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学习方法 > 正文

张可夫:痴心不改,爱国依旧 痴心不改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这句话用在张可夫先生身上亦十分贴切。张可夫先生祖籍河南,出生于1927年,他的一生虽命运多舛,起伏交织,但盼“民族复兴、国运兴隆”之心不改,一腔爱国情怀,至真至深。
  正是男儿闯荡时,他深感国家内患,遂置生死于度外,冒险冲破封锁线,先入学进修,接受革命洗礼,后毅然参军,解放两广地区;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建设“摸着石头过河”,栉风沐雨中,一直赤胆忠心的他,曾含冤入狱五年,却始终不曾悔恨丝毫,埋怨半句;荣辱成败尝尽,他不计得失,尽释前嫌,决意回归故里――鼓励植树造林、捐资建校育才、解决用电困难,悉心致力于各项基础建设,帮助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而今,还依旧在为两岸交流牵线搭桥、鞠躬尽瘁,一片爱国痴心。
  “国以民立,民以国存”。像张可夫先生这般,“只问付出,但求奉献”的爱国者还有很多,正因为他们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日益强盛,逐步走向繁荣。
  
  甘苦皆尝 执着追寻
  
  张可夫先生感叹,“作为华人,我感到骄傲,因为过去饱受欺凌的时代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尊重。”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上升,于始终关注国家安危的他而言,怎能按捺得住无以名状的喜悦?
  伴随他的回忆,进入前途未卜的抗战时期,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两畅谈理想,探索人生的有志少年,他们围坐桌前,讨论时事形势正酣,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又相视一笑,窗外,日夜交替,时光在指尖倏然划过。“八年抗战中,国民党实行‘先攘内后安外’政策,不分敌我,不得人心,胜利之后,其政权更日渐腐朽,引起人民大众不满。我们感觉,中华民族的崛起只能在共产党身上看到未来,便把希望寄托在这一方身上。”
  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令他寝食难安,于1948年踏上投奔之路。“我和几名同学决定从南京北上,如此一来,便不得不通过国民党的统领区,途径地点如武汉、驻马店都有军队把守。”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乔妆打扮,装作互不相识,更撕毁证件,统一口径,预备一旦发生意外,独自承受一切后果,这才向延安进发。途中,虽遇到关卡,但一行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从容接受盘查,幸也安然过关,经一番辗转抵达目的地。
  时任中原局统战部部长孔原亲切接待了他们,并给出两项抉择供大家参考:一为去开封中原大学进行政治学习,二是当即安排工作,动手劳动。为了解共产党,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进步,他毫不犹豫地选取了前者,踏出接近理想的第一步。
  “1949年,解放战争连战连捷,3月,林彪来校号召同学们参军,渡江南下,我与另外五十名同学为之响应,于4月20日整装待发,南下广东,解放之后就留在了当地。”如果说之前笃志就学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一次勇上战场即是受到理想的指引。
  诚然,部队的生活非常之艰苦,每日酱油白饭甚或更加不济,但他都不以之为意,苦中作乐,现在忆及时还字字铿锵地表示,“我们心甘情愿,吃点苦不要紧,未来能让人民享福就行。”是的,没有军人们曾经的浴血奋战,又何来人们今天的安定生活?八十余岁的张可夫先生还保留着当年的军容军貌,他作风严格,遵纪守时,办事讲究效率,无论对人抑或对事,皆追求“认真”二字。
  
  宽容仁厚 不忘回馈
  
  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张可夫先生退役转业,到珠江专署财政处任职,随后还参与了为期一年的土改,最终在佛山一中立足,成为一名备受学子敬爱的语文教师。对于从教的这段时期,他并未有所提及,但知悉一二的朋友一定清楚,后来,他奔走于豫澳两地,祖国两岸,不遗余力地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之中是出自一种何其宽广的胸怀。
  原来,任教后的短短十年间,张可夫先生恰好全程见证了“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倾机会主义”、“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虽然他一直都身正气正,凛然不惧,但还是因仗义执言、敢讲实话、被打成“右派”。在1968那一年,更被强加“现行反革命”的帽子,随之蒙冤入狱,至此与妻儿铁窗内外相隔五年。
  由于岳母是香港人,在当时被认作“海外关系”,1979年,他和妻子得以凭此申请出境,并得亲友相助,举家来到澳门谋求平静和发展。“彼时港澳还未回归,处于殖民统治下,人们认为我这一去无异于‘叛国投敌’。”但他显然没有,在他日出人头地之后,照旧回报家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历史中起落沉浮的人大抵也是如此,身在其中,难以觉察功过对错,希望今人“以史为鉴知兴替”,切勿蒙蔽双眼。
  张可夫先生对当年的无理待遇少有责怪,而是将心比心,在积蓄了一定的能力之后,反过头来帮助那些亟待援手的人。是的,他不曾忘记故乡,他始终眷恋祖国。八十年代,他一边打理事业,一边帮助家乡改善生活条件,捐款建校兴办教育,提供创业基金、致富渠道,在发生灾情时慷慨解囊,在经济平稳时出力投资;九十年代,他被委任为河南省政协委员,第二年即升为常委,胜任时期长达十年。在职期间,他时刻谨记己任,紧密关注当地的民生动向,为此建言献策,初衷不改,提交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提案;近年来,他基本已退出商界,但依旧不曾停歇,始终在为两岸合作穿针引线,奔忙不休,逢各联谊活动举行,每请必到,在社团中甚是活跃。
  张可夫先生的一生,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都只为了一个目标,那便是中华民族复兴崛起。他说,“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而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不容小觑,无法令别国忽视。希望国家保持和谐,理解到和平的可贵。”一位亲历了多次时局更迭之长者的忠告,今人或不可不听。
  
  审时度势 奉献真情
  
  张可夫先生来到澳门之后并非一帆风顺,但一家人胼手胝足,度过了艰难的适应期。80年代初,他涉足地产界,开始了一段奋力打拼事业的旅程。今天,他总结,“是诚信和机遇成就了自己。”
  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华夏不久,但两岸的往来已趋频繁,随着新兴移民的大量涌入,澳门的地产业初现蓬勃的生机,张可夫先生的加入可谓恰逢其时。凭借国内积攒的人脉,他顺利获得启动资金,经过一揽子操作,半年后即走上正轨,开始盈利。
  做生意,张可夫先生善于审时度势,长远的眼光和精准的判断令他多次化险为夷,平安度过危机。“有一段时间,受历史原因影响,澳门的房地产陷入低潮,但这时我已交了订金,还需在3个月内缴清大笔款项,否则,订金将化为乌有。有朋友劝我收手,但我坚持调拨资金,将地皮买下来。”他相信国家一定能妥善处理,低迷之象将无法持久。事实证明,他确实走对了这一步。一年不到,地产业全面复苏,他不亏反赚。
  这时的他已步入天命之年,在内地,同年纪的前辈多荣休在家,而他能华丽转身,在激烈的商战中赢得一席之地,可谓才识过人。作为前辈,他亲切鼓励年轻人创业,并开导“不懂可以学”。实际上,他自己的孩子正是通过自食其力,因而事业有成的,现在皆为奉献社会的栋梁之材。
  在澳门小有名气的诚山贸易有限公司、诚山地产置业公司、信大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宏基地产置业有限公司都曾是张可夫先生一手所创,不过现已交由他人打理。因为,在他看来,再没有什么比服务社会更重要的了,所以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社团工作中。
  “澳门凝聚了不少外来人口,基本上来自每一个地区的人都拥有商会、联谊会等。但澳门的河南同乡不多,尚缺乏一个平台,以供加强两地相处交流。”为此,张可夫先生于2004年创办了澳门河南商会与澳门河南联谊总会并任创会会长,又受邀在河南省工商联合总会、澳门地产业总商会及澳门张氏宗亲会等多个社团担任了多项职务。如今,但凡两地举行各式活动,大都邀他出席,而他总欣然应允前往。
  社团事务样样都关乎集体利益,多年来,出钱、出力却仍被误解的情况亦偶有发生,但张可夫先生从不追究,他执着认为,只要益于社会,有所贡献,其它无关之事也便无意追究。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之下,他从未觉得自己的付出有半点吃亏。即使受到指摘,亦总是虚心接受,认真对待。
  对外,社团可以充作沟通的桥梁,对内,亦可成为向政府提出诉求的媒介。张可夫先生爱澳,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对本地的不足之处,总有所关注:虽然澳门每年给市民派发津贴的举措值得称道,但是,澳门医疗水平有待提升的现状也摆在案上,如果可以相对填补,则可建设更好的医院,同样是市民之福。
  张可夫先生的前半生,犹如被打破平静的海面,波浪滔滔,彭湃起伏,已被他悉数写入自己的著作《严冬过后》,该书语言功底扎实,情节跌宕,引人入胜。后半生的他,与人为善,以诚为本,这令他赢得事业,又踏足服务,一路奋勇高歌,谱写了一番动人的篇章。而今,他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有了些“平淡是真”的意味。闲暇时,他喜欢看书,最爱《三国演义》,汲取古人智慧。又喜欢上网,“一键”在手,而能知天下之事,与时俱进的风采不减当年。
   (陈志芳 程书香)
  
  【人物简介】张可夫先生,原河南省政协常委、河南省工商联合总会荣誉会长、河南省海外联谊会顾问、河南省海外交流协会顾问、河南归国华侨联合会顾问、澳门河南联谊总会创会会长、澳门河南商会创会会长、澳门地产业总商会荣誉会长、澳门张氏宗亲会监事长、澳门禅城区联谊会名誉会长等多项职务。曾创:诚山贸易有限公司、诚山地产置业公司、信大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新宏基地产置业有限公司。

标签:爱国 不改 痴心 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