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如何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时间:2019-01-0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目。在听障生的数学教学中,解应用题是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受到听力和语言缺失的影响,听障学生学习时更倾向于简单地模仿,肤浅且呆板,对题意常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同一个类型的题目,稍加变化,他们就不知所措了。所以在中年级段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听障生解应用题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一、要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能力
  一个数量关系,根据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往往可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发散联想,把它转换成用不同方式表示的一个个形异实同的题目。
  例如,已知总价784元、单价98元、数量8个,可以用这三个量组成三个问题:
  (1)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鼓98元,一共多少元?
  (2)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共用了784元,每个鼓多少钱?
  (3)学校鼓乐队共用784元买鼓,每个98元,能买多少个?
  认真观察我们可以发现(1)中的已知条件“每个98元”、“8个鼓”先后在(2)、(3)中转换成了问题,(1)中的问题“一共多少元?”在(2)、(3)中转换成了已知条件,(3)中的问题“多少个”在(1)、(2)中转换成了已知条件……通过类似的转换,同一组数量关系形成了求“总价”、求“单价”、求“数量”3个不同的题目。而听障生受自身听力、语言缺陷的限制,分析题目中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能力较弱,在日常教学中要尽量多将例题进行类似的转换,通过老师演示和学生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的能力。这样,听障生在解题时就能自如地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理清,使解答的思路变得清晰,同时也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要培养学生转换数量关系的能力
  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隐藏在题目情境之中的。解答应用题需要根据已知的题目情境,通过对题目中已知条件、所求问题进行分析,把隐藏在文字中没有说明的数量关系转化成明确的数量关系,将复杂的数量关系转化成简单的数量关系。因而培养学生转化数量关系的能力十分重要。
  例如:(1)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照这样计算,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
  通过分析,在这个题目中,要求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首先要知道书架的单价,而书架的单价就是一个隐蔽的、没有直接给出的数量关系。通过已知条件“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和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可以求出书架的单价为75÷3=25元,然后再次应用关系式“单价×数量=总价”就可以求出200元能买多少个书架了。
  再如:(2)筑路工人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多少天能修完?
  这个题目是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单数”和“数量”中间成反比的关系,而“总量”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是一个隐蔽的数量关系,因此需要利用2个已知条件先求出“总量”,这样也就把隐蔽的、间接的数量关系,转换成了直接的、明朗的已知条件。
  如此,按一定要求把这样几道在表现形式上具有相似性的题目安排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训练中进一步了解类似应用题的结构,可以强化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找准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要培养学生转换思维模式的能力
  逆向思维是指从问题出发,根据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一步步回溯,直到挖掘出所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的题目运用逆向思维模式,比用正向思维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1)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每个教室安装6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
  题目要求一共有多少盏灯,用逆向思维分析,可有如下2种思路:
  如将上题转换为:
  (2)学校有3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要把72盏灯平均安装在这些教室里,每个教室安几盏灯?
  同理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可以归纳出解法如下:
  用心培养学生分析题目中已知和所求的能力,加强学生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转换能力,深入挖掘题目中潜在的可逆关系,是我在中年级段教学中总结出的帮助听障生克服应用题难关的心得。在具体的教学中,耐心讲解、多加启发,在进行正向思维的培养的同时,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在,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标签:培养学生 能力 解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