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哈尔滨市房地产现状 [哈尔滨市农村居民增收现状的调查及建议]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政治问题。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52%,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哈尔滨市当前乃至今后社会和谐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哈尔滨市农村居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2011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农村居民现金收入4791.5元,同比增长22.1%。收入构成为:家庭经营收入3587.3元,工资性收入786.1元,财产性收入91.9元,转移性收入326.2元。分别占现金总收入的74.9%、16.4%、1.9%和6.8%。
  1.家庭经营收入。上半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3587.3元,同比增长21.8%。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家庭经营收入主要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增收。
  2.工资性收入。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786.1元,同比增长30.6%。其中:外出从业收入人均325.0元,同比增长38.0%;本乡地域内收入341.0元,同比增长33.3%;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所得收入120.1元,同比增长8.8%。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和工资水平提升对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快速增长有积极拉动作用。
  3.财产性收入。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91.9元,同比增长14.9%。其中: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收入为52.3元,增长18.3%;利息收入6.8元,增长17.2%;租金收入15.6元,增长6.1%。财产性收入增加主要是土地征用补偿和转让承包土地等经营收入。
  4.转移性收入。上半年,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326.2元,同比增长9.6%。其中:各项惠农补贴收入254.4元,增长22.4%,占现金收入比重为5.3%;亲友赠送收入19.0元,增长35.7%;家庭成员寄回带回收入18.0元,增长33.3%。转移性收入增加主要是政策性收入和农村亲友赠送收入增加。
  二、当前影响哈尔滨市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哈尔滨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沈阳、长春等同类城市相比增幅还相对滞后,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撑。农民收入渠道较少。长期以来,种植业一直是我市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尽管2011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22.1%,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并不牢固,渠道较窄。突出表现在农民缺乏生产资金和农业技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部分农民贷款难度大,越穷越难贷;贷款利息率高,加大了生产成本,有些农民宁愿少投入,不愿求信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往往是根据上年经济效益,但农民普遍缺少正规渠道提供的市场供求信息、价格预测、实用技术、优良品种、气象、病害防治及相关扶持政策等信息,往往增产不增收。农民需要科学技术,但又缺少获得技术知识的渠道。
  2.农资价格居高不下。随着农村物价的大幅上涨,特别是种子、化肥、柴油、农膜、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快速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据调查,2010年农资价格涨幅较大,2011年初农资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又上涨了约20%,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致使国家惠农支农补助直接被上涨的农资价格所吞噬,从而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近几年,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综合素质较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是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人员缺乏非农职业技能,工作难找,待遇低,不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只能从事一般非技术的体力活。二是农村缺少青壮劳动力。全市农村70%以上的青壮劳力外出,有的举家外迁打工,在家靠留守的“三八、六一、七O”人员维持着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三是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变慢。
  4.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高。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初始阶段,规模小,实力弱,难以满足农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多数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型的,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使大多数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处于“户自为战”的分散状态,导致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竞争中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5.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几年,中央和省、市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总体投入仍然不足。一是农产品交易市场普遍落后,难以承担大规模、集中性的农产品交易;二是乡村级道路建设滞后,部分地方农民需要的农资运不进,农副产品又运不出,多次倒运又增加成本,有些鲜活农产品不能及时卖出,甚至烂掉;三是农田水利设施严重失修。由于农业投入不足,造成塘、库、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靠天吃饭、受制于自然的农业生产特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缺乏应有的基础。
  三、促进我市农村居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可靠保障。
  1.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抓住中央对农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政策机遇,积极申报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财政资金。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使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以逐步提高农业支出占全市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确保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引导农民从加大农业投入中增收。
  发展和推广农业保险,减轻农民在灾害中所受损失,促进农民增收。采取政府提倡、商业运作、风险基金托底,对风险集中的产品采取政策性农业保险(如:生猪的蓝耳病、口蹄疫等疾病),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确保农民遇灾之年收入不减。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对陈旧老化的塘、库、渠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进行改造,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2.培育农民市场意识,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引导农民准确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和市场行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把资金、劳动力自觉投向效益好的产品和项目。培养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使农民有能力在机会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以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培训农民,转移剩余劳动力,既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现实的途径,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最大限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主动参与制造业分工,做到农忙务农、农闲做工。在健全劳务输出组织的同时,可在部分县市创建劳务输出基地。积极开展进城农民工家庭生产互助,解除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和非法农民工职业中介组织的打击力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3.实施多种经营,扩大农民增收领域。多种经营是农民增加收入、分散风险的一条好的途径。特别是农闲季节,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多样化经营。
  抓好粮食生产,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确保种粮农民享有的各项政策。围绕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培育、重大病虫害防治、生物工程技术等联合攻关,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优化粮食产业布局,切实加强水稻和玉米的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调整畜牧业结构,走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业发展路子。在稳定发展猪、鸡生产的同时,加快优质牛、羊业发展,提高牛羊肉在肉类生产中的比重。进一步抓好奶牛业,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加快品种改良,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优良品种,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增加畜牧业效益。
  加快发展蔬菜、瓜果和淡水养鱼,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在保证农民种粮直补的基础上,按露地蔬菜、设施蔬菜种植情况再增加种菜补贴,以激励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瓜果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引导农民搞好贮藏加工,挖掘果菜增收潜力。鼓励果菜外销,帮助农民寻找营销渠道。大力推广渔业新技术,增加品种,不断提高养殖效益。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农村二、三产业是我市农民增收的潜力所在,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点。一是通过“项目牵动”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吸纳安排本地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二是加大对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民家庭经营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其尽快发展,以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
  4.稳定粮食价格、控制生资价格、提高防灾能力。近几年我市粮食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这与粮食价格的提升有密切联系。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保持粮食及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是保证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措施。加强对农资价格的监管,防控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快的势头,保护好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对生资企业的支持,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防止生产企业将生产资料的上涨转嫁到农民身上。根据我市农业灾害的现状和特点,尽快提高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对农业灾害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控制,避免或减少各种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危害。切实做好秋季农作物风灾、冻害的预防和冬春季动物防疫工作。
  5.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农村医疗教育等的投入力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民的基本养老金、五保供养金、城乡低保金按时足额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是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势产业,应完善农业信息网等信息平台,为企业和农户提供信息服务。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等院所的育种研发优势,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在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责任编辑:慕容睿)

标签:哈尔滨市 增收 农村居民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