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辅导员的教育责任:大学辅导员招聘条件

时间:2019-02-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属于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往往因为自身家庭的经济原因,造成了他们性格上的自卑与自闭,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着重讨论辅导员面对贫困大学生将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贫困大学生乐观、自信的阳光性格。避免贫困大学生因为心理障碍而将自我边缘化。
  [关键词]辅导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1-01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高考生借助绿色通道和社会资助都走进了大学校门,接受了高等教育。贫困大学生虽然圆了求学梦,但在大学的集体生活中面对贫富差距构成的悬殊对比他们种的一部分人极易产生自卑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就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肇始。
  一、贫困大学生的的心理特征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具有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
  贫困大学生受困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原因,加之缺少自我疏导的能力,极易形成非常态和非健康的心理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特征:
  (一)自卑与焦虑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从乡村进入繁华的都市不仅在视觉上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开始波澜起伏。因为他们对于这个社会中人的生存质量有了更直观的比较,这种比较显然在现实中也无法避免。这种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家庭富裕的同学可以穿着时尚,可以吃各类他们闻所未闻的美食,去过很多的城市,但是在特困生那里他们过去没有这种引以为自豪的体验,同时他们也不可能即时地完成家庭富裕同学所获得的那些体验。这种自卑甚至会随着大学生活的延续而不断加深。
  此外,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不仅表现在衣食住行的外在标准,还表现在精神面貌和素质才艺方面。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家庭出身优越的孩子自小接受了良好的礼仪和修养教育,在接人待物方面他们表现得自然、得体。他们早早地从父母那里习来了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他们自小接受了音乐、美术、舞蹈各类名目繁多的素质培养,他们乐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艺。而贫困大学生囿于教育条件的简陋和缺失。在高考前他们鲜有机会接受真正的系统的素质教育,他们的家庭教育也只是在饥寒交迫中懂得节俭,他们羞于在众人面前讲话和展示自我。原本就已经处于自卑的他们在城里大学同学的对比下他们又不幸的丧失了残存的一点自信。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还可能伴有焦虑。他们无时无刻不牵挂与惦念在家劳苦的父母,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学费给家庭造成了多么大的经济负担,他们有心替父母省钱,却又无法割舍自己的大学梦,处于两难之间的他们会常表现出忧心忡忡的神情。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不仅源自于个人的困惑,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侵袭。当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欲文化和拜金文化在高校里也氤氲开来,当“富二代”的招摇被一部分人所崇拜和惊羡时,当攀比风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时。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焦虑也在这样的现实刺激下走向更加极端的自卑。他们经济出身上的“先天不足”在其他同学那里不但得不到同情与理解,反而有可能成为笑柄。
  (二)自闭与羞怯
  一个贫困生同时兼具内向的性格。那么他很容易形成自闭。自闭是一种逃避行为。贫困生为了避免现实中的遭遇的各类尴尬,只能远离遍布攀比之风的周边人群。他们只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在这里没有外来的强势的对比,有的只有他们自己真实的呼吸。
  贫困生的大学生活谈不上丰富多彩,他们可能继续过着高中时代把板凳坐穿的苦学生活,在书本中寻找精神的慰藉;或者举着一个自制的广告牌在人流密集处寻找做家教的机会;抑或是到餐饮场所做兼职的服务员和商场的推销员。如果贫困生长时间脱离身边同学和室友的群体。容易诱发性格上的孤僻。
  大学时代是萌发爱情的季节,大学生陷入对异性的思恋都再正常不过。特困生也一样会对异性萌发好感陷入思恋。但是,内向的贫困生因为缺少自信和性格使然,非但在同性同学间习惯性地包裹自己,在异性面前也羞于表达。当代大学生性格多为活泼、开朗,贫困生如果在与异性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过分的羞怯,则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对于适应大学的群体生活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
  (三)仇富与逐富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与自闭心理只是浅层次的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也可能遭遇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当贫富对比成为多次地重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当同学间的交往因为贫富对比而产生巨大隔阂。那么贫困大学生的内心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是对“富有”的嫉妒,也是对“富有”的憎恶。贫困大学生甚至有可能将这种人有我无的自然现象扩大为对社会不公的激进认识,成为愤世的个性青年。人的体内如果积蓄了太多的消极情绪,整个世界在他的意识里可能都是灰色的。
  贫困大学生在受到现实的强烈刺激下,也有可能转而走向对金钱的疯狂追逐。为了满足虚荣心理,为了可以像富有同学一样享受生活,人本身的贪婪性在思想意识里成为主导。贫困大学生就有可能通过非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物质财富,来进行心理上的一种自我补偿。但是这种变态的追求会将一个充满希望的人生毁掉,造成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悲剧。
  二、辅导员的美爱与重塑责任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自闭乃至仇富这些心理问题,都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心理行为。有以上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也都普遍存在着不善交际的尴尬。辅导员需要对此有明确的和足够的认识。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辅导员在面向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完满人格,帮助贫困大学生祛除深浅不一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建设关爱型校园的现实需要。
  具体说来,辅导员在与贫困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要多鼓励、关爱他们。注意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贫困大学生的歧视,这样不但会挫伤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灵。更会使得其他同学也效法。此外,召开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工作会议时都应低调行事,尽量避免在其他同学中间产生对贫困大学生的非议。
  辅导员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能停留在保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上,还要积极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自我实现。贫困大学生有其优于其他同学的特质,他们在专业课的学习方面刻苦认真,欠缺的一般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 能力。如果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耐心培养,贫困大学生个人素质将会得到全面的提升。他们原本自卑的心理也能够得到修复和重塑。这也是在帮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早日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的。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贫困的心理阴影。要不断地给他们鼓励,尤其是对有理想抱负的贫困大学生,要让他们明白“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要让他们懂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他们不会因为自身的出身而觉得自己比别人卑微,他们甚至由可能产生拼搏和进取的不懈动力。
  (二)公正与公平
  帮助贫困大学生建立起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除了对他们施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外,还需要辅导员对特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实际的关怀。此外,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从业态度也会影响到学生对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
  贫富差距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人类社会的自然状况,坦然地正确地看待贫富差距问题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贫富差距不应该影响到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当前社会很多人都习惯性地将个人财富的多寡作为评判社会地位的标准。帮助贫困生赢得在同学当中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信,就需要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确保公平、公正。
  在班级干部的选拔中,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工作中,其他各类评优活动中,都应该一视同仁,甚至要鼓励那些优秀却很内敛的贫困生展示出自己的实力。此外。公平、公正还应体现在贫困大学生的身份认定上。目前贫困大学生的身份等级认证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各个地区民政部门认定标准不同,甚至存在着造价现象,致使部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可能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助学金。辅导员在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让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享受助学金待遇。
  辅导员公平、公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贫困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贫富差距对比的感受体验影响,部分学生情感可能有时过于灰暗和偏执,辅导员的公平、公正能够让他恢复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判断。能够让他坚信只要努力就有机会,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对于他走向社会他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不少大学生毕业后拒还助学贷款的失信行为屡见不鲜,其中不排除有偿还能力却不还助学贷款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而吉他们这是出于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报复心理。
  三、环境友好型班级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身边同学的外部施压有着重要关系。虽然身边同学可能是无心之过,但是,不经意间的一句玩笑话,一个蔑视的眼神,都可能给原本就自卑的贫困生再一次地精神打击。在开展主题班会时,辅导员要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帮助班级同学树立良好的学风。将罐比之风刹住,要通过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班级和谐氛围的营造需要辅导员去组织,如果将一个集体打造成环境友好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成员间就能够彼此携手共同进步,生活在期间的成员不仅能感受到爱和温暖,还能享受到地位的平等与彼此的尊重,学业上也能共同进步。
  辅导员应该经常组织各类班级活动,或者通过类似拓展训练等课外活动,将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树立集体的荣誉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活动中,同学之间的友情会得到巩固和提升,个体的差异将被抹平。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有一种普遍性,这与当前我国社会拜金观念的流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贫富差距问题,是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效的针对性,同时也应从贫困大学生个体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人手,要通过建设关爱型校园,最终实现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桑志琴,李绍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
  [2][奥]A?阿德勒,超越自卑[M],刘泗,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76
  [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
  [责任编辑:侯庆海]

标签:辅导员 心理问题 贫困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