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一类三角恒等式 [巧用恒等式求解一类存在性问题]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如果含有一个(或一些)变量的等式对变量在某个确定的范围内的任意值都成立,我们通常将这样的等式叫(这个范围内的)恒等式.也就是说,恒等式两边之所以相等,与它的变量在这个范围内的取值无关,只要等式两边对应项的系数相等即可. 存在性问题是一类探索性问题,它的基本特征是:要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一是从特殊到一般,即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再说明所有部分是否成立;二是直接假设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然后将题设与假设的结论一起当作已知,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演算、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存在性问题若与等式相关,则往往通过构造恒等式得到问题的解决.
  一、 恒等式在探求函数性质时的应用
  函数图像的对称性 (包括函数的奇偶性)和函数的周期性问题,本身就对应着函数解析式所满足的某个恒等式.比如:函数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的充要条件是对任意x∈R,恒有f(a-x)-f(a+x)=0.所以在探索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和对称轴是否存在等问题时,可以考虑利用相关的恒等式.
  例1 (2009年江苏苏锡常镇调研二19题改编)已知k∈R,函数f(x)=m?x+k•n?x,其中m,n均为大于0且不等于的常数. (1) 如果实数m,n满足mn=1,函数f(x)是否具有奇偶性?如果有,求出相应的k值;如果没有,说明为什么. (2) 如果m=2,n=12,且k≠0,试探求函数f(x)是否有对称轴或对称中心.
  解: (1) f(x)的定义域为R.
  如果f(x)为偶函数,则f(-x)=f(x)对?x∈R恒成立,考虑到mn=1,
  整理得:(n?x-m?x)(k-1)=0对?x∈R恒成立. 因为n?x-m?x=0不恒成立,所以k=1.
  如果f(x)为奇函数,则f(-x)=-f(x)对?x∈R恒成立,考虑到?mn=1,?
  整理得:(n?x+m?x)(k+1)=0对?x∈R恒成立.因为n?x+m?x≠0,所以k=-1.
  综上,当时k=1,?f(x)?是奇函数;当k=-1时,f(x)是偶函数.
  (2) 当m=2,n=12时,f(x)=2?x+k•2??-x?.
  方法一(参考答案提供的方法):
  如果k<0,f(x)=2?x+k•2??-x?=2??x?-(-k)•2??-x?=2?x-2???log?2(-k)?•2??-x?=2?x-2???log?2?(-k)-x?=-f(?log??2(-k)-x),即f(?log??2(-k)-x)=-f(x),所以f(x)有对称中心12?log??2(-k),0.
  如果k>0,f(x)=2?x+k•2??-x?=2?x+2???log?2?k?•?2??-x??=2?x+2???log??2k-x?=f(?log??2k-x),
  即f(?log??2k-x)=f(x),所以f(x)有对称轴x=12?log??2k.
  方法二:① 假设f(x)有对称中心(a,b),?则f(a-x)+?f(a+x)=2b对任意x∈R恒成立,?即2??a-x?+k2??a-x??+2??a+x?+k2??a+x?=2b,整理得:2??a?+k2?a2??x?+12??x?=2b对任意x∈R恒成立,
  所以2?a+k2?a=0,?
  2b=0,当且仅当k<0时,a=12?log??2(-k),?
  b=0.所以当k<0时,函数f(x)有对称中心12?log??2(-k),0.
  ② 假设f(x)有对称轴x=m,则f(m-x)=f(m+x)对任意x∈R恒成立,用同样的方法可得,当且仅当k>0时, 所以f(x)有对称轴x=12?log??2k.(过程略)
  评注:本题的两个小题的解法都是利用了恒等式.但(2)的方法一是通过极富技巧性的变形,得到对称性所要满足的恒等式,从而找到对称中心和对称轴,这样的变形学生很难完成.而方法二则直接构造等式,将等式转化为关于2?x+12?x的恒等式,从而对应项的系数为0,简捷明了.
  二、 恒等式在数列问题中的应用
  数列问题中隐含了很多恒等式,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以及数列的递推公式等,它们大都是对任意正自然数恒成立的式子,解题时应注意适时应用.
  例2 (2011届江苏省百校高三联考19题)已知数列{a?n}满足:a?1=a,a是非零常数,当n≥2时a?n=2a??n-1?,n为奇数,
  a??n-1?+t,n为偶数,,t是常数. (1) 当a=1,t=0时,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 对于给定的常数a,是否存在常数t,λ,使数列{a?n+λ}是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t和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 a?n=2???n-12?,n为奇数,?
  2???n-22?,n为偶数(过程略)
  (2) 方法一(参考答案提供的方法):∵ a?n=a,a?2=a+t,a?3=2a+2t,a?4=2a+3t,假设存在常数t,λ,使数列{a?n+λ}是等比数列,则前4项a?1+λ=a+λ,a?2+λa+t+λ,a?3+λ=2a+2t+λ,a?4+λ=2a+3t也成等比数列,即:
  a+t+λa+t=
  2a+2t+λa+t+λ=
  2a+3t+λ2a+2t+λ,即tα+λ=a+ta+t+λ=t2a++2t+λ,若t=0,则a=0,与题设a≠0矛盾,故t≠0,∴ a+λ=2a+2t+λ,∴ t=-a2,λ=-3a4.
  此时,a?1+λ=a4,a?2+λ=-a4,a?3+λ=a4,a?4+λ=-a4…,
  a??2k+1?+λ=2a??2k?+λ=2(2??2k?+λ)-λ=-a2+3a4=a4,a??2k+2?+λ=a??2k+1?+t+λ=a4-a2=-a4,k∈N?*,即数列{a?n+λ}是公比为-1的等比数列.
  ?综上,?存在常数t=-a2,λ=-3a4,使数列{a?n+λ}是等比数列.
  方法二:假设存在常数t,λ,使数列{a?n+λ}是等比数列,不妨设a?n+λ=(a+λ)q??n-1?,即a?n=(a+λ)q??n-1?-λ,所以,① 当n为奇数时,由a?n=2a??n-1?,得(a+λ)q??n-1?-λ=2[(a+λ)q??n-1?-λ],整理得:(a+λ)q??n-2?(q-2)+λ=0,即等式(a+λ)q??n-2?(q-2)+λ=0对任意正奇数n恒成立.所以
  a+λ=0,?
  λ=0,或q=2,?
  λ=0,或q=1,?
  a=0,或q=-1,?
  λ=-3a4.
  ② 当n为偶数时,由a?n=a??n+1?+t,得(a+λ)q??n-1?=(a+λ)q??n-2?+t,整理得:(a+λ)q??n-2?(q-1)-t=0,
  即等式(a+λ)q??n-2?(q-1)-t=0对任意正偶数n恒成立.所以
  
  a+λ=0,?
  λ=0,或
  q=1,?
  t=0,或q=-1,?
  -2(α+λ)=t.
  结合①②,并注意到a≠0,可得q=-1,?
  t=-a2,?
  λ=-3a4.综上, 存在常数t=-a2,λ=-3a4,使数列{a?n+λ}是等比数列.
  评注:方法一是从特殊到一般,即由前几项成等比数列,得到t和λ的可能取值,再说明这些值是否能使所有项成等比数列.值得说明的是,本题的这种解法虽然容易想到,但运算有一定的技巧,而且证明一般性时,要借助于数学归纳法思想,由a?1,a?2推得a?4,由a?2,a?3推得a?5,由a?3,a?4推得a?6,…依此类推,学生难以想到.方法二直接从一般性入手,利用a?n和a??n-1?的递推关系,构造两个等式,结合题设条件,要使两个等式分别对所有正奇数和所有正偶数恒成立,则有且只有一组解,从而将问题解决.此解法充分展示了恒等式的妙用.
  三、 恒等式在解析几何“定点定值”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值问题是常见的一类探索性问题,处理的一般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特殊位置或极端位置找出定点或定值,再证明一般情况;二是直接假设存在,然后将其转化为恒等式问题,利用恒等式左右两边的变量的系数对应相等来解决.
  例3 (2011年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高效升级15卷17题)已知⊙O:x?2+y?2=1和点M(4,2).
  (1) 过点M向⊙O引切线l,求直线l的方程;
  (2) 求以点M为圆心,且被直线y=2x-1截得的弦长为4的⊙M的方程;
  (3) 设P为(2)中⊙M上任一点,过点P向⊙O引切线,切点为Q.试探究:平面内是否存在一定点R,使PQPR为定值?若存在,请举出一例,并指出相应的定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 略;
  (2) ⊙M的方程为(x-4)?2+(y-2)?2=9,即x?2+y?2-8x-4y+11=0(过程略).
  (3) 方法一(资料提供的方法):假设存在这样的点R(a,b),设点P(x,y),根据题意可得PQ=x?2+y?2-1.设直线x=4交⊙M于P?1(4,5),P?2(4,-1).则P?1QP?1R=40(4-a)?2+(5-b)?2,P?2QP?2R=4(4-a)?2+(-1-b)?2,由P?1QP?1R=P?2QP?2R,得:a?2+b?2-8a+10b+1=0 ①
  设直线y=2交⊙M于P?3(1,2),P?4(7,2),同样可得a?2+b?2-a-4b+1=0 ②
  联立①②,解得a=2,?
  b=1,或a=25,?
  b=15.
  当a=2,b=1时,PQPR=x?2+y?2-1(x-2)?2+(y-1)?2=x?2+y?2-1x?2+y?2-4x-2y+5,又点P(x,y)在⊙M上,所以x?2+y?2=8x+4y-11,代入上式并整理得:PQPR=2.
  同样,当a=25,b=15时,PQPR=103.
  综上, 平面内存在定点R,使PQPR为定值,比如R(2,1),对应的比值为2,还有R25,15,对应的比值103.
  方法二. 假设存在这样的点R(a,b),使PQPR=λ(λ为大于0的常数).设点P(x,y),根据题意可得PQ=x?2+y?2-1,PR=(x-a)?2+(y-b)?3,∴ x?2+y?2-1(x-a)?2+(y-b)?2=λ,
  又P(x,y)在⊙M上,所以x?2+y?2=8x+4y-11,将其代入上式并整理,得:8x+4y-12(8-2a)x+(4-2b)y+a?2+b?2-11=λ,
  即[(8-2a)λ-8]x+[(4-2b)λ-4]y+(a?2+b?2-11)λ+12=0(*)
  因为P(x,y)是⊙M上任意一点,所以*式对圆M上的任意点的坐标(x,y)恒成立,所以
  (8-2a)λ-8=(4-2b)λ-4=(a?2+b?2-11)λ+12=0,解得λ=2,?
  a=2,?
  b=1,或
  
  λ=109,?
  a=25,?
  b=15.
  综上, 平面内存在定点R,使PQPR为定值,比如R(2,1),对应的比值为2,还有R25,15,对应的比值103.
  评注:本例中的方法一是从特殊到一般,通过两条最特殊的直线找到定点和定值,再验证一般性,此方法容易上手,但运算证明过程冗长.方法二是直接从一般性入手,利用⊙M的方程将关于x,y的二元二次式恒等式化简为二元一次式恒等式,由于P(x,y)的运动轨迹不是一条直线,所以x,y项的系数及常数项应均为0.
  例4 已知圆P∶x?2+(y-2)?2=1,Q为x轴上的动点,圆Q和圆P相外切,圆Q与x轴交于M,N两点.
  (1) 若圆Q和圆P的内公切线恰好过坐标原点,求圆Q方程;
  (2) 在y轴上是否存在定点A,使得∠MAN为定值?若存在,求出定点A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1) (x±23)?2+y?2=9(过程略);
  (2) 设存在点A(0,a),使得∠MAN为定值,并设(t,0),圆Q的半径r=t?2+4-1,则M(t-r,0),N(t+r,0).∵ ∠MAN为定值,∴ ?tan?∠MAN为定值,设为m.
  当M,N位于原点右侧时,?tan?∠MAN=?tan?(∠NAO-∠MAO)=t+r|a|-t-r|a|1+t+r|a|•t-r|a|=2|a|ra?2+t?2-r?2=(2t?2+4-2)|a|2t?2+4+a?2-5=m,整理得:2t?2+4(|a|-m)=(a?2-5)m+2|a|.由题意, 此式对无数个t∈R恒成立,所以m-|a|=0,?
  (a?2-5)m+2|a|=0,解得a=±3,m=3.
  同理,当M,N位于原点左侧或M,N位于原点两侧时,仍可求得a=±3,m=3.
  综上,存在定点A(0,±3),∠MAN=?π?3.
  评注:本例在探索是否存在点A时,先将∠MAN是定值转化为其某个三角函数值是定值,而转化为正切值是定值则便于运算,然后构造关于t?2+4的恒等式,由对应项系数等于0,联立方程组求得定点和定值.
  探索存在性问题近年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无论大题还是小题都可能涉及.而函数、数列和解析几何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本文所举几例,意在说明构造恒等式在处理与函数、数列和解析几何相关的存在性问题时的应用.

标签:恒等式 求解 巧用 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