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我国心理学

时间:2017-05-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学校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教育活动为背景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国际上称之为“学校心理辅导”,归属于学校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以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适应、人格成长作为中心问题予以心理援助。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受教育很多年了,对学校教育并不陌生,在学校也有幸作为小教师讲过一些心理班会课程,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在这里我将结合我的经历,谈一谈对于学校心理学的看法。

一、我眼中我国学校心理学的现状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很幸运,不仅作为被教育者接受过教育,还偶尔做过教育者。在学校,我参加过朋辈心里宣讲活动,作为一名心理宣讲员,为外专业的同学开展心理健康班会课程,讲授心理学知识。我讲过几堂课,都很成功,因为外专业的同学都认为很新鲜,都感觉学到了点东西,对于我,这是一种幸运,但同时也是一种学校心理学的不幸,一名普通学生的讲课已经让他们汲取到很多,说明他们其实很需要、也很渴望心理培训,但却没有这样的机会。这也反映了学校心理学目前在我国尚是一片有待开拓的领域。目前在中国的教育界极其缺乏学校心理学咨询专家。

学校心理学在我国已经变了味。至今,我国仍没有一套正规的研究学校心理学,培养专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教育训练体系。许多地方只是为了赶时髦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委的任务而设立学校心理辅导课,而这些课在开设不久就变成了思想品德课。我和同学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小学在拼命学中学的知识,中学巴不得把大学的知识学完,大学了反过来在上思想品德修养,这个流程其实已经反掉了。作为大三心理学学生,我已经知道,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很小的孩子就已经在形成品德了,人格在中学几乎稳定了,大学的可塑性已经很小了,最应该接受品德教育的时候却没有接受,错过了关键期,事后弥补已经是为时已晚。更何况这都是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工作者不同于思想品德工作者,学校心理学是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是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的,但这些在我们的童年都是空白,反而流于形式的上了几次思想品德,然后不了了之了。甚至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是摆设,学校并没有鼓励同学们去咨询,害

怕耽误学习的时间。我初中的心理咨询室我一直想进,一直没敢进去过,不是老师不好,是没开过门,不知道里面会多么阴森恐怖。就这样把很多我这样的学生拒之门外了。

二、学校心理学深陷泥潭

学生路过心理咨询室而不知道有其存在,知道也不敢进去,是因为我国学校心理学存在问题,并且被大家错误的认知了。认知错了,就不会有行为,就陷入困境。那么有那些问题呢?

第一,大众对学校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缺乏明确认识。我和以前同学说我学心理学的,他们首先会问我:“你知道我现在想什么吗?”对此我想说,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不是玄学,我要是学了两年就能知道你在想什么,那心理学现在应该已经了吧被所有人热捧了吧。大众不理解心理学,家长不知道心理学为何物,那怎么会让孩子接受心理学教育呢?学校不重视心理学,那怎么会宣传学生去参加心理咨询缓解压力呢?

第二,误把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对象仅仅看作是面对学生的。现在大家还不够认可心理咨询,所以不会去做心理咨询,所以大多心理咨询室都设在学校,免费提供咨询,这样发现咨询室的人就会认为学校心理咨询是面对学生的,其他人无权咨询。这就又进入误区了。举个例子,学生在空气污染下肺部出现问题,在医院治好了,他不能一辈子呆在医院,一回家,家里空气有问题,又污染了,很明显,需要把家里的空气污染治理好,社会的空气污染治理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心理咨询也是一样,学生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一回家、一上课,又出现了,怎么办呢?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接受咨询,社会上的人也是可以咨询的。只有整个大环境好了,学生的问题才能根治。

第三,在不少学校中的专职或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缺乏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学校聘用的心理教师很可能只是拿了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而并没有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背景,缺乏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更没有实操经验。这样的心理咨询师水平就有问题,怎么能帮学生解决问题呢。我在学校帮助心理健康中心的老师做过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发现如果没有我的测量和统计的知识,我就看不懂统计结果,如果没有咨询的知识和练习,我就无法筛查他们是否真的存在心理问题。所以,专业背景很重要,要培养更多专业扎实的心理咨询工作者。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特别是咨询面谈时间)没有确切的保证。大家对于心理咨询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不会腾出很多时间做这个事情。而且外行也会认为心理咨询一次就可以搞定,其实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心理咨询要想彻底解决问题,需要几次甚至几年的时间,但我国的心理咨询都是快餐式的,完整性完全不能得到保证。心理教育也是这样,学校并没有认识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追求成绩,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用的时间也是不足的。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计划、学校心理咨询的指导体系、组织管理尚未完善。这就需要心理工作者的极大投入了,只有越来越多心理咨询工作者乐于、用于为其献身,才能更好的完善心理咨询教育。学校应该多进行心理健康类型的活动,使这类活动可以更加成体系,更加普及,就可以影响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学校心理教育有所改观。

三、对策与建议,未来心理学会成为朝阳产业

之所以说未来,是因为现在的心理学市场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其实心理学现在完全不算朝阳产业,人们对其认识远远不足,但这都是在变化中的,未来的心理学一定会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朝阳产业,就像在国外一样。我有以下展望。

第一,培养一批精通学校心理学、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和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现在学校心理学的教师素质不足,学历先不谈,因为我也只是本科生,但很多心理教师都只是专职的其他课程教师,兼职心理教师,甚至有些连证书都没有,要么有些有证书,只有挂在那里,检查的时候咨询室才有人去打扫一下,象征性的有人坐诊,这都是很无奈的现状。因此,我认为要提升心理教师队伍的素质,只有素质提高了,我们心理学的发展才是辉煌的。

第二,对我国现有的专职和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对心理辅导、咨询技术的学习、实践和研究,特别是让他们尽快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校应该带头公费让心理教师接受相关培训,接触先进的心理咨询技术,而不是停留在最基础的理论上,要鼓励学生

我国心理学

进行咨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提升心理教师的实操水平。

第三,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与临床心理学家、精神卫生工作者、医疗机关、社会地区的专门机构等学校外的专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协作体系,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更大的效用。这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但新的精神卫生法出台,一

切都在向正规迈进,所以我还是充满信心的。

第四,积极地鼓励、促使广大教师参加到学校心理学的研究、实践活动中去,对学生、家长进行发展性、预防性心理辅导,同时又要注意教师自身心理保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形成一种健康的师生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直接指引者,是孩子最信赖的人,也有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家长固有的问题,因此,对于家长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应该以家庭为重,为了孩子,多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接触最多,对孩子影响很大的群体,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格外重要,教师不光自己心理要健康发展,还要会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只有人格完善的学生长大,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我对于学校心理学发展还是很看好的,我相信只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所有心理爱好者及心理学专业人士的不断宣传、推进,促进心理学在人们心中得到普及,更正错误认知,让心理学走进人心,成为真正帮助我们的一门科学,人的心理健康了,社会才会更和谐!最后,愿心理学早日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

篇二: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中国国内著名心理学家简介

朱智贤

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等。

朱智贤专长儿童心理学,他几十年来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尤其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年龄特点与个别特点的关系等问题。

朱智贤的主要论著:《儿童心理学》(1962、1979)(该书受到国内外重视,认为是中国第一部贯彻马列主义观点、吸收国外科学成就、体现中国当前学术水平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1982)、《儿童心理学教学参考资料》(1982)、《思维发展心理学》(1986)、《心理学大词典》(主编,1990)等书。

周先庚

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业。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周先庚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的实验,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他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他还撰文分析汉字的完形结构,提出汉字分析三要素,即位置、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基础。 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抗战前夕他曾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省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一条7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它为周先庚曲线。

周先庚在1980~1985年间,先后与他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心理学纲要》《社会心理学》等专著

张耀翔

张耀翔(1893~1964),湖北省汉口人。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时首任会长。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心理》,并担任主编。1920年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毕生从事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心理学科普工作。

张耀翔重视科学实验,在北京高师建立了实验室。他在1940年提出了九条著名的关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途径建议(《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其精辟的见解,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张耀翔的著作涉及领域较广,主要论著有:普通心理学方面的专著《感觉心理》、《情绪心理》(1947)、《心理学讲话》(1945)、《儿童之语言与思想》(1948)等;教育心理方面的论文《成人学习心理的研究》(1931)、《根据交替反应原理讨论破除习惯的方法》(1940)等;心理学史方面的论文《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略》(1940)、《巴甫洛夫的治学精神》(195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述评》(1959年)等。

肖孝嵘

肖孝嵘(1897~1963),1919年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1926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心理学,1927年6月获硕士学位。后赴德国留学,在柏林大学系统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1928年8月再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研究,1930年6月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即赴英、法、德等国心理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的心理学调查研究工作。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任研究助理和儿童福利研究所研究员,在美国心理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荣获美国“科学荣誉学会”“心理学荣誉学会”金钥匙。1931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心理研究所长等职,先后历十余年。1949年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1952年解放后院

系调整后,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他曾发表论文约四十余篇,专著十余种。肖孝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1933年,肖孝嵘的《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出版,他是首先把格式塔心理学介绍给国内的,“格式塔”一词,由他首先译出,现已在国内通用。肖孝嵘毕生从事心理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涉及范围广泛。在中央大学任职期间,先后讲授十余门心理学课程,培养了大批中国心理科学工作者,这些人已成为当前我国心理学界的骨干力量。结合教学,他所进行的心理学研究,着重心理学的应用,他对我国心理科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肖孝嵘除教学外,积极致力于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先后讲授了实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应用心理课程。并做过速度与准确性训练中的关系的实验,订正数种拣选学徒的方法,编造几项军队智慧测验等。20世纪30年代中期,肖孝嵘转向各种心理测验的研究。1934年着手修订“墨跋智力量表”,期间,他还修订了古氏(Goodenough)画人测验、普雷塞(Pressey)XO测验、勒氏(Laird)品质评定和马士道(Marston)人格评定等量表。 肖孝嵘的主要论著:《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3)、《实验儿童心理学》(1933)、 变态心理学》(1934)、《儿童心理学及其应用》(1935)、《普通应用心理学》(1936)、《儿童心理学》(1936)、《心理问题》、《肖荣嵘修订墨跋量表》(1937)和《教育心理学》(1940)等书。 汪敬熙

汪敬熙(1893~1968),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1953~1968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

汪敬熙在生理心理方面造诣精深,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有三点。(一)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二)研究皮肤电反射,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三)研究两栖类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

汪敬熙的主要论著:《生理电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清华周刊》,38卷五期,清华大学,1932年);《中国心理学的将来》(《独立评论》,40期,1933年);《答潘菽先生“关于心理学的预言”》(《独立评论》, 49期, 1933年),《行为之生理分析》(独立出版社, 1944年)。

唐钺

唐钺(1891~1987),原名柏凡,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1914年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修习心理和哲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系继续深造并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1920年得博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哲学 系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前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及所长、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教育组组长。解放初,先在清华大学心理系任教授,后转至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并任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

唐钺早年曾发表有关白鼠的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论文多篇,还发表过不少心理学与哲学方面的译著及有关国故方面的研究成果。建国后,他对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作过系统的分析批判,并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了《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2)一书。唐钺强调科学基础训练的重要,强调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和对心理的生理基础的研究,

注重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他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任教期间,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

唐钺长期从事译校工作,先后发表过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和《宗教经验之种种》、兰德编的十四家《西方心理学家文选》、普莱尔的《幼儿的感觉与意志》等多种译著。他在20世纪60年代翻译的墨菲的《近代心理学史导引》第二版的若干章一直是北大心理学史教学上教师的参考读物,他当时所译安吉尔的《机能心理学的领域》一文已被收集在全国编译的《西方心理学家文选》(1984年版)之内。他的这些译著对全国学习西方心理学派别的学生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唐钺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研究方面,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其发表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合感》等专著或研究论文曾得到国内哲学界、文学界、史学界以及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

孙国华

孙国华(1902~1958),山东潍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赴美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于1927、1928年先后获得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其间,于1925~1926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学习。1928年底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1941~1946期间曾在四川白沙前国立编译馆任编辑兼总务主任。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系副主任及校务委员。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

孙国华重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专长儿童心理学。1926年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鸟类的瞳孔反射》。1930年发表《初生儿的行为研究》,这是儿童心理学的一篇重要论文,长达246页,曾单印成书,列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丛书。

孙国华毕生从事学术工作,通过教学、编辑、指导科研和参加专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潘菽

潘菽(1889~1988)原名有年,江苏宜兴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第四中山大学(后改称中央大学)心理系教授、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解放后连续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1984年11月起任名誉理事长。他在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中起了奠基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菽早年较注重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表过关于记忆、审美判断、错觉以及汉字知觉的实验研究论文多篇;后来又致力于心理学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潘菽对于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建议。他指出:“要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要走我国自己的道路,要有我国自己的特色,就必须通过四个主要的途径。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以求能为此更好地服务;三是要有分辨地继承我国古代思想中有关科学心理学的可贵观点、论断和学说,以发扬国光;四是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对科学心理学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自己的血肉。

潘菽的主要论著:专著有《心理学概论》(1929)、《社会的心理基础》(1929)、《心理学的应用》(1934)、《心理学简札》(1984),主编《教育心理学》(1981),与高觉敷共同主编《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1983)等。

陆志韦

陆志韦(1894~1970),浙江吴兴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之一。他家境清寒,19岁开始担任中学语文教师。不久,去美国留学。1920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东南大学心理系教授。1926年任燕京大学心理系主任兼教授。1936年任该校校长兼心理系教授,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陆志韦曾任中华心理学会研究股主任(1921),又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1937),他前期致力于实验心理学、系统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曾改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博士论文),以及在1929年和1936年,两次修订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他的心理学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著述甚多。

陆志韦的主要论著: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简编》的中译本(1926)、《社会心理学新论》、《中国儿童的无限制联想》(1932)、《遗忘的条件》等。

曹日昌

曹日昌(1911~1969),河北束鹿人。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心理系。194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他曾在香港大学任教,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曹日昌的主要实验研究工作有:知觉、学习、记忆以及有关提高生产劳动效率等问题。在基本理论方面,他是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倡导者之一。他善于评价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并对有关的争论作出适时的概括,主张心理学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研究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心理现象(反映过程)的普遍规律。他指出:“辩证唯物主义为认识人的心理奠定了基础,唯物主义辩证法就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意识、认识)的运动、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意识、认识活动的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也就认识了心理,而达到认识的最高峰。” 曹日昌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是不可穷尽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对事物的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没有什么理论是最后的。对于任何一种心理现象的规律性的认识,都必须经过一些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而在达到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有较全面或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心理学的发展还在年轻的阶段,我们对于各种心理现象的认识还是很初步的,有的甚至还根本没有什么认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就更需要多次的反复。”

曹日昌的主要论著有《 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1939)、《 间隔学习与集中学习的研究》(1948、1950)、《 心理学研究什么?》(1959)、《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965)、《对弱电集中控制电站信号显示的工程心理学的意见》(合作,1966),以及《普通心理学》教科书(主编,1964)。

陈大齐

陈大齐(1886~1983),浙江海盐人,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专长普通心理学。

陈大齐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政法专门学校预科教授。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兼任哲学系主任,心理系主任、教务长,并一度代理校长。1930年任考试院秘书长,1934年转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1949年协助苏芗雨创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1918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他还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他在理论心理和实验心理上的开拓,是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建立的基础之一。

陈大齐主要论著:《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迷信与心理》《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早年译著有《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原著)、《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原著)。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县人。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1923年,陈鹤琴创办鼓楼幼儿园,作为儿童理论研究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所积累的材料,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其中第一章“照相中看一个儿童的发展”,发表他的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七个月的生活照片86幅,展示婴儿的发展进程,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这在当年可算是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的测验研究引进我国是比较早的。1921年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承合编的《智力测验法》,对智力测验作了详细的介绍。

陈鹤琴是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在一起的一位学者。他同时研究儿童,同时办幼儿园,同时在自己的家庭里实施幼儿教育,同时宣讲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他所讲所写大部分是他自身的观察研究所得,是他自身的体会和心得,所以阅读或听讲的人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有益。这是很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一种学风。

丁瓒

丁瓒(1910~1968),江苏南通人。早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并在北平市立第一卫生事务所、育英中学校和仁立地毯工厂创办心理卫生咨询门诊。抗日战争时期任重庆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在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负责创建心理卫生室的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丁瓒主张:人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到人的心理水平的、具有特殊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这也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科学性质问题的正确解决决定于对心理学对象问题的正确认识。作为研究人的具有新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丁瓒又是中国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倡导者。他强调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医学心理学的指导思想。 丁瓒重视医学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主张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基础训练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他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著有《心理卫生论丛》(1945)、《青年心理修养》(1946)等书。

高觉敷

高觉敷(1896~1993)又名高卓。浙江温州人。早年就学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香港大学教育系。历任商务印书馆哲学教育部主任编辑、广东襄勤大学教育系主任、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部主任、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

高觉敷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上,既反对二元论,也反对还原论。他以为用还原论代替二元论是不足取的。排除二元论只有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列宁所主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在心理学史问题上,高觉敷认为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心理学史工作者,既要看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又要看到它的发展的内在逻辑,二者不可偏废。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决定论原理,我们可以把内部逻辑视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将外部社会历史条件视为第二位的原因。” 对于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估价问题,高觉敷以为心理学家的世界观和他们在科学上的成就要区别对待,对具体的人要作具体分析,不要因为某一心理学家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就抹煞他在某一问题上的科学成就,也不要因为他在某一问题上的科学成就就硬要把他提高为唯物主义者。这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要掌握全面材料,不要轻下断语,以期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篇三: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研究综述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学 习 考 试 成 绩 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 改 日 期:

注: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教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对目前应用心理学现状的分析,总结出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够明确、课程体系略显陈旧以及实验室设备落后等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并从四个方向对应用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策略

一、 应用心理学发展现状

应用心理学是21世纪心理学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希望所在,它为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将不亚于当前基因工程带给人类的福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心理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之一,主要原因是心理学日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学科,能够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由于应用心理学广泛作用于社会生活,关系到心理学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心理学的科学地位,因而,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路径与策略问题备受心理学界关注。

无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还是在学校、企业、医院、行政等各个部门,无论是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心理学都大有其用武之地。如何看待目前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之问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分离、对立甚至割裂。在处理两者关系上学术界摇摆不定、争论不休,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问一直是相互指责、相互冲突的,基本上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应用心理学者认为理论心理学脱离实际根本没用,而理论心理学工作者认为应用心理学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在应用心理学内部,也有不少人觉得学了心理学理论好象根本不能用。事实上,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不要再简单地把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探索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

当前,我国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正在逐步转移到应用方面,应用研究是实现我国心理学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我们更要讲究心理学应用的有效策略。学以致用是现代科学孜孜以求的基本目标。目前人类处于社会科技发展的转折点上,置身在这光怪陆离、瞬息万变而又注重实效的信息化社会,学以致用这一论题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曾经指出:“心理学近百年历史的经验教训,使心理学界同仁深切地意识到:中国心理学发展的生长点在于应用,而应用心理学繁荣的立足点则在于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大众!”在我国,心理学研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原因是复杂的。它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导向,许多心理学理论自身的苍白无力、缺少开展应用研究的学术氛围、应用手段技术的不成熟、应用过程的简单化与形式化、应用前期资料的匮乏、应用研究队伍的势单力薄等等,是我国心理学应用环节薄弱的内因。而社会公众对心理学作用的不了解或者误解缺乏必要的社会制度保障、应用研究经费的捉襟见肘、职称评定中重论文数量轻研究实效等,是阻碍我国应用心理学发展的外因。’职业身份不明确,职业声誉不佳,工作信度和效度还有待提升,应用心理学健康的社会形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解决中国心理学的应用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现阶段我国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十分完整、规范的体系,很多方面还有不足,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还远未到成熟阶段。有学者认为,当今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是心理学快速发展冲击产生的一些泡沫,只能是短暂而虚假的表面繁荣。我国应用心理学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生活,没有真正被社会理解接受,为社会大众服务。因此,应用心理学界不应当为个别应用研究的成果得以推广应用而盲目陶醉,而应更加清醒地面对现实,看清我国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困境,努力寻求变革之策与发展之道。

二、 应用心理学专业现存问题

我国古代有着比较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作为一门科学,由于历史的原因起步晚、发展慢,属引进科学。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适应我国教育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社会变革的需要,心理学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并不算多,离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还有距离。同时由于底子薄,心理学专业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也难以符合社会的要求。

(一)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不够明确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一方面与国外主要定位于中小学幼儿教育与社会福利机构相比显然太高;另一方面就应用心理

学专业而言,各个领域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把所有上述内容都统一为/应用心理学专业而不进一步明确化,则仍然会给实际的教学带来困难甚至混乱,心理学100多个分支学科,除了十几个是基础学科外,其余的全都是应用,究竟如何用?在哪里用?其间相距甚远。由于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标志,专业目录反映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工作方向,是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过于高和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要求势必会由于做不到而迁就左右,导致目标与定位不明确,专业建设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

(二)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内容显得陈旧

1.课程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够紧密。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等模块构建,比较清晰。但体现课程体系科学性的更在于微观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比例结构。由于课程要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目前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不够明确,因而专业课涉及的领域过于广泛,而各个领域的差异又较大,使得构建课程体系时每个领域都要涉及,这样,由于四年的本科学制不允许安排太多的课程与内容,因此,科学严密课程体系的建立也就难以实现。

2.课程目标难以实现。

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使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人文与自然兼有,且要同时开设许多门。加之高考文理分科,招进来的本科学生知识结构有缺陷,虽有的学校文理兼收,实际上教师的授课难度更大。理科生需要在人文课程花费较多的时间,文科生理科课程学起来吃力。同时还要加强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事实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两难境地,课程目标难以实

现。

3.专业技能欠缺,实践环节薄弱

由调查发现,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对大学期间专业教学的满意度一般,其中对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较低;认为最重要和最欠缺的是心理学技能;认为原有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而忽视应用;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是比较需要的。这些情况与许多高校专业技能课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小、实践时间少有关,但事实上也是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多而庞杂,顾此失彼的结果。

(三)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和实践性教学薄弱。

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固然重要,但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更为重要。而大多数学校在这一环节上重视不够:一是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二是实验教学基地建立量不足;三是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而忽视实践,说得多做得少。由于以上原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见习和实习条件受到了限制,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能力、应用能力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

三、 未来发展趋向

致力于发展应用心理学事业的人们需要对未来有一个广阔的见地,要把这个见地当作一个确切的目标而不是模糊不清、依靠命运的未来。“人们需要在他们可能遇到的一切十字路口和可能发现的许多途径中,找出一条导致这个目标的途径。简言之,他们对于化意图为现实的途径必须有一个尽可能清晰的观点。21世纪初,理性把握应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只有顺应国际应用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事业化融合

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看,应用心理学似乎有一种效仿自然科学主义的“情结”,力图走一条真正“科学化”的研究与发展道路。但我们看到,现在人们对应用心理学具有的科学性还认识得不够深刻,把握不到位。应用心理学要追求科学性,但不能唯自然科学是从,走向唯实证科学主义的误区。心理学具有科学性,但心理学更有浓厚的人文性。在强调心理学科学性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它的人文性。未来应用心理学将从科学本位、问题中心的状况走向生活本位、以人为本的范式。可以预见,应用心理学将会更加关注主体的人性提升、个性发展和人格现代化,人文科学性日益凸现。为了共同的心理学事业,未来的应用心理学必定走向选择科学与人文相融合,坚持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即选择科学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径。

(二)实现产业化拓展

应用心理学是第四产业领域。从国外的发展情况来看,西方在上个世纪中心理学的应用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心理学的应用应该说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产业,心理学的应用已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美国心理学的应用仅在人才测评方面产值已有10亿美元,再加上其他服务,有100亿美元。可以预见,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将在第四产业的各个领域得到最直接的运用,直接推动第四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规范行业化服务

面向社会公众,广泛设立心理学应用机构。这些机构集心理学应用研究、应用开发、应用实践于一体,成为面向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综合性心理学应用实体。这些实体可以扩大应用心理学的社会影响,使之更广泛地为社会生活、生产和发展服务。应用心理学工作者要强化为社会发展进步服务的意识,要强化“以人为

本”的服务意识,凸现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性与服务性,在社会实践中求得更大更好地发展,在社会服务中求得更快更优地发展。

(四)提升专业化水准

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专业调整时,将心理学专业调整为三个,其中一个就是应用心理学。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保证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又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各个学校的优势,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强化应用课程,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实习、专业实习和严格的考试,使学生获得应用技能,成为应用心理学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心理学应用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量化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基本技能,心理测量技能,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技能。着力培养和提升心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增强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资质、专业品质和专业气质,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心理学人才培养要求和规格。

我国应用心理学在21世纪将会得到更好更快地和谐发展,应用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也将日益凸现。可以预言,应用心理学是充满希望、希望无限的生态事业、朝阳产业、绿色行业、人本专业和阳光职业”。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期待,更有必要为之贡献智慧并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应用心理学书系总序[M].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美]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98.

[5]罗清旭.促进中国心理学应用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2):58—61、65.

[6]崔景贵.心理教育范式论纲[M].北京t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秦金亮.学校心理学专业及课程设置[J].外国教育研究,1998,(3).

[8] 教育部.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R].2003-05-13.

[9] 刘爱伦.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改研究与实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

[10]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标签:心理学 我国 我国心理学的现状 我国心理学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