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出国留学 > 移民 > 正文

企业内部管理结构 [交易费用与企业组织形式演变]

时间:2019-02-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交易费用在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交易内部化以降低加以费用进而产生了规模巨大的集团公司。然而大的集团公司需要很高的管理成本,而产业集群本身不需要很高的管理成本又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形式。最后在对虚拟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对虚拟企业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虚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所在以及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交易费用;产业集群;虚拟企业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易形式和空间的不断扩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然而,交易虽然对人们是有利的,但交易并没有无休止地扩展下去。原因就在于交易是有费用的,交易要受到成本的约束。“交易费用”的概念是罗纳德?科斯(Coase R,1937)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开创性地提出来的。但迄今为止,交易费用却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概念。科斯认为市场运行中存在着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运行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两项内容:(1)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的费用:企业搜集有关交易对象和市场价格的确定信息必须付出费用。(2)谈判和监督履约的费用:为避免冲突就需要谈判、缔约并付诸法律,因而必须支付有关费用。在科斯提出企业与市场关系的交易费用解释后,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时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的原因是交易费用到底是指什么是不太清楚的。僵局是由威廉姆森等将交易费用具体化而打破的。在科斯之后,威廉姆森(Williamson)等许多经济学家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进行的研究是最全面,具有综合性的。他系统研究了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和企业替代市场,即纵向一体化的理由。威廉姆森界定了交易费用的市场组织分析方法,提出了交易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即投资的专用性程度)三纬度来解释经济活动的规制结构的决定。第一是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交易环境是各种各样、变化多端和不可测的,所以交易主体并不总是知道已经发生过什么,和将会发生什么,他们也并不全部知道自己的偏好、需求,生产的成本,以及其他交易主体的偏好、需求和目标等。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等结合在一起,更会弱化交易主体的计算能力。第二是交易的频率。极端的情况,或者是“一生”就只进行一次交易,或者是经常交易,比如每周就有多次。第三是资产的专用性,这也是交易费用经济学中最为关键的指标。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的价值依赖于双方的固有交易,假如将资产转用于替代性的用途,资产的价值将大大缩水。资产专用性有四种,地理位置的、物理特性的、人力资产的、专门使用的,资产专用性不同,对于交易的影响也有细微的差别。
  由于交易中存在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交易频率、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以及交易环境制约等因素,市场交易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事后的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发生以后的成本。这种成本表现为各种形式:交易双方为了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而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交易双方发现事先确定的交易事项有误而需要加以变更所要付出的费用;交易双方由于取消交易协议而需支付的费用和机会损失。和市场交易相比,企业内部组织可以通过内部有效的监督审核、对机会主义倾向的限制、对争端的有效处理以及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等途径降低交易费用。当一项交易通过市场来实现的成本相当高时,就会出现“企业”这种内部组织形式把交易纳入自己的内部来实现。企业的出现可以降低外部的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果的价格,形成竞争优势。这就是企业产生的根本的动力。随着当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交易通过企业内部实现的费用不断降低,企业就会不断把一些原来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纳入到企业内部来进行,这种内部化的过程就推动当今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形成了一些规模很大的跨国公司。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通过交易内化降低交易费用的潜力会下降直至消失,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成本会上升。当交易内部化的边际收益等于规模扩大带来的边际管理成本时,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效率边界,规模将不再扩张。
  从交易角度看,市场和企业只不过是两种可选择的交易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且在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其它中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就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安排和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市场交易的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与企业内金字塔似的等级关系不同,集群内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没有支配或依附关系的平等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协作与竞争都受价格机制的制约,交易费用弥散于整个分工网络中。二是集群内企业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交易。集群内部企业既是作为集群网络的一员,又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无论是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还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都不可避免地与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一系列与集群外经济行为主体的市场交易之中。因此,我们可以把产业集群概括为:一种介于市场和科层之间;比市场稳定、比科层组织灵活;资产专用性适中;信用程度中等偏高;既竞争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主要依靠关系、信任和承诺来进行协调的一种中间性体制组织。
  当把交易费用这个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放入产业集群中来进行探讨时,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地理上集中的含义意味着集群内企业拥有共同的制度、文化、社会环境,而这可以有效降低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影响交易成本的一个主要方面;第二,地理上的集中自然意味着消除或大大减少因为空间距离产生的交易费用;第三,集群也是信息的集聚,同时,集群本身就具有网络化的特性,这既有利于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于是明显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第四,集群内企业长期合作,内部信誉体系比较完善,可以有效防止机会主义以及道德风险等,因此签订、执行契约等所需要的资源即这一类的交易费用也大大减少。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纯粹的市场关系,彼此之间因为长期是正式合作以及非正式交流而形成信任,部分抵消了纯粹市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未来不确定性,减少了市场风险。产业集群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在产业群内形成开放式的横向或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网或企业链,以作为对大型企业的封闭式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替代。因而产业集群既降低了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又克服了纵向一体化大企业代理成本和组织成本过高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一种交易费用更低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诞生了。虚拟企业是一个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协作来配置超出它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企业。它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一个大范围的联盟,共同抓住特定的市场机遇。利用信息科技的网络连接,员工可以在家上班也可以透过电子信息技术有效的连接顾客和供货商。无固定工作地点,使用电子通讯方式(如网、电子邮件、电话等)进行成员间的联系的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除了硬件维护之外所有的业务都不需要在公司内进行。虚拟企业的出现正是因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可以突破组织界限,超越自身功能、资源以及地理空间的界限相互联系起来,实现技术、资金、人才和市场等的共享,是与传统企业实际结合相对应的虚拟结合。虚拟企业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一方面,虚拟企业的运作方式的合作化减少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同时合作的性质能够产生连续博弈的效果,可以有效抑制败德行为、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的行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缺货成本。其次,虚拟企业的技术手段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之间大规模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成本,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应用更为企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奠定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企业之间的协调更加及时,沟通更加便利,由此出现的“并行工程”“精益生产”、“灵捷制造”以及“虚拟制造”等新型的生产模式无一不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再者,企业之间信息交流的发展也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信任度的提高和企业联盟的建立。最后,由于在虚拟企业组织中,各个企业之间都是核心业务的结合,虚拟企业运作的规模经济性更加明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在市场上进行生产的生产成本的降低。
   我们可以看到交易费用理论,给我们了一个提供了很好的确定企业组织形式的方法,在企业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对我们确定企业组织形式有着极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确定企业组织形式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一个更小的市场交易的成本,从而节约自己的总成本,以赢的竞争优势。而虚拟企业就是一种更加有效的适应市场结构变化企业的组织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弗鲁博顿(美),芮切特(德).新制度经济学―――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1-205.
  [2]孙洛平,孙海琳.产业集聚的交易费用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张明林,陈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超边际分析理论模型初探[J].企业经济,2005(1).
  [4]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作者简介:阴明洲,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2009级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标签:演变 组织形式 费用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