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学习 > 正文

在真实道德冲突中成长|道德与法2018全集视频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道德教育不仅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学生道德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需要不断经历各种道德冲突又不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才逐渐成长起来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将学生的切身利益置于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的书本道德得到升华,使学生真正成长起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能够根据具体情景精心巧妙的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真实;道德;冲突;成长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07-02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道德是一种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克服内部和外部的与道德价值相冲突的障碍,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表现出了崇高的道德理想和坚强的道德意志,从而实现道德品格的成长。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普遍在虚拟的道德环境中学习应如何做。一旦面临真实的情景,学生又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在分析道德冲突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教师应如何巧妙利用真实的情景帮助学生实现道德提升和人生成长。
  一、虚拟道德冲突与真实道德冲突
  科尔伯格曾经指出: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所遇到的道德问题是他现阶段的道德思维所不容易回答的,而且要求他做出比现阶段更高的反应,那么,其道德思维就很有可能从现阶段过渡到更高一级的阶段。[1]也就是道德冲突是道德进步的助推器。道德冲突既包括虚拟的道德冲突也包括真实的道德冲突。虚拟道德情景引发虚拟的道德冲突,虚拟道德情景,顾名思义,就是不真实的戏剧化的道德情景。尽管一些精心设计的虚拟道德情景是来源于真实的事例,非常的逼真,但是对于学生来讲,虚拟的道德情景引发的道德冲突只能起到道德认知的作用,不能切实地矫正他们实践中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学生在虚拟的道德情景中学到的道德认知,不能够很好地迁移到真实的道德情景中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出于虚拟道德情景可操控性强的原因,在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中,大部分还是利用虚拟的道德情景,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真实道德情景,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道德情景中,让学生的选择不仅关乎切身利益,还关乎整个事态的发展,从而引发真实的道德冲突。学生如何利用已学的道德认知,应用到真实的道德行为中,解决现实中的道德难题,是学生道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的关键,也是整个道德教育的完整链接。道德教育只有使学生的行为发生改变,使学生的道德行为向着好的、善的方向发展才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停留在道德认知上的道德教育是不完整的,不成功的。但是对于教师来讲,真实的道德情景可操作性差,并且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因此,成为一块教育的荒地。
  二、在真实道德情景中实现道德飞跃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曾说过:“应把唤醒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作为学校德育变革的核心”[2]。而唤醒这种内在自觉,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学习,不仅要关注道德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学习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
  (一)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
  案例1:三年级学生刘晓婷有一支心爱的钢笔。一天同桌张小峰忘记带自己的钢笔了,于是他就向刘晓婷借这支钢笔,刘晓婷犹豫了一下,最终没有把这只钢笔借给张小峰。当老师问她为什么没有帮助同学时,她说:“我知道帮助同学是我应该做的,但是张小峰是个马马虎虎的人,我怕他会给我弄丢。所以就没有借给他。”
  这个案例就很清楚的表明,张晓婷在道德认知上是没有问题的,她很清楚帮助他人是我们应该做的。但是事实的特殊性(张小峰是一个马马虎虎的人)却使得张晓婷的内心产生道德冲突,最后做出“不借笔给他”的决定,看来张晓婷的最后决定还是经过了一番矛盾斗争的结果。从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知到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也是张晓婷成长的临界点。如果能超越这个临界点,达到正确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道德的飞跃,才能实现人的真正成长。这时候教师就要巧妙利用这一事例,说明“乐于助人”的真正含义,并且开导学生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他,这种帮助是没有任何条件和顾虑的帮助,这样我们才能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到开心。小峰虽然平时比较马虎,但想一想如果你是小峰,今天没有带笔应该多着急啊,这时候同桌把她最心爱的钢笔借给你,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你肯定会特别感激,并且会很小心的。也许你这样做就会促使小峰改掉马马虎虎的坏毛病呢!所以晓婷大可放心的把笔借给小峰了。针对这样的事例,可以组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引导大家共同讨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那种真实的道德冲突,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真实情景的道德冲突,是学生检验道德认知的关卡,也是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关键点。 学生从拥有一个正确的道德认知,到做出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
  案例2:四年级小宇发现橡皮不见了,很是着急。这时候他的同桌王兰不在,小宇于是开始翻她的文具盒,可能是由于找橡皮心太急,不小心把王兰的笔摔坏了。不过他真的在王兰的文具盒里发现了自己的那块橡皮。这时王兰回来了,问摔坏的笔是怎么回事?让小宇索赔笔,但小宇不干,说是为了找回自己的橡皮才摔坏她笔的。二人争执起来。
  这个案例就比较复杂一点了。怎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作为教师,不应该立即给出判断,而应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让同学们自己分析这其中的道理。分析事实,让学生从真实的道德情景冲突中找到对应的道德认知。首先,小宇在没有告知王兰的情况下,擅自翻看王兰的文具盒,这种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不要擅自翻看他人的东西。其次,王兰借了小宇的橡皮没有及时还,这也是不对的。我们借用他人的东西应记得及时还回,免得让人着急。正是由于上面的原因,才使小宇摔坏了笔,所以二人对于这件事都有责任的。这就是一个从观察道德行为到联想道德认知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每一种道德行为,都是由许多的道德认知引发的。我们要透过道德行为检验我们的道德认知,为简单的道德认知赋予真实的道德感受,使这种认知真实化、亲身化。由此,在以后的道德行为中养成检验道德认知的习惯,不断更正自己的道德行为。
  三、经历冲突,实现成长
  学生道德的真正成长不是积累了多少道德知识,也不是有多少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而是有多少他可以真正的付诸行动。因为只有将道德付诸于行动,才是一个人道德的真正提升,也才能由此影响他人和社会。由此,只有让中小学学生在真实的道德情景中学习,体会真实的道德冲突,让内化的道德认知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并且不断对自己的行动进行道德分析,二者互促互进。由道德冲突到道德选择,并不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是一个愉快的过程。正如有人说得那样“一个人之所以做善行,是因为他有由行为所得到的名誉价值和道德满足感的价值之和,大于他为别人或社会做贡献因而所受的损失”。[3]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德育十论[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183.
  [2]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3]陈小平.面对道德冲突[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1.

标签:冲突 道德 真实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