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异地高考 > 正文

【黄仁勋的突围】黄仁勋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黄仁勋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通常源于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推出的《40岁以下的40位富翁》,因为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巧合。这一年,《财富》上榜的富翁不仅有企业家,还是各路明星。黄仁勋以5.07亿美元的身价,排在这个榜单的第12位,第13位刚好是大名鼎鼎的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身价3.98亿美元。巧合的是,黄仁勋与乔丹刚好同年同月同日生,即1963年2月17日。乔丹的知名度托起了黄仁勋。
  
  充满坎坷的童年
  黄仁勋的父亲是一位化工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老师,教少儿英语。黄仁勋回忆说,母亲外语并不好,买了一本韦伯字典,天天背单词。虽然家境不太宽裕,但黄仁勋9岁之前还算一切顺利。
  9岁那年,黄仁勋的父亲出于教育方面考虑,决定把他与哥哥送到美国去,交给当时已在美国华盛顿州塔克玛市落脚的舅舅。据黄仁勋后来回忆,当时父亲与舅舅根本就没见过面,而且因为工作繁忙,经济困难,黄仁勋父母都没有同行,唯一能在路上照顾他的就是比他大一岁的哥哥。
  两个外语结结巴巴的中国孩子,由此被空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美国。接下来的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苦难电影。两个孩子茫然地站在芝加哥国际机场,不知道怎么转机,于是哥哥叮嘱弟弟留在原地看行李,自己强装成大人一样,连说带比画地去找人询问。近一个小时之后,哥哥才问明白,然后带着弟弟搭上前往舅舅家的飞机,但是舅舅家的情况根本没有父亲想象中那么好。事实上,舅舅家已经多一口人也养不起。
  就算再苦再心疼,黄仁勋的父母也不同意两个孩子回国,于是就托关系,将他们两个安排到了肯塔基州一所乡村寄宿学校。这个所谓的乡村学校,其实更像一个坏孩子教养院,一个600人的村子里,有300人上学,每个人都有刀。黄仁勋的室友就是一位全身刺青的家伙。
  黄仁勋有一次在接受《今日美国》采访时回忆说,自己与哥哥正处于淘气的年龄,经常爬房顶钻窗户,偷吃糖果等,跟着教养院那帮孩子,他们学会了所有的脏话。“所有人都抽烟,所以我也抽。”
  这段岁月锻炼了黄仁勋的领导力与适应力,为对付恶劣环境,孤立无援的9岁稚童找到了一个保护自己的方式,那就是课余帮学校最强壮好斗的“大哥”补习功课。
  为了谋生,哥哥在附近一家烟草农场干活,弟弟放学后负责清扫男生宿舍,包括厕所。由于经济困难,两个孩子想念父母时,只能把想说的话录成带子,寄回家中。这样的日子持续两年。
  黄仁勋后来说,这两年他上了危险的一课,自己不仅没有变坏,而且学会了独立、适应与坚强,对他后来创立与经营英伟达,都有帮助。
  
  在泥泞中起跑
  1974年,黄仁勋的父母终于移民到美国俄勒冈州,一家人再次团聚,黄仁勋也很快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课:专注与竞争。
  在勒冈州立大学,黄仁勋主修电子工程。一方面是因为黄仁勋喜欢技术,另一方面个人电脑时代即将开启,英特尔已创业10余年,微软也有5年历史, IBM如日中天,苹果即将推出MAC电脑,电子专业的前景在美国已相当光明,相当诱人。
  1983年,黄仁勋大学毕业,他毫不犹豫地搬到硅谷,并应聘AMD公司开始了职业生涯,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工程师。6年以后,他成为斯坦福的电子工程硕士。
  1985年,年仅22岁的黄仁勋当时刚刚接触图形芯片,对市场一知半解,但有一点他非常清楚,那就是积极准备自己创业。
  黄仁勋在为LSI Logi工作的过程中,结识了克里斯与普雷艾姆,两人力邀既懂技术又擅管理且年龄最小的黄仁勋加盟,一起创业,并担任首席执行官。三人一拍即合,黄仁勋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担任副总裁,普雷艾姆担任首席技术官。
  1993年1月,英伟达正式成立。
  在1993年进军图形芯片,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但算不上极具开创性的主意。当时,英特尔刚刚推出80586,并给这个系列取名奔腾,SGI仍然只给一些工作站提供图形加速器;LSI Logi也尚未专做图形芯片;已经成立8年的ATI还在吃代工市场;Matrox尚未专做显卡;Rendition以及后来掀起3D革命的3Dfx尚未出生。连微软的DOS系统都还尚未一统天下,更谈不上什么标准。更何况,当时显卡与声卡集成在一起,尚未形成专门的独立芯片市场。可以说,图形芯片市场接近于一张白纸,白得连一个箭头都没有。而黄仁勋则认为,这是领跑的绝好时机。
  黄仁勋费尽周折,拉来风险投资之后,马上组织研发,力图掀起一场革命。1995年,英伟达终于推出第一款图形芯片产品NV1,但出乎黄仁勋预料,NV1没人叫好。
  黄仁勋意识到,NV1选择了只有几家游戏机公司看好的正方形成像技术,而其他公司有的选择三角形,有的选择多边形,没有标准,也没有龙头。
  而此时,更大的危机来了,微软推出了Windows95,很快风行世界,成为操作系统的霸主,微软这一年趁机收购一家英国的图形标准公司,开发出属于微软的图形接口Direct3D标准,支持多边形成像技术,很快号令天下。微软这一招无异于宣布,黄仁勋跑多快都白跑了,因为微软已经确立了新方向。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英伟达第一笔风险投资已经花得所剩无几时,世嘉就找到英伟达,请它开发土星游戏机的第二代图形芯片,并给了700万美元订金。但是,历经一年多时间研发出来的NV2几乎就是个废品,因为当时的市场已经有明确的标准,而这款产品与主流格格不入。
  此时,比英伟达还晚成立一年的3Dfx凭借Voodoo,已经震惊世界,将显示芯片业带入了3D世界。市场上更涌现出近百家显卡公司,其中从事显卡芯片开发的不少于50家。而此时,4岁的英伟达仍在死亡线上徘徊。
  黄仁勋发现英伟达的技术方向不对,马上换掉首席科学家,另请高明,请到后来多次获奖的大卫?科克博士,并破釜沉舟,组织了一个在显示芯片业最为庞大的研发团队。英伟达开始面向主流标准,以高起点开发最高端的图形芯片,悄悄地与最领先的3Dfx展开王者之争。
  黄仁勋自己则已亲赴台湾,与众多重量级显卡生产商结成联盟,所以NV3一经推出,马上就能大量出货,
  1997年,经过近两年的默默努力,英伟达推出了第三代产品NV3,即Riva 128,黄仁勋大胆采用当时仍处于试验阶段的AGP概念,这是一款全新概念的显示芯片。Riva 128在显示性能上与Voodoo不相上下,令业界侧目。而且价格比Voodoo系列低好几成,与同类产品性能相同却价格便宜,是英伟达一炮走红的法宝,很快占领了相当份额的市场。
  黄仁勋又很快推出NV3的简单升级版,即Riva 128zx。而这次升级只是黄仁勋展示凶悍的铺垫。
  
  从群雄争霸到三国鼎立
  黄仁勋公开表示,英伟达将超越摩尔定律,产品每6个月升级一次,功能翻倍。这个速度相当于摩尔定律的三倍。他说到做到,1998年3月,英伟达推出Riva 128真正的升级版,取名Riva TNT,这个用世人皆知的炸药定名的显示芯片,颠覆了IT界畅行多年的摩尔定律,树立了显示芯片业自己的标准。
  还没等不可一世的3Dfx回过神来,半年之后,即1999年2月,黄仁勋又率领英伟达推出功能更加强的TNT2,功能上再次远远超越Voodoo系列,成为显示芯片上技术最先进的产品,彻底奠定了英伟达的高端与领先地位。
  3Dfx败局已定,而其他厂商,包括ATI、SIS等,还不足以成为对手。因为黄仁勋没有留给他们跟风的空间,他推出的TNT2既有ULTRA加强版,还有标准版,以及TNTM64及TNT2 VANTA,横扫高中低端市场。
  结果,黄仁勋只用两年的时间,就颠覆了整个显示芯片业。
  黄仁勋料到对手们肯定会反扑,所以1999年底,他没照常理出牌,而是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构的显示芯片,即革命性的Geforce256,令对手们措手不及,迅速将显示芯片业带入了GPU时代。
  1999年1月,英伟达凭借全新的显示芯片理念与技术,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0年12月,已经实力雄厚的黄仁勋将3Dfx收入囊中,成为显示芯片业当之无愧的王者。
  在书写了一个创业与颠覆性创新的传奇之后,黄仁勋接下来又创造了一个持续高速增长的神话。
  1998年初,英伟达的显示芯片出货量只有100万枚,而到2002年初,这个数字已经突破1亿,到2004年已经突破3亿枚。
  在收入方面,英伟达只用8年时间,即到2001年收入就突破10亿美元,成为最快达到10亿美元的半导体公司。到2005年,其年销售收入已经超过23亿美元。
  2000年,英伟达真正开始疯狂。从当年4月发布第二代GPU开始,接下来7个月连续推出6款产品,而且各有突破,各有专攻,在整个芯片史上都前所未有,所有对手阵脚大乱,纷纷倒台。
  用分析师彼特2001年的话说:“几年前,我们至少要研究10家公司,到2000年,全被英伟达挤破产了,整个市场只剩下ATI奄奄一息,英特尔如临大敌。”
  不过,对手还是有的。在收购3Dfx之后,英伟达一统江湖的日子没过多久,由于另一位华人何国源如梦方醒,迅速调整ATI的战略,成为英伟达新的强劲的对手。而随着GPU功能的不断扩大,英特尔早不敢静观其变,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争夺。
  显示芯片业从群雄争霸演变成了三国鼎立。
  
  围剿与突围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用在英伟达与微软的关系上,相当合适。
  想当年,英伟达憋了两年研发出NV1,结果被微软伴随Windows 95推出的新标准无情地全盘否定,英伟达差点因此丧命。黄仁勋痛定思痛,开始高调支持微软的标准,受到微软欢迎。从1997年到1999年,微软一直请英伟达参与制订DirectX API标准,还乐于推广英伟达的产品与技术,为英伟达赢得主流市场帮了不少忙。
  2000年,微软的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它准备推出Xbox,大举进军游戏机市场,由于显示芯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游戏效果,进而直接影响游戏机的生死,微软非常重视。3月,鉴于和英伟达多年的合作关系,加之英伟达拥有最尖端的技术,微软宣布,Xbox将采用英伟达的显示芯片。这一决定极大地提高了英伟达的人气。
  2002年1月,随着微软的Xbox正式上市,两家的亲密达到顶点,但不久裂痕就开始出现。微软觉得英伟达要价有点太高,GPU加一个MCP的价格,比英特尔提供的奔腾还贵。向英伟达提出,希望调低GPU的价格。结果遭到英伟达的坚决拒绝,两家的价格争端正式暴发,甚至一度公开对战。
  微软和英伟达的对战,给了另一家制造图形产品的公司ATI生存的机会。原本已经被英伟达打压得上气不接下气的ATI高调接过微软Xbox二代的订单,大抢英伟达的风头。
  此时,因特尔也加入战团。英特尔早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英伟达的威胁,所以大大加强了芯片组的力量,大幅度提高显示芯片组的性能,结果仅2000年第四季度就直接吃掉英伟达近12%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英特尔开始接触英伟达的对手ATI。
  至此,在英伟达的强势显现后,ATI、微软、英特尔三家本来并不亲近的公司渐渐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超强大联盟,合围英伟达。
  黄仁勋马上组织突围。解铃还须系铃人,黄仁勋主动找微软谈判。2003年2月,他与微软达成和解。5月,与微软再次达成合作。微软MCE媒体播放器软件将搭售英伟达图形芯片。
  2005年,凭借性能卓越的G7800,尤其是革命性的双核技术,英伟达不仅牢牢占据高端市场,而且成为个人电脑显示芯片的老大。在称霸个人电脑独立显示芯片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主板芯片组。2005年12月,英伟达以5200万美元收购宇力电子,震惊业界。宇力电子是核心逻辑芯片的著名提供商,在主板芯片市场,一直有“得宇力者得天下”的说法。并购后,英伟达的nForce芯片组设计与研发能力大增,将ATI直接抛到身后。
  2006年,在英伟达与ATI双雄并进与对抗7年后,ATI被AMD收购。
  尽管英伟达一再宣称,它不会威胁英特尔,不会做CPU,但没人敢保证未来的世界属于GPU还是CPU。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谜。
  到目前为止,除了iPad以外,英伟达的芯片已经被用于70%的平板电脑和13款手机。所以英伟达目前最为直接的竞争对手是高通。而由于英伟达需要与很多终端设备制造商合作,因此也就成为了苹果的间接竞争对手。
  黄仁勋的路依旧漫长。
   (编辑/张本科)

标签:突围 黄仁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