取暴利。其后果就是许多企业家形成投机心理,都去搞短平快的项目,寻求政府部门的庇佑,而不是在技术和管理创新上下工夫,长此以往,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后果。
  
  在产业转型方面,上海经验尤其值得关注,上海做了非常细的长远的规划,在生产性服务业、在先进制造业,比较早就有考虑规划,特别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围绕着先进制造业来发展这一块服务的中间产品,依托与支撑了先进制造业,上海做得比较早,也做得比较好,那么这一块实际上出口的能力很强,包括服务外包、软件外包,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这块做得好,而且抓得比较实,那么就反映了这一块在结构里面还不主要是工业产品的出口,更多的可能是服务外包,是这种软性的制造能力的出口,也要关注这个,上海早就关注到这个问题,出口的结构里面,可能更多的不是产品的出口,更多的是服务的出口。
  
  珠三角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外向型,主要是通过出口、加工贸易,现在加工贸易受到抑制,这个方面需要提升,完全走长三角的路也不一定,要看自己的情况。我觉得珠三角这块制造业的基础还是很好的,原来由于出口形势比较好,那就掩盖了它的问题,使你本身没有关注到结构的改变,整个战略改变的问题,现在就要赶紧调整战略来做。实际上说到长三角,已经是高端了,不能完全这样讲,它是一个非常立体的,高端的比例已经占到很多了,也不能说完全是,也没必要完全去搞高端,产业之间的协调比较好,我刚才说的,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互动的生产做得相对比较好一些,当然它的产业基础比较好。新技术和新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之间做得很好,所以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调整,那么相对来说,长三角的情况要好一些,就说明调整相对到位,结构的改变见到了一定的成效。而作为珠三角这一块,在参与结构调整这一块上,原来更多的依赖,由于市场也比较好的话,掩盖了这些。现在更多就要注意结构的问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些调整。包括原有产业、一般制造业的改造问题,新产业发展的问题,以及产业之间的组织方式的创新都需要做,不需要完全按照长三角的模式,但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
  
  你现在不能简单地说腾笼换鸟,而是说要使现有企业得到提高,怎么使他从传统的制造方式走向先进的制造方式,我觉得现在有误区,总认为我就是要先进产业,我是要高新技术产业或者其他的,原来的传统产业我就应该换出去,不是这样的,不是这么回事。原有的产业实际上也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通过一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使他焕发活力,应该在这上面来下工夫。当然我新的产业还要选择、也要发展新的一些高新产业,同时也要对原有的产业、一般的制造产业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要关注这个,要利用我现在产业在这个发展有很好的基础,不能丢掉我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造,找一些创新,从这个方面来做,而不是简单地把它赶出去,你现在腾也腾不了,新的起不来,出去的还不行,又得回来。这就是误区了。应该是这样一种思路。
  
  必须重视微观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我觉得国家这块需要调整,比如金融,现在对金融、银行,大家就感觉到稳赚的就是这种的。要改变对实业的轻视这种观念和状况。我们金融本身又不放开,利率都是国家控制、稳赚的,是不会亏的,这块不是市场在运作的,那么实体经济本身又是市场运作,基本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会受到打击、受到抑制,所以回过头来我讲的短期化、投机化就在于这个动力,经济发展的动力,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块受到巨大的阻碍,抑制。所以要改变我觉得就挺危险的。整个微观的实体这一块没有动力怎么办,全部搞虚的,然后社会信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融资这块是有问题,但是不是简单的这个,也取决于金融体制、金融结构的改变。在西方主要还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都没解决好。但是这里面也有个悖论,中小企业是不是都是需要的。它的脆弱性一定是政府要去资助、扶持,但是不是所有都要这样,我觉得不一定,这个也有个度。
  
  当然,我们现在整个的社会的这一块还没有建立起来,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的支持,可能更多的是一些中小银行,更多的是大量的、区域性的银行,而不是我们现在这种国有控股的大的商业银行。
  
  本报记者徐伟采访整理

标签:国企改革 迫在眉睫 转型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