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高职课程改革主题 [从高职思政课程改革看工学结合的哲学意蕴]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角度,深入挖掘工学结合的哲学意蕴:允执其中,以实用理性消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投身社会,以实践理性破解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的难题。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思政课程改革;工学结合;哲学意蕴
   作者简介:张健(1975―),男,湖南邵阳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11-03
  
  一、探寻工学结合哲学意蕴的必要性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做中学”,使学生通过实践领悟很多难以言传的东西,对职业技能的培养意义深远。因为这一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专业课程开发,已成为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热潮。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说,由于其专业特点的制约,欲模仿专业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很困难。相反,在工学结合的大潮下,思政理论课教学常常面临基本课时受冲击、教学计划受干扰、实践教学难开展等诸多问题。如何深入把握工学结合的哲学意蕴,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要求,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二、工学结合的哲学意蕴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受到高职院校的欢迎,其背后肯定有其理论依据,有学者提出其原因在于陈述性知识可以传授,但程序性知识不可传授,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活动才能有利于学生技能提高。但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依据过于单薄,这一理论依据隐含的教学目标只是高技能的培养,还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价值目标来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体现了人的个性化、社会化的统一。
  (一)允执其中,以实用理性消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
  在教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之间,在学生的直接经验与书本知识所提供的间接经验之间,始终存在着永恒的张力。工学结合试图允执其中,选择一种实用理性去解决这一问题,不追求高深理论,但能够和相关理论交流沟通;不片面追求技能操作,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
  这一选择具有三方面的意义:
  1.为知识的学习奠基。人的活动和经验要形成理论,它必须借助于符号语言。可是,学生学习这一理论的时候,对符号语言的具体所指,只能根据自身接触的直接经验去理解。恰如陶行知先生说:“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1]。工学结合扩大教学时空范围,丰富学生直接经验,通过认知实习直接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基。
  2.为智慧的磨练增彩。任何一种理论要形成理论,它必然要进行体系化的抽象加工,但这一抽象,却抽掉了人们实践经验中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感悟和原生态智慧,使本来富有创造力的理论呈现在学生目前时,成了一堆脱离人的生命结构的死的知识。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智慧磨练无益。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践情景,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实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处理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体会理论内在的智慧。杜威之所以提倡从做中学,也是因为其深深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做,才可以使学生磨练智慧、摆脱“纸上之得”。
  3.为创造的生发立柱。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对学生来说,始终是间接经验,这些间接经验只有奠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学生才具有意义。同时,学生的直接经验也只有通过和理论(前人的间接经验)的交互,不断改造和重组,才能够摆脱狭隘的经验局限,拓展其意义,恰如杜威说:“任何经验,不管初看起来多么平凡,通过扩充它所被看到的联系的范围,就能表现出无限丰富的意义”[2]。
  总之,工学结合课程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认知实习、模拟实训、顶岗实习等活动相结合,使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课程内容与实操内容相融合,教学课堂与生产车间相配合,用直观可见的办法激发学生,对该职业所需知识的价值追求,形成了该职业发展的直接经验,既不偏执于理论,也不沉沦于实操,而是允执其中,以一种实用理性去消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这既是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的第一个原因,也是其内含的哲学意蕴之一。
  (二)投身社会,以实践理性破解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的难题
  教育究竟应该使人社会化还是个性化,一直是教育中的两难选择。自由主义认为:社会由个人组成,天赋人权,只有尊重个性的良性竞争,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就教育活动来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思维、行为等方面的独特特性,是教育所要关注的个性内容;社群主义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个人自由是以某种具体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就教育活动来说,对学生灌输传统道德、理论思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也才能正常运转。
  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纯理论的争论是没意义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从根本上说,教育中强调社会性还是个性,是由该时代的经济活动方式决定的,由学生谋生活动中与人合作的适当方式所决定。工学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活动,为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个性,在能力培养和品德养成方面,达成个体的自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方面提供了实践平台。
  1.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迅猛,科技进步快,许多行业的兴起和消失,就说明了时代变化快,处理这一时代事物的能力要求也要变化快,不同时代要求培养的能力个性总是不同的。如果学校培养的能力个性与时代要求不符合,能力再强也无用武之地。
  可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无论是科研还是基础训练,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总是和社会实际有一定不同的,所以才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在学校里的佼佼者,到社会却相对平庸;而学校默默无闻者,在社会却声名鹊起。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4],时代变化催生了工学结合,而工学结合试图打破能力培养的壁垒,让有一定训练的学生走进社会,自主选择对象,按照自己目的的规定和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事物, 掌握外部感性世界的对象,进而培养适应时代的能力个性,掌握自己的命运。
  2.养成符合社会实际的品德。马克思指出,人的现实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而人们的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关系,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一定利益的驱动下去思考、去行动的,所谓道德调节,说到底不过是一种长期演变中维系群体人际关系的利益调节机制罢了。但现代社会变革加剧,社会交往不断扩大,社会状况形成的持续大变迁,恰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那样:“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道德在这个时代也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够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的和谐。
  可是,学校环境相对单纯,利益冲突现象也不明显,在校内道德修养好的学生,一出到社会面对直接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可能立即就把道德抛到脑后了。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直接以半“职业人”的身份进入社会,直接面对利益冲突。如何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如何维系自身利益和团体的长远利益,这一系列问题以实在的方式凸显于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处理这些关系中走向成熟。
  总之,“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6]工学结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恰如杜威所说:“社会环境由社会任何一个成员在活动过程中和他结合在一起的所有伙伴的全部活动所组成。个人参与某种共同活动到什么程度,社会环境就有多少真正的教育效果。”[7],工学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在反思中认清自我,促进个体自我社会品质的发展,实现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就是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工学结合的内在意蕴之二。
  三、工学结合下高职思政课程的改革思路
  从工学结合的本质出发,高职思政课程改革要思考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恰当处理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二是如何恰当处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社会化要求的关系。恰当处理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坚持以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运用于目前的实践的原则。
  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总结了多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经历了多少对“左”和右倾的斗争,进行过多少思维重组和理论加工后才形成了科学体系。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实践,生吞活剥那些结论性认识,那么灌输给学生的只是一些死的教条。在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学生的日常经验离政治生活又不是那么直接,而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做基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就失去了理解的根基,更何谈运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两种策略:要么是把理论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验证,要么是归纳社会实践经验,引导学生提炼出马克思主义观点,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归纳社会现象、分析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恰当处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和社会化要求的关系,具体说来,就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要想着去灌输学生不愿意接受的东西,而是要尊重青年社会化活动的规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自律能力。
  当代青年学生基本都是在改革开放时代中成长起来的。一方面,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由于国家和社会发展迅猛,改革开放的成果丰富,社会管制又相对宽松,他们在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呼吸着全球化的新鲜空气,利用着世界性的网络资源。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个体意识更强、民主观念更深,善于独立思考,希望在平等交流中追求真理,希望过一种自立自强、自我实现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是改革开放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升学、就业、择偶等各种社会竞争加剧、社会阶层分化的速度又在加快,金钱的魔力更大而道德的威力更弱。在这一环境下生活,耳濡目染,使他们价值取向功利化、短视化明显,不相信相对恒久的价值观,不愿意树立远大理想,不愿意对重大问题做深层次思考,心理承受能力差,政治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强。[8]
  从这一特点出发,当代青年的社会化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个性。不要以权威自居,也不要对他们刻意隐瞒,只有直面社会现实,正视社会冲突、让青年学生在批判社会中掌握批判的武器,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判断力、选择力,学会自己面对人生、创造生活。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要具备这种能力才能在今天社会生存。另一方面,通过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体会到,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改革以来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要具备这种素质才能在今天社会生活。
  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教材理论学习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在解决学生具体的个人实际问题中解决学生普遍性的思想问题,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丰富拓展其符合现代社会的个性。
  做好这两件事情,一方面使我们的思政教育符合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时代要求,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人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直接地抓住理论的本质。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65.
  [3][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67.
  [2][7](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1、28.
  [8]田建国.当代青年学生思想特点与成长教育规律[N].中国教育报,2009-11-16.
  责任编辑 夏焕堂

标签:意蕴 工学 高职 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