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异地高考 > 正文

郑板桥 [寻访郑板桥]

时间:2019-01-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孙友田,著名诗人,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肖县黄口镇。历任江苏省文化局专业创作员,《雨花》杂志诗歌组组长、编委,《扬子江》诗刊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一、二、三、四、五届理事。江苏省作协诗歌工作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煤海短歌》、《矿山锣鼓》、《煤城春早》、《石炭歌》、《金色的星》、《矿山鸟声》、《花雨江南》、《带血的泥哨》、《孙友田煤矿抒情诗选》等10部,散文集《在黑宝石的家里》等。
  
  车出江苏兴化城,沿高速公路朝大垛镇方向行18公里,就到了管软村郑板桥的墓地。
  走进墓园,迎面竖起一块青石墓碑,上刻“郑板桥之墓”,为周而复所书。先生在此长眠已有230余年了。
  走进墓园,只觉一阵清香扑鼻,分不出是花香还是墨香。把脚步放轻,怕惊醒先生的扬州梦。先生与扬州有不解之缘。先生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官期间,因遇荒年开仓济贫而获罪罢官。但老百姓心里更尊敬他,更热爱他。因为他爱民情深,不顾个人安危。在他任职期间,还有一个关于他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说。相传潍县有一对相爱的男女青年,因他们的结合受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一气之下,男的当了和尚,女的做了尼姑。但旧情难忘,通过几次幽会,两人决定还俗成婚。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办成的事,却得到时任潍县县令郑板桥的批准,郑板桥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诗句幽默风趣,意味深长:“退禅心,动凡心,脱袈裟,着罗裙,准准准,准你配夫君,免得僧敲月下门。”
  郑板桥回归故里后,就在扬州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扬州八怪”的真迹,那是扬州博物馆特地为外来客人展现的。一幅又一幅,展开又卷起,时间在如痴如醉的凝视中流去。短短的,却又惊心动魄的十多分钟,我们看到了六位大师的十一幅书画真迹,其中有先生写给“别去二十余年”的“织文世兄”的一幅书法珍品。“两心相照无一刻相忘也”,真挚之情,溢于言表。先生的书法,揉合篆、隶、行、楷,独创一格,人称“乱石铺街”体。先生写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已成为民众的口头禅。同为书法大家的毛泽东对先生的字有这样的评语:“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联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呵!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呵。”(抄录于建在兴化城内的“郑板桥纪念馆”)
  先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历经清代三朝,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幼孤贫,四岁丧母,由乳母抚养。出生于公元1693年,享年73岁。他善画竹、兰、石、松、菊,而以兰竹石最多。兰花之香,翠竹之节,怪石之骨,浸透了先生的晚年岁月。先生的画用笔透劲,妙趣横生。先生的诗言情叙事直抒胸臆。先生的诗书画集于一体堪称三绝。我家就有先生的一幅兰竹图,高高的怪石旁生有一丛翠竹,枝叶迎风婆娑,用墨浓淡相宜。下有幽兰,中有一首七言绝句:
  石畔青青竹数竿
  傍添瑞草是幽兰
  老夫卅载琼林客
  只画春风不画寒
  落款为:板桥郑燮。这幅字画是江苏省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赠我的奖品,虽不是真迹,我仍视若珍宝,悬挂于客厅,为陋室增辉。
  先生的故居在兴化城内文烽塔附近,是一处瓦木结构的小院落,四邻称它为郑家大堂屋。堂屋正中悬挂着先生写的对联:
  秋从夏雨声中入
  春在寒梅蕊上寻
  对仗工整,气韵飞动,是先生53岁时的精品力作。故居周围正在大兴土木,建造高楼大厦。我好像看到先生正站在青砖铺地的门前,凝视着这群后起之秀。
  一首诗或一幅画就要诞生了……

标签:寻访 郑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