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星座与心理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星座与心理 作业

星座与心理学 你经常做星座测试吗?我想50%以上的人都做过吧。可是你相信星座吗?一部搞笑电视剧《两个女孩那些事——星座测试》就是讲的跟星座测试有关的故事。动画片《丘比特大闹十二星座》中,小丘比特为了成为人类的守护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夺取了十二件梦寐以求的星座信物,谁知爱心、同情心泛滥的双鱼座老师阿芙罗因特喜欢丘比特,不但设法要回了已给的信物,而且请示天庭神灵,让丘比特做了自己的干儿子,填补了双鱼座双鱼的缺,丘比特同时被神灵任命为“爱神”。由于他一直梦想成为人类守护神,造成这样的结局是他意想不到却又无可奈何的,因此他身为爱神却经常闷闷不乐,心不在焉,一点儿也不称职,爱神之箭经常错射了方向,造成了人类今天这么多“不称心,不如意的爱情和婚姻”。现在不幸福的婚姻真的是因为丘比特爱神之箭射错了方向吗?纯粹就是胡扯。 我发现人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迷信星座,一是很无助,二是很无聊。人在迷茫而不知所措的时候,在遇到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求助于星座或者别的占卜方式。据说孔子一生也就为自己卜过两次卦,且都是在重大转折的时候。而另一种情况是,人在无聊的时候,看看星座找乐子也无妨。

一、星座的起源

星座是人们为了方便认识和描述满天恒星而建立的概念。每天地球自转一周,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天球看一圈。当然白天太阳太耀眼,我们是看不到星星的。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满天的星星,就按星星的枢密程度把天空分成了大小不一的一块块区域,这就是星座。中国人配合当时的事物予以命名,而西洋人则根据从前留下的神话或史诗命名。许多星座都搭配着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几个呢?

白羊座:宙斯派黃金白羊去搭救两兄妹,因速度太快,妹妹跌落大海,牡羊就一边回头看妹妹,一边守护着哥哥,而形成现在的白羊羊座。

金牛座:宙斯爱慕美丽的公主赫洛蓓,化身为如雪花般洁白的牛接近公主。宙斯和赫洛蓓公主过着幸福的日子。

双子座:双胞胎波拉克斯和卡斯托是,宙斯之子。卡斯托意外死亡,波拉克斯不肯独活。宙斯为了让他们永远在一起,特为二人设立星座。

巨蟹座:巨蟹座原来是一只大螃蟹,天后希拉派他帮助九头蛇妖跟海格力斯(武仙)战斗。

狮子座:奈米亚巨狮是一头极其凶狠残暴的野兽,他的身体是铜皮铁骨,人的武器是伤不到他的。宙斯为了纪念这头巨狮的骁勇善战,便照他的样子变成了狮子座。

处女座:就是农业女神得墨忒耳的象征。

天秤座:正义女神经常使用天秤来称量人的善恶,给予最正确的评判,使好人得到奖赏,使坏人得到惩罚。因此当她升到天界时,天神宙斯将她称量善恶的那个天秤,也提升到天上。

天蝎座:猎人奥利恩(猎户座)非常骄傲,令神后希拉非常愤怒。希拉派遣一只毒蝎暗算奥利恩,希拉奖励蝎子完成任务,因此被提升上天成为天蝎座。(猎户座和天蝎座是仇敌,因此两个星座不会同时在天空中出现,十分有趣。

射手座:半人半马的奇伦非常博学,是海格利斯的老師,但被赫拉克勒斯误杀。

天帝怜悯他,就把他放在天上,成为人马座。

摩羯座:山林之神潘本是一个羊头人身的怪物,擅长乐器。有一次宴会时,美妙的音乐引来怪物提风。潘想变成一条鱼逃走,但法术不灵,上半身仍是羊的形状,卻拖着一条鱼尾,狼狈地逃去。宙斯看见好笑,就将这个形状挂在天上,成为摩羯座。

水瓶座:葛尼美迪担任众神宴会时斟酒的工作。为纪念葛尼美迪的勤劳工作,宙斯把他工作的情境放在天上,这就是水瓶座。

双鱼座:众神在河边宴会,怪物提风出现,众神四处逃跑。爱和美之女神维纳斯和她的儿子邱比特变成了鱼跳进河里。为了避免走散,所以维纳斯用丝帶把兩条尾巴绑在一起。宙斯便将那姿态变成星座送上了天,成了双鱼座。

二、校园“星座迷恋”现象

星座文化以神秘时尚、内容丰富、先验预测的形象出现,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关注。近来,在不少看似宁静的中学校园里,星座、属相之类已悄然成为越来越多中学生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继青少年“追星族”之后,如今校园又出现“占星族”。中学生迷信的几种类型:

1、对幸运物、幸运数字等的盲目相信。这些人丧失了决断的能力,把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交给了别人或者幸运物之类的不起任何作用的东西。

2、迷信鬼神与占卜,获得心理平衡。

3、痴迷高科技迷信,缺乏辨别力。高科技迷信以网络和青春杂志为依托,打着“科学预测”的幌子,让涉世未深的学生趋之若鹜,深信不疑,尤其是星座运程之类的书。

不仅仅在中学校园,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迷恋星座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星座决定命运”的说法在大学中广泛存在。有的用看星座来预测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有的在考试前先观察星象,对自己是否有利,更有的学生把考试不及格归罪于星象不利。我看过一篇文章,据在一所大学调查,超过60%的大学生相信“星座决定命运 ”,尤其是女大学生更为突出。更有甚者,将血型、生肖与星座相结合,应运而生出种类繁多的星座文化。

那什么是校园“星座文化”呢?《中国青年研究》中对此给出了界定。校园“星座文化”是特指大学生群体中流行的一种以西方星象学为基础的,以出生日期所在的星座来推测性格、运程,尤其是爱情的文化,有其独特的概念和体系,形成以“星座”为核心的星座丛。校园“星座文化”的流行,主要呈现出一下一些特点:

1、女生是校园“星座文化”的主要信徒和推动者。

2、校园“星座文化”的主体是“单身贵族”或是在情感边缘的徘徊者。

3、校园“星座文化”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现实世界中,校园“星座文化”一般只在初级群体(寝室或亲密朋友圈)中传播。

三、占星术真的准吗? 电影《狮子星座》里有一段经典对白。

皮埃尔:一直到现在,我总请别人帮我看运势。他们的预言都很准。四十岁之前,我的运势都不太明确。只要一过了四十岁,就能知道的我的命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了。8月2日我就过四十岁的生日了,好运提前一个半月就来了,真不错。 多米尼克:你是狮子座的?我也是。

皮埃尔:不错,是最高贵的星座呢!虽然也是支配的星座,但胜不过太阳。你呢?

水瓶座?”女友:怎么?

皮埃尔:根据星座之内某颗星所相关的吉凶可以决定所有的事。

朋友:你的情况也不错啊。

皮埃尔:不光是生日,与出生时间也有很大的关系。太阳支配狮子座,我的星是金星。这颗星被称为第二支配星,也叫上升宫。

朋友:你虽然知识渊博,但是很迷信。

皮埃尔:我不是开玩笑,占星术是最古老也是最正确的科学。真的,我是打心里这么想的。星座运程的一句提示就能简单地操控着一对恋人的缘份吗?香港电视剧《占星情缘》中,就是一句“会遇到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把卖鱼佬池一宝、玩具店售货员简傲蓝和玩具设计师官星皓扯进了一座被缘份支配的迷宫里追追逐逐,当快走近真爱的出口时大家又徘徊不定。对傲蓝来说,一宝是现实,星皓是理想,她最终应如何选择?到底爱情这回事,占星术真的对此有帮助吗? 占星术真的准吗?真的科学吗?

在美国,每天大约有一亿人都在看自己的星座运程,大约有600万人会付钱请专业的占星师为自己做性格分析,由此可见,对星座的信仰业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预测未来的占星师具有某种非凡的魅力,就连世界上的某些政要对这种魅力也难以抵挡。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和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就特别喜欢向占星师请教。事实上他们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了占星学的影响,其中包括举办国际高峰会议的时间、总统发表宣言的时间以及空军一号的飞行时刻表。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两个刚认识的年轻人聊天,没说几句话就问对方的星座。如果出生时间和性格之间真的有关系,打听对方的星座不失为一个促进相互了解的方法。

真正的科学家不会盲目地认为出生时间和性格毫无关系,而是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汉斯.艾森克教授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两个维度定义为“外向”和“神经质”。“外向”得分高的人善于交际,得分低的人对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没什么兴趣,更喜欢在家里读书。“神经质”用来衡量一个人情绪稳定程度。得分高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得分低的人心态稳定。按照星座学说,12星座中6个星座(白羊、双子、狮子、天秤、射手、水瓶)性格倾向于外向,另外6个星座(金牛、巨蟹、处女、天蝎、摩羯、双鱼)倾向于内向。3种土象星座(金牛、处女、摩羯)情绪更稳定,心态更平和,3种水象星座(巨蟹、天蝎、双鱼)则更神经质一些。

为了验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艾森克对200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调查结果竟然与星座学说完全吻合。不过艾森克对调查结果产生了怀疑,因为参加调查的人大部分对星座学深信不疑,先入为主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结果。于是,他又做了一次实验,实验对象从不知道星座为何物,这次的调查结果与星座学说扯不上任何关系。这说明,出生时间与性格之间没有魔法效应。

研究人员曾对个别占星师的主张发起过挑战,其中就有一个最罕见、最惊人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晚期,一群美国研究人员就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很是耸人听闻----《死囚占星术》。研究人员首先找到了臭名昭著的连坏杀手约翰.盖西的出生时间、出生日期和出生地点。盖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冷血杀人魔。一位研究人员拜访了无名专业的占星师,把盖西的资料偷偷地转移到了自己身上。研究人员告诉占星师自己很喜欢跟年轻人一起共事,,希望占星师能够帮自己做一个性格分析,并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指点迷津。结果所有的占星师都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其中一位占星师鼓励他去跟年轻人一

起共事,因为他可以“激励年轻人表现出最好的特质”。另一位占星师分析了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然后信誓旦旦地预测,他的一生将会“非常非常光明”。还有一位占星师说他“善良、温和、能够体谅他人的需求”。这些研究成果显示,占星预言通常来说根本不准。既然不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笃信占星术呢?

四、迷恋星座的原因分析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对人们观测天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星象文化是科学与宗教乃至迷信混杂在一起的。而今天的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入侵的强势文化,必然会对我们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中西文化逐渐相容,甚至有些中华文化正在渐渐消失。它们共同影响青年的社会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星座”文化在大学生之中的流行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具有青年群体特有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又受到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做用,才得以形成的。分析“星座热”现象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动因——认识自我的需要

苏格拉底说过:“Know yourself。”那我们怎样才能正确的认识你自己呢?“一个人只有全面地、深刻地了解自己,才有可能充分地、合理地发展自己。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期。这些青少年对于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前途等充满好奇。 星座文化对不同星座的人的性格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自我认知的需要。通过出生日期查找到对应的星座即可获得该星座人的一般性格特征。星座文化以操作简单的方式、神秘主义的色彩和不可置疑的权威口吻吸引了万千青少年的心。现在在市场上,各类关于星座的书层出不穷,《闹闹的星座书》、《12星座使用说明》等。这些书的内容都是些“生活禁忌、星座运程、桃花运......”等,这些内容以自认为很权威的知识,让青少年觉得这些简直就是为他们而写的,从而让他们对星座深信不疑。

2、社会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一个社会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宿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青少年觉得了解星座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关系。现在的社会,没有人际关系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这个时候,星座就成为大家解决问题的工具。星座配对、星座匹配等内容五花八门。我们可以理解青少年的这些行为,毕竟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更好,但是这种积极的态度呈现出的是一种不恰当、不科学的方式。青少年接受的是科学知识,而不能一味地迷恋星座。

3、传统教育的缺憾

我国明文规定高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每所高校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3000。但是我发现虽然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范生也有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其效果不是很明显。大学生涉世未深,还缺少很多社会经验,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心理教育和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了。因而学生开始从星座上寻求帮助,以求得心理安慰。

4、从众心理的作祟

从众能够给个体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消除其恐惧、孤单等心理,迷恋星座的青少年往往缺少自信,自我意识比较弱,独立性较差,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好,找不到方向,前途迷茫,所以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星座占卜很快流行开来,成为青少年的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除了书籍,网上也不断出现各种关于星座的测试,人人,QQ等。迷恋星座的人是越来越多。

五、星座与心理对我们以后教学的启发

我们的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现在大家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帮助解决。迷恋星座的现象,是因为青少年的价值观正面临着各种冲突。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整体、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冲突,这些可以让我们把专业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运用到其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我们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对(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星座与心理)其进行一定的辅导,当然,必须得完善心理支持体系。

六、结束语

星座文化的渊源是古老的占星术,但占星术不是科学,对星座文化的过渡迷恋实质上是一种迷信。伏尔泰曾经说过:“迷信是傻子遇到骗子的结果。”进行科学教育,对科学普及事业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不断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拒绝做傻子。我们要相信科学,只有科学才是迷信最好的解药。才是避免迷信泛滥的最好方法。只有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一代新人,才会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世界,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伟大实践中去。

篇二:星座迷恋的心理学分析

星座迷恋的心理学分析

出处:星座网作者:Star Support时间:2004-04-24

内容提要:这是一篇关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论文。文章以对大学校园里时下流行的“星座迷恋”这一现象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和网上访谈资料为基础,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就“大学生是怎样接触到?星象学?的?”、“为什么它可以在大学生中如此流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人担忧的程度?”、“它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大学生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迷信?”等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探求了这一现象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因。相信本文对将来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星座文化 星象学 青年文化与青年时尚 迷信 自我防御机制 “合理化”作用

正文:

一、绪言

近年来,“星座决定命运”的说法在社会中流行开来,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青年学生,对此很是热衷。如果说中、小学生对它的“迷信”多半是由于他们年龄尚小,世界观发展还不成熟的话,那么“星座迷恋”现象在大学生这一高知识群体中的流行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了。

可以发现,各大报纸和电视媒体对此都有过相关报道。可见,社会已经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了。在一些青少年杂志上,“星座与命运”、“星座与性格”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卖点。而在大学生中,各大高校的BBS上几乎都为“星座”开辟了专版,网络正以它特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成为“星象迷恋”现象最有力的传播者。

作为一个学习社会学的大学生,我对“星象迷恋”现象在大学生中流行的关注,不仅出于好奇,而且出于责任。大学生是怎样接触到“星象学”的?为什么它可以在大学生中如此流

行?它是否真的到了另人担忧的程度?它会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大学生是否认为这是一种现代迷信?这些问题都是本文试图去了解和探讨的。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访谈的方式对此现象做了调查,并试图就以上提出的问题做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星象学”的态度是模糊的。就所谓调查整体来说,远没达到笃信的程度,而只是停留在娱乐、消遣的程度上。所以,“星象迷恋”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可以视作是这个特殊群体的亚文化表现,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因素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在这个现象的形成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希望本文的结论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起到一定作用。

二、关于本次调查的说明

本次调查是2001年4月进行的,分为问卷调查和网上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北大和清华的各100名在校本科生,采用宿舍发放问卷形式;访谈是在网上进行的。所以,此次抽样是非概率抽样。调查假设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上网。问卷调查在北大和清华各发放100份,发放考虑了文、理科学生的比例和男女比例。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76份,其中北大回收100份,清华回收76份。

本次调查的不足之处是,问卷设计时间仓促,忽视了初试调查,有些问题是在同学们填写问卷的过程中才发现的;问卷发放的规模小,代表性差;网上访谈内容比较零散。

本次调查的问卷部分的数据的统计结果由SPSS10.0软件支持。

调查问卷及网上访谈内容见附录。

三、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

(一)样本的背景情况(有效问卷176份)

来源:北京大学(100份)和清华大学(76份)

文科:47.4%理科:52.6%

年级:大一:32.1%大二:11.7%大三:11.7%大四:44.5%

性别:男:59.1%女:40.9 %

年龄:18岁——25岁

(二)统计结果分析与相关结论

由于问题中基本是定类和定序变量,因此统计用频次和众数分析,并对其中一些变量做了交叉汇总的统计。经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大体可以看出“星象学”在被调查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情况和大学生对它的态度:

⑴“星象学”在大学生中影响广泛,但不深入。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155个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88.1%)都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个星座的,可见它影响范围极广,在最后的主观题,“提到星座一词,你所联想到的字眼有哪些?”一题中,经统计,被调查大学生所列出的字眼中,与“预测及其内容”有关的占第一位,而且远远大于排在第二位的与“科学的,天文学”有关的字眼。另人惊讶的是,排在第三位的是使人联想到与“动画片和漫画书”有关的词(其中大部分都是大一的学生),接下来则是认为“星座”与“迷信”有关的字眼,这再一次证实“星座预测”在大学生中的巨大的影响。

但在后面问到“你是否知道星座的最初用途?”时,只有76位被调查者选择的“占星术”(关于“星象说“:用十二星座来命名黄道十二宫,是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也是对整个自然观察的重要一项,占星术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星象说往往是客观的观察加上迷信的猜测和神秘的联想。只有到了近代,天文学独立成为一门科学学科,情况才有了根本的转变。占星术和星象说所保留的就只有原始迷信了。当前,海外的“星象学”以西方的天文学关于星座分布与运行为依据,也很有影响。),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3.2%,因此,我们可以说它的影响

虽然范围极广,但程度也相对较浅。当被问到“是否常去BBS星座版或星座网站浏览?”时,选择“几乎每次都去”的仅占2.3%,选择“不是每次都去,但常去”的占17.6%,而选择“偶尔去”的占80.1%,由此我们可以说,被调查大学生大部分人都只是星座网站或版面的“过客”,而真正“痴迷”此道者只占很小的比例。

⑵“最初接触”的途径比较集中于大众传媒和周围人的影响。

在回答“你最初是怎样接触到星座的?”这个问题时,75位被调查者选择了“书刊杂志”,占总数的42.6%,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听周围人说起”,有69人,占总数的39.2%,这两者之和为总数的81.8%,可见,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由这两个途径接触到“星座”的,而选择“网络”和“电视”的共占13.1%,另外,选择“其他”的有大部分注明了是从“同学录”、“日记本”和“漫画书”等地方最初接触到的,我们可以把他们也归为传播媒体。

那么,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和周围人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个人容易受所处群体的亚文化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众心理的体现。从众是在集体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为。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现象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集体规范压力与信息压力对个人的作用造成的。集体规范一旦形成,它就有迫使其成员去遵守的力量,集体规范的遵守与否是一个成员是否受集体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了不被集体所排斥,个人常常在集体规范的压力面前出现从众现象。另外,从众的产生也常常与信息不详、情况不明、把握性不大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压力。青年文化的流行有从众的因素起作用。

⑶大学生对“星座预测”的准确性并不要求,其态度主要以娱乐为主;大部分学生对于“星座预测是否是一种迷信”持模糊态度。

在问到“访问星座网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多选)”的时候,经过各选项众数统计,在157份做了此题的问卷中,有33人选择了“看看最近各方面运气如何”,占21%;35人选择“好奇”,占22.3%;91人选择“消遣、娱乐”,占58%;8人选择“把它当成一种与同学交往的方式,联络同学”,占4.5%,可见,只有“消遣、娱乐”一项是同学们对待“星座网站和版面”的主要态度,网上访谈的结果也得出一致的结论。为了研究大学生对“星座预测”的态度,我在清华BBS上发表了以下言论:“什么时代了,这种迷信的东西大家还信!其实信星座跟迷信

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在大学里这么热呢?搞不懂啊!!”很短的时间内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例如,“不信还不能看了?娱乐娱乐啊”“呵呵,这里多是灌水文章,大家开心而已”“你不觉得在这里大家得到了联系吗?其实没说信不信的,我觉得也没什么迷信的,难道要大家没什么娱乐的说?”“你可以不信大家也不一定信反正闲着闹着玩呗”……

所以,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大学生迷信此道,从而会危害社会的进步,要相信大学生的判断力。

当询问到大学生对“星座预测准确与否”的态度时,49.1%的人认为“马马虎虎”,并且58.5%的人觉得周围人也认为“马马虎虎”;认为“很准和比较准”的共占20.3%,觉得周围人也持此看法的占22.2%;而认为“不太准和一点都不准”的共占30.6%,认为周围人也持同样看法的占19.3%。可见,几乎一半的人对星座预测的结果只是持一种中间态度,而这又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娱乐。

接下来是一道态度更强烈的询问题“你是否认为星座预测是一种迷信?”从统计结果显示来看,25.3%的人肯定的选择“是迷信”,29.3%的人肯定的选择“不是迷信”,而其余的45.4%的人则选择了“说不好”,可以看出,几乎一半的人对“星座预测是否是一种迷信”持模糊态度。

为了能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迷信”的概念。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迷信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其外化为迷信行为”。《社会心理学辞典》中给出的迷信定义为“在缺乏充分根据的情况下持有的某种观念或信念,有些权威人士把迷信看作是人们最初企图理解解释不了的事物、解释复杂而混乱的世界的派生物;其他学者,突出的如行为主义者,认为它是人们认识不了周围世界中自己的行为和与之相继发生的事件二者间存在或不存在的因果关系的自然结果。”因此,“星座预测”这种貌似有充分根据的现象是应该属于迷信的,而且其最初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那些所谓的“超自然”现象。大学生对此之所以持一种“模糊态度”主要是因为它从西方传入中国不久,并且是以客观的观察星空为基础的,可以说是借科学做载体,同时,它又不同于我们中国一直在反对的封建迷信,因此出现判断标准的混乱(网上调查引起的一次争论也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态度。),而青年对其他异文化、新鲜事物的好奇也导致了对这种文化的接纳和包容。

篇三:心理学与星座

心理学与星座

【三】

“我”可以分为“主我”和“宾我”。所谓宾我,就是“自我概念”,说白一点,就是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时,想到的诸如“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生活在北京”这样的相对客观的答案。而主我,则是“自我意识”,也就是主观上给自己下一些定义,比如,“我是完美主义者,我喜欢思考。”

人活着,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找自己”的过程。这是非常漫长而且未知的天地。有些人可能会放弃寻找,也就这么一辈子过来了。但很多人,特别是正值青春的我们,是非常希望找到答案的,所谓“同一性危机”。

现在要是我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发现我给不出很多答案,甚至可以给出的答案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简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越是认识自己,就越不认识自己。我觉得这样一种“不知道”的状态挺好的。

不过对于很多人而言可能不是这样。他们一方面想找到自己,一方面又不想承受找不到自己或者说找自己这个过程中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于是有一种捷径出现了,就是用现成的东西给自己贴标签。可是世界上标签千千万,到底贴哪个呢?找标签也是件挺麻烦的事儿,那好,就贴星座标签再好不过了,这可是我一出生就注定好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呢,星座和什么算命的呀,血型呀,生肖呀,颅相学呀,笔迹学呀,差别不大。主要的功用都是给人贴上一套标签。既然你不想自己去找自己,可你又很想找到自己,那自然就有人来帮你找自己的,懒人总是多数,所以能形成产业形成现象,实在是不足为怪的。

另外一方面呢,据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人们都喜欢给每一个结果配上一个原因,给每一个行为寻找一个解释。当然了,科学家这么干是很严谨很小心的,轻易不敢讲“因果关系”。一般人这么干就基本上是一团麻了,反正我得找到个原因,找不到原因我就不起来,找不到原因我就不睡觉!

其实这世界上很多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是很难讲的,人要真的给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找原因,不仅大部分原因可能都是扯淡,而且这样实在太累了!怎么办?星座!星座!自从有了星座,我就腰不酸了背不疼了走路也有劲了,为什么拉肚子?问星座!为什么想他了?问星座!该不该出门?问星座!

【四】

好了,我是金牛座,现在我被贴上一标签了,我终于找到自己了,我好好踏实好有安全感哦。来看看我的本周运势都有啥吧,也好指导指导我的生活:

女巫店说:

金牛座行事一步一脚印的一周。作风踏实、高举高打。本周一扫之前举棋不定的心情,运势潮起潮落乎前忽后终于过去,本周起信心坚定的认为任何困难都能顺利获得圆满的结果。事业不再是优先的考量,家中的大小事情,成为生命之重,可望有新生命加入,或购产等乔迁之喜。虽不乏小烦恼,但整体气氛温馨感人。钱财顺利入袋,小病不再。 需要提醒的是本周不宜飞行,不宜旅途,不宜迁居。

爱情是温暖而朴实。很多时候,还是老话,过得光彩,不如过得实惠。

玛法达说:

金牛座 对未来要有信心。未来属于你,它已经为你准备好,并张开双臂欢迎你了。对自己也要有信心。你能为自己做主,你能做最好的自己。如果现在有些事看上去不太好或尴尬,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它成为你生活中的决定因素?你是怎样对本应该抛在身后的往事念念不忘的?希望与幸福就在前面等着你。想要得到它们,就要丢下昨日无关紧要的旧梦,去拥抱明天激动人心的一面。这可不是一个逃避现实者的幻想。这是向前迈进的最正确的方法。

哦,让我来想想,“之前举棋不定的的心情”,嗯,上星期一我在食堂门口徘徊了很久,星期二我本来要买书的可是没有买,星期三我要看电影没有看。哇!好准!“现在有些事看上去不太好或尴尬”,呃,上星期四我过红绿灯撞到路人了,上星期五我进错厕所了,上星期六我把饭卡插反了。哇哇!太准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讲,当你看到一个信息时,你的记忆已经被“启动”了,于是比起那些不尴尬的事情,你更容易在记忆里提取那些尴尬的事情。第二点在于,人存在“自恋效应”,就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比较好和比较不好的事情,比起那些无所谓的事情来说,记忆得更牢固。所以不尴不尬的事情本来就比尴尬的事情要难想起。第三点在于,相信星座的人往往想起个两三件尴尬事儿就觉得它准了。现在你可以自己做一个“实验”:分别想出上星期你做过的3件尴尬事和6件尴尬事和12件尴尬事,你大概会发现,想起3件很容易,于是你觉得上星期真的很尴尬,想起6件就需要一些工夫了,你就不好判断了,等要想起12件,你发现这实在太难了!这时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上星期如此看来其实算不得什么特别尴尬呢?

【五】

再来看运势。它好像通篇下来说得让人很愉快,虽然正面反面都说了,但正面总是多些。程度副词和修辞特别多。反正不把一句话说死,也不把一句话说明白。有人说,不是呀,你看它不说了“不宜飞行,不宜旅途,不宜迁居”么?不是有“向前迈进的最正确的方法”么?

好,且不论“不宜”是怎么定义的哈。但情况是这样的,对于一个相信星座的人来说,如果我本周旅游回来安然无恙,他会说,这人只是一个特例,没关系。如果他还有一个金牛座的朋友也挺好,他会说,切,肯定遇到过麻烦,不好意思讲出来罢了。要是还有第三人,他可能会想,看着吧,这周不还没过完么,会出问题的。总而言之呢,在三个反例面前他照样能自圆其说,该相信的总归还是相信。

有人问了,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是这样的,要是有第四个反例我肯定就从此不信星座了!好吧,我们来算一下。假设一个人旅游出事儿的几率是25%(这已经相当高了!),那么要找出四个反例就得问16个人。注意,只有找到金牛座的才能说明问题,于是乘以12,得,您得问192个人才有可能在几率水平上找到四个反例,这已经是最理想的情况了。那么我问你,你有196个朋友吗?或者,你一星期能碰上196个熟人吗?难不成,您上大街逮个人就问?您会说了,我才不那么较真呢!对啦,星座也就知道您不会较真。

以上这个逻辑完全可以推广到去解释一个人何以顽固地相信诸如“XX座男生都花心”或者“XX座女生都啥啥”上去,嗯啊。用心理学的话来讲,这叫“固着效应”。“刻板印象”和“偏见”都是根深蒂固的呀!

【六】

现在有人又提出不同意见了:“不对呀,本周星座有十二种运势,我看了其他十一种运势,都和我对不上啊!就我的星座准一些呢!”

这个问题可以做两方面的回答。

首先,当一个人相信了星座之后,往往就进入“自证预言”的状态。比如说他本来是不喜欢看喜剧的,结果听说他的星座普遍比较喜欢喜剧,嘿嘿,于是自觉不自觉地他也开始看喜剧了,有意识无意识地他也开始喜欢上喜剧了,长此以往,当然会存在自己星座的运势更符合自己的情况。嗯,你被贴了标签之后,你就开始变成标签了。人的“自由意志”哪儿去了哟!这种“自证预言”也适用于你对别人的看法。你认识了一个人,得知他是XX星座的,你知道XX星座的男生都是优雅的,于是你和他交往的时候一方面会非常注意到他优雅的细节,一方面会把他打一个屁这样不雅的行为也读出优雅的味儿来,于是他的优雅就被你给证实了。

第二,和前述的“启动”相关。当你看别的星座的运势时,比如提到一句“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吼吼,看到这句你就会马上去脑子里搜索你上课特精神的情形。换一句话说就是,当你看自己星座的运势时,你是倾向于相信的,而你看别人星座的运势时,你倾向于批判。

不信?咱可以再做一个“实验”。现在给你十二个星座的运势,但我忘了标明它们分别对应哪个星座了。您不是说就您的星座讲得最准么?劳驾您帮忙给把它找出来?哇!居然被您找出来了?!别急,咱找120个人来做这个实验,也许猜对的人数不会多于几率水平(也就是十人)。

【七】

哎呀,我饿得要吃饭了。长话短说好了。还有几点可以说道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相信星座?“从众”。具体分两种。一种是“信息性社会影响”,即我们从众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境的解释比自己的解释更正确,从而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方式。另外一种是“规范性社会影响”,即我们为了获得他人或团体的喜爱和接纳而从众。嗯,社会影响是非常强大滴,您自个儿体会吧。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相信女巫店还有那个什么玛法达?“服从权威”。不展开了。

为什么有人知道了星座是扯淡还继续相信?有可能的一种原因是,“认知失调”。既然我当初相信了星座,还因此付出了我的时间精力,导致了现在的情形。明知道一个东西不好,还要相信,那人肯定就“分裂”了。怎么办呢?明智的做法就是回头是岸痛改前非,再也不相信星座了。不明智的做法就是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个东西是真的好呀真的呀,不然我那些成本可都沉默了呀!于是越陷越深。其实,很多邪教的悲剧,很多犯罪分子,和这个的原理差不多。

“归因”也是一个重点。有了星座,咱从此以后不用怕了,缺点毛病的统统做“外部归因”,星座都这么说了,咱想改也改不掉呀。这样做倒是有个好处,就是避免“习得性无助”。坏处当然更严重了,小心“合理化陷阱”哇,自己有缺点还怪到星座身上,你还是“人”么?长此以往,人将不人呀。这个归因理论也可以用到别人身上,给别人贴上一辈子不能翻身的标签,可管用了。

【八】

好了,打住。最后我想把话说回来。其实星座没什么特别坏的。人嘛,活着,总得找点意义找点乐子。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星座,也自然会有别的什么玩意儿来当道。即使什么玩意儿都没有,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心理学的现象也照样会在一般人身上发生。人类几千年不也这么过来了么?中世纪咱赶不上,新世纪咱赶上了嘿!

昨天我还看到有人说伦敦啥占星学院头几年要学的都是心理学。我想,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学习心理学的用处正好就在于怎么抓住大众的心理,怎么把话说圆了走遍天下都不怕,怎么说得让婆婆媳妇小姑都喜上眉梢热爱生活,怎么牢牢抓住粉丝的心建立个人权威吧。要说心理学都活学活用到这些玩意儿上面的话,那真的挺可悲的,和什么催眠呀,暗示呀,精神分析呀,都是一路货色。

如果你能接受我上面说的那些,或许你会想,科学把这都给揭穿了,科学怎么这么讨厌呀。星座没了我还怎么玩呀,科学怎么这么无趣呀。那么,你不妨冷静下来,用你当初热情拥抱星座的态度试着去了解一下科学,也许你会发现,科学其实没有那么无趣,也一点儿都不讨厌。科学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至少,它会让你活得比星座更踏实。

最后的最后我只想说一句的是,如果你是一个自认为受到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公民,觉得自己有义务去为这个世界更好的贡献自己的力量,或者此时此刻你就是一个从事着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相关科学学习和工作的人,那么不妨仔细想想“科学”和“星座”的关系。要么让科学占领你的大脑,要么让星座占领你的大脑。什么?可以两者兼得?科学是学业事业,星座是生活?哈,要么是你对“科学”和“星座”都不清不楚,要么我当你是在胡说八道。

标签:星座 心理 第一星座心理测试 星座查询性格心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