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思维品质包括哪些【职高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思维品质培养】

时间:2019-01-1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职高语文教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要具备独特的思维品质。本文从职高语文的教学实践出发,运用“推理、迁移、比较、设疑、设陷”等多种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探究,获得了一些切实有效的经验,希望能对当前职高语文教学的发展有所促进。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思维品质
  
   当前,各国之间的国力竞争主要体现在科技竞争上,而科技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创造力,具备独特的思维品质。也正是因为深知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就应该在教育培养未来人才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为根本任务,绝不能将我们的教学任务仅仅看做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在职业高中教学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个“育人”的重任。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思维的个体差异,是判断智力层次,确定一个人智力是正常、超常、或低常的主要指标。”我们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就要以发展学生的这些品质为己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出具有独特思维品质的“人才”。
   一、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想又快又正确,必须学会正确地推理。在语文学习中,单纯地谈“感悟”是不妥当的。“感悟”是人的心理对外在事物的反映,往往显得粗糙与模糊,要想使“粗糙”变得精细,使“模糊”变得“明晰”,必须经过严密的论证和严格的推断。论证,是找到确凿的事实材料来证明;推断,则必须学会归纳和演绎。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可以找到一例或多例来证明自己的看法,难以对众多材料的内涵加以“打通”,从现象走向抽象。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往往陷入错误的泥淖,绕来绕去,绕不出思维的误区。花费时间不少,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高。
   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不大习惯像数学课那样推理,只对学生的看法加以简单的鉴定就了事。这是必须改进的。根据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实际,我认为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推理”的课堂,以求培养学生的理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捷性。
   对于理性的材料,如议论文,当然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别人“推理”的同时自己也进行分析上的“推理”;对于感性的阅读材料,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同样要认识别人的推理并且自己也进行分析上的“推理”。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内隐着作者的“推理”过程,如小说,人物的命运逻辑是明显存在的;如散文,感情变化的逻辑,所描写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是明显存在着的。即使是写景抒情的诗歌,其节次之间的组合、诗句之间的顺序以及言语内容之间的联系……也是可以抽象出来加以分析的。有人认为,对于文学作品要重感悟,少分析,尤其是对于诗词,只要背背读读就行了。我以为这是放弃了理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正确的做法应该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有理有据,步步推导,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又准确又快捷。
   二、迁移,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时的迁移能力上。
   语文的迁移能力是必需的,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地解决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对课文中表现的我与“流浪老人”之间善良、温暖和真诚关怀的情谊,对学生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再如,在训练学生进行人物肖像描写时,就要有意识地把在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技巧运用起来。通过阅读《祝福》,分析祥林嫂“三哭”“三笑”的背后揭示了什么主题,让学生细细体会生活中周围人的一颦一笑所表现的内心活动。这种训练,会使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能力和写作中刻画人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比较,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相同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深度、不同层面的认识。例如,对于《鸿门宴》中,项羽对于樊哙的指责为什么不生气,大部分同学认为,是因为两人都是刚直勇猛之人,英雄惜英雄。有部分同学却能认识到,除这个原因外,还因为樊哙的讲话很有艺术性,虽是指责的话,但把项羽看得比怀王高,且有“求赏”之意,这就抓住了项羽的自矜功伐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这就是思维的深刻性不同造成的。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刻思维的人才会是一个有独到想法,有创造力的人。思维与学习是互相联系的,一方面客观的学习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思维对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深,知识的积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逐步加深,但同年龄之间照样存在着思维深刻性的差异,所以必须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增进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通过比较教学可以很好地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一些复杂的事物只有借助比较,才能比较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其特点,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深刻的认识。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语文教材把“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编者力求把同中有异的课文及其各项内容组成为一个个有机的小综合体,这就为“比较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语文单元教学方法的特点就在于比较。例如古文单元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和《谏太宗十思书》,它们在题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人臣劝说君主,君主采纳臣子的建议,兴利除弊。在塑造人物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邹忌、触龙、魏征三人,都有一片忠心,且能抓住君王的心理,还有高超的讲话技巧,最终达到了劝说的目的。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到的说服技巧。邹忌善于以自己的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现身说法,用类比的方式讲出“王之蔽深矣”。启发诱导齐威王认识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进谏的目的。触龙也有他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能体会妇女溺爱幼子的心理,更懂得怎样才能消除这种溺爱的偏见,所以他见到太后先谈健康问题,继而谈爱子问题,用激将法使太后吐露溺爱长安君的心事,然后又用赵王和诸侯子孙为例,暗示太后溺爱有害无益,最终使太后决定“使长安君为质”。触龙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由于他运用了语言的艺术,深切了解对方心理;另一方面,也由于立论的正确,确实是为国家着想。而魏征以奏章的形式,敢于在一片歌功颂德的欢呼声中指出暗藏的危机,指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必要性,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名相魏征的勇气和卓越才华。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学生对这三个人的思想、说话艺术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能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不光课文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可比性,就是在学一篇课文时也应抓住一些可比的东西,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处。比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让学生比较“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与“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中的“忽然想起”和“到底惦着”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措辞呢?通过对比,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朱先生婉曲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了解这篇文章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向纵深处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设疑,拓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从人才的智能要求来讲,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够在科学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否则,即使将大英图书馆的所有图书读完,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个书蠹虫,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
   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他们的任务是学习前人所创造和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这样一个基本教育阶段,从学生整体而言,他们的思维活动在性质上是属于再现性思维,他们学习过程的思维在总体上是再现前人或成人的思维结果。这种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未有的,而对前人来讲则是已知的、已有的。因而在严格意义上,它不具有新颖性和社会价值,不属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学生是不是就没有创造性思维?不是的。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期,教师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地去保护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并加以积极引导和培养,而不是去扼杀它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成为他们思维品质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疑,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良好开端。带着疑问,学生才有可能去探索,去研究,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应是激发学生质疑的专家,应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带有启发性的,尤其是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自觉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自觉地、独立地去思考,去探求,去发现,他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所得答案或结论虽未能超过前人和成人,但相对于一般学生的思路和结果来说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教师的善问是培养学生思维独创性的有效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疑,自己去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造性思维的闪光。教师要自觉地去保护学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有的学生在学习中是很喜欢发问的,虽然问的问题有时是幼稚的,甚至是可笑的。但教师要认识到,这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是相符的,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从而否定学生的提问,教师要在这幼稚和可笑中去发现闪光点,热情鼓励,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发问是有价值的。不可否认,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有时甚至是新颖独到的。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积极鼓励学生发问,肯定了学生的一次发问,也许就是保护了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也许就是保护了一个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具备了创造性的思维品质,那么长大后就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否则,我们培养的可能是一个个优秀的考试机器,毫无创造性可言,那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所以,思维培养要从小抓起。
   五、设陷,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是思维过程中自我意识作用的结果,是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
   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印象,教师可在介绍正确思维过程的同时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误入歧途,若学生知错最好,若不知错,则教师反驳,引导学生重新思考。这样造成思维强烈的对比,有利于纠正学生思维的不严密,解题马虎等不良习惯,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学了《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点后,再结合历朝历代因“贫富悬殊”引发农民起义暴动的史实,学生会对这一观点深表赞同。然后再用这一“正确”观点分析当今社会,学生可能会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消灭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这就陷入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教师这时就要把学生从陷阱中拉出来,教会他们用批判的观点对待历史问题。再如: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一先生说,“僧敲月下门”,“敲”的应是自家寺庙之门。这时让学生细读原诗《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可见,诗人眼前之门乃隐士李凝之家门,而非僧人之寺门,僧人能否随便“推”?如果用“推”,则悄无声息,诗人又怎能看到月夜里“鸟宿池边树”?这样把学生引入一个自相矛盾的陷阱,他们不可能不去寻找答案,不可能不对现有观点进行分析、批判。
   总之,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学生独特思维品质的形成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培养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与发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杭州市余杭区商贸职业高级中学)

标签:职高 语文 思维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