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异地高考 > 正文

[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几个误区、反思及对策] 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反思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背景,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密切。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数学素材的选用引起了教师的普遍重视,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现行教材中的素材进行了更换,他们力图选取生活味浓,趣味性强,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作为学生的认识背景。然而,有的教师在选用素材的时候,缺少对素材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使数学素材的选用进入误区,急需改进,下面本人结合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1、  远离儿童现实。案例:《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师:老师刚刚装修好了新房子,于是去了一家电器商场。瞧,这家商场正在搞促销活动,凡有顾客购买以下四种电器的其中两种都可享受免费送货和打折的服务。出示课件:
   电冰箱 电视机 空调 洗衣机
   (图) (图) (图) (图)
   2365元 6025元 4928元 876元
   现在请根据你的需要选出想要买的两种商品
   [反思]:家居琐事虽然离学生很近,但终究是成人的事,不必累及儿童,孩子们还是去接触一些与自己生活联系更密切的事好或者是一些孩子们虽然陌生但是很感兴趣的事物好,像非洲大草原,天外来客,古代人的生活,让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让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应用题材更加广泛一些。
   2、  缺少真实背景。案例:《数学活动课》
   师:20名同学去爬山,爬到山顶,同学们又累、又热、又渴,决定每人买一瓶汽水喝,商店规定:“购买本店汽水的朋友,可享受优惠――每三个空瓶可以换一瓶汽水。讨论一下他们最多可以喝几瓶汽水?”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一共可以喝30瓶的结论(第一次喝20瓶,第二次拿18个空瓶去换回6瓶汽水,第二次拿6个空瓶去换回2瓶,第三次再拿3个空瓶去换回1瓶。最后拿2个空瓶向商店借1个空瓶,又可以换回1瓶汽水,喝完后把空瓶还给商店。)
   [反思]:商店的规定令人费解。能用3个空瓶去换一瓶汽水吗?如果此规定成立,岂不是说明一瓶汽水只相当于两个空瓶的价值吗?在实际生活中,汽水的价值是远高于空瓶的价格。如果商店真的想回收空瓶,大可采用押金的形式,而不必采取这个方法啊。
   3、  顾此失彼。案例《认识图形》
   首先,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旁边有3个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拉拉、丁丁、皮皮。老师点击一下屏幕,从长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长方形,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说:“拉拉”。不久,老师又点击了一下屏幕,从正方体的一个面上平移出一个正方形。师又问:这是什么?生依然回答:“这是丁丁”。
   [反思]:教师在选用素材时,有时给它加了一点人情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但是,近年来在一些数学课中,缺乏数学味的数学课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在素材选用时,创设的人情味过了头,加上多媒体的介入,使数学情境像动画片一样吸引人。尽管其中蕴含数学价值,但是其中的鲜艳色彩,优美的动画,常使学生“流连忘返”,不能很好的思维。
   4、  画地为牢。案例:《求石头的体积》
   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录像,当乌鸦喝不到水时(录像暂停),问学生:该怎么办?对于这个素材学生非常熟悉,所以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往瓶子里放石头”。学生回答后,再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想法,接着老师问学生:“乌鸦为什么现在喝到水了?”学生稍作思考,马上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位高了,所以乌鸦喝到了水。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样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终于找到了求石头体积的唯一方法。
   [反思]:初看上述的素材选用,似乎非常“漂亮”,故事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其实,静下心来细细思考,透过表面,我们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受“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影响,在研究石头的体积时,学生让乌鸦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路,依样画葫芦,所以只探索出一种求石头体积的方法。整个过程,虽然有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汇报总结,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让“乌鸦”操纵的局面,学生始终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
   对策之一: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把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数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能从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只有教师能把亲身观察体会到的生活实践经验用到课堂教学中,才最具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平时处处留意生活中的数学。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接触过的,要有一定的真实生活背景。有些问题,城市,农村的学生都可以问。比如:学习圆时,可以问他们,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但是,有些问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城市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街心花坛为什么是圆的?因为学生经常看见过。而对一些农村学生就不适宜提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学生就可以问石磨的一个面为什么是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学到许多相关的社会知识。
   对策之二:寻找生活原型
   选用素材时造成缺少真实背景的背后是没有找到合适的生活“原型”。数学知识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大多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如学习“比例尺”时,老师就说:“小明的爸爸没有去过我们的学校,他坐在家里就能计算出我们学校的面积。”他借助了一件神秘的工具,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当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生活,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个知识都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有时,也可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需要用到长方形的面积的实例。如:教室地面铺上地砖,计算所需地砖的面积和数量。
  对策之三:拿来主义
   选用素材,仅凭教师一人之力,寻找选用生活中的数学作为学生的素材,确实难度很大。教师除了在平时生活中留心观察,仔细思考,不断积累以外。更重要的注意从别人的成功经验中汲取一定的素材,为我所用。但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是行不通的,还必须深入仔细地分析别人设计的意图,弄清其原理,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确定它的可操作性,经过加工整理后,再出示给学生。例如在学习“比和比例”以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旗杆的长度。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得出了用杆子测影长,再通过比例计算的方法。这时,有一个学生自信地提出:“把卷尺的一头固定在旗杆上,然后把卷尺升到杆顶,就能准确测量出旗杆的长度。”又方便、又简单,而且答案更准确。被认为是经典的做法,怎么会到了学生那里,就出现了不同的答案,而且比老师的更好。其主要原因是老师忽略的旗杆上有升国旗的绳子,因此就产生了如此简单易行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想到这一问题,改让学生测量大树的高度,就可以有效的加以避免。由此可见,素材选用一定要深思熟虑。
   总之,我们在选用素材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生活素材,充分把握选用素材的目的性,突出时效性,遵循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素材选用不走入误区,在充分发挥素材自身价值的同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标签:几个 资源开发 误区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