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及路径优化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取向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和高等教育大发展这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社会规范、价值标准、行为方式等快速变化,社会竞争的急速加剧,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一些在校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压力,特别是近年来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总体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各个环节和运行的全过程。虽然高等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教育者一定程度上主体意识不够,受教育者一定程度主动不足,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陈旧与教学方法单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大学生群体在政治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心理素质方面还有待转变和加强。
  1.政治观念需要不断增强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方向主流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惑和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以自我发展为视点去看待政治问题,不少学生把入党、评先进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据调查,在入党动机上,30.7%的大学生认为入党是为了“谋求仕途发展”,还有16.6%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就业,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此外,在政治上还有幼稚、不成熟的一面,有爱国热情,但易冲动;有正义感,但缺乏政治觉悟,对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显得信心不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模糊的层面上,缺乏理性的、深刻的理解。
  2.价值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
  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敢于竞争,但在价值取向、价值主体和价值标准上表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从价值取向来看,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某种程度上是不成熟的,很多大学生还不能用正确的价值目标来指导实践,一般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选择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据调查显示,47%的大学生对“您准备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回答是“有钱,有地位的人”;对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认识中,15%的大学生认为“先实现个人理想,然后实现社会理想”;在回答“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中,48%的大学生表示“反对”。从价值主体来看,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强,集体主义精神有弱化趋势,团结协作观念渐趋淡漠;从价值评价标准来看,具有明显的双重性,理论认知的标准与践行的标准不一致,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对自己却采取利己主义的价值标准。
  3.道德观念需要进一步转化
  大学生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但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其道德状况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表现为道德防线下降,如助学贷款贷而不还、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简历掺水造假等,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一些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遵循,连基本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需重新补课。道德评价上双重标准,突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
  4.心理素质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不少大学生感到迷茫、困惑、苦闷、压抑、烦躁、焦虑,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造成很多学生心态消极和心理不适应。据统计20%左右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36%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主要表现为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无法实现从依赖型向独立型的过渡;不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紧张;认知失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等。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成因
  
  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主要在于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环境。
  1.受教主体学生原因
  个体因素作为内因,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首先是大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认识模糊。大学生渴求知识,希望接受教育,但往往容易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己“价值不大”或“无用”,导致大学生缺乏一种自我要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大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造成的障碍。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己经具有了相当的道德经验储存,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将它与自己的原有经验认识、与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与崭新的社会环境反复参照,来判断它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一些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现实反差较大,一些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偏见、逆反或漠视,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大学生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受动地位而形成的障碍。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旧有的模式之下,教育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总是先采用主动的行动,提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了解大学生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教育引导,而大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
  2.施教主体的教师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涉及到价值观和复杂的行为选择,教育者面对的是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因此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然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比重过大,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普遍存在着半路出家、脱离原专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功底相对不足等问题。据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状况”问卷调查显示,15%的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由于教师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以及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没有良好的口才和循循善诱的教学能力;没有掌握丰富、生动感人的教育素材和信息,教育方法单一,自身品行不端正,言行不一致,教而不行,势必会大大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外,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在校生大幅度增加,而高校的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队伍发展远远跟不上高校的发展。
  3.施教内容与媒介原因
  首先是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层次性。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稳定有余,更新不足,未能紧紧的扣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分强调方向性、政治性,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口号式的内容多,具体的要求少,切合实际的内容更少;据调查显示,59%的学生认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学政治课有重复内容,与大学生特点结合不紧密。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现代教育手段运用不够。教师往往政治理论课当作一种专业和知识体系来传授,学生也把它当作能拿学分的课程来学,传统“满堂灌”的教育形式仍没得到根本的改革。三是以互联网和手机通讯为代表的现代化传媒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开放文化,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大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尚薄弱,若无正确的引导,难免轻信而受其左右。四是面临着中国现实问题的挑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嬗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选择取向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归根到底还是要落脚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方面。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前提是科学定位,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关键是加强课程教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法途径;重点是突出榜样教育,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核心是全面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科学定位,调动学生受教育主动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性认识,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首先是树立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促进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把个人主体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完善自我,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建立各级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其次是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只有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教育人、管理人、造就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从学生的生活、学业、就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结合起来,把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三是树立服务化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仅要求服务学生当前的需求,还要着眼于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关心学生的共同需求,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指导;教育者应经常深入课堂、宿舍等场所,积极主动地为教育对象服务,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长和成才的切实帮助和指导,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就业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2.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
  完善现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制要建立分工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加强学校党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体化领导,建立党、政、工、团各方面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机制,打造一支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实行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方针,重在提升其素质。就党政干部、团干部而言,除加强思想素质、理论水平等以外,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发生的变化,探索开展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适合当前大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理论课教师而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术研讨、专题调研、专业培训和进修等机会;就辅导员、班主任而言,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其专业结构,除传统的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外,还要注重培训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网络知识等;另一方面要锻炼其政策宣讲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切实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诸多问题。另外,从另一个视角看,教师的巨大力量最重要的体现是其榜样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东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加强课程教学,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首先是创新教育载体。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尤其是课程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功能,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建立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或模块,同时可以充分利用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和电子邮件等方式,积极开拓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此外要创新思想理论课的活动载体,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分组讨论,开展社会热点一事一议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其次是创新教育方法。坚持多样性和互动性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以及多模式实践教学等方法,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和理念的认知、理解与内化,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举止,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步地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不断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参与到道德理论的实践活动中。如利用节假日让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义务劳动与志愿者活动,真正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致其知、自导其行”,达到“自健其德”的学习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注重环境熏陶,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培养出不同的思想道德观点,良好的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让他们潜移默化地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自己的伦理价值和观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托。具体而言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文化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积极营建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需的教室、情景模拟场地、教具等物质实体。制度文化环境主要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有关的制度集合,学校的勤工助学制度、学校的奖惩制度、学校党员发展制度、学校团学联制度和思想政治课程、学分、学时等方面的规定。精神文化环境可以包括师生的思想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等。要结合校园的具体实际不断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舆论工具和阵地的作用,进行荣辱、善恶、是非和美丑的教育与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经常举办一些融思想性、学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学术报告、专题沙龙、学术论坛来传播文化知识,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标签:取向 路径 现状及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