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儿童兴趣班_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兴趣中收获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如果小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学习,进而长知识增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营造愉悦的气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创设视听性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
  课堂的导入如同整台戏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导入,诱发学习兴趣,就能增强课堂活力。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被燃起,学生思维的闸门就会被开启,学生蕴藏的潜能就会被挖掘,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课一开始,师生先合唱一支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围绕“孩子与妈妈的关系”展开讨论,引出“相互依存”的概念并板书。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导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可以说“课伊始,趣顿生”。 ?
  
  二、 创设疑问性情境,萌发学习兴趣
  ?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到疑难的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活力,把“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如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时,
  我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有学生提出“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必须符合什么条件?”“为什么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等问题。再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教完新课后进行延伸性质疑,有位同学提出“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分母相同或者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如果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能不能比较大小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证明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思维状态,求知欲望强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直接给予答案,要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自主探索,激活思维,唤起兴趣。 ?
  
  三、 创设比较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购物如是,教学亦然。课堂上,如果加强了数与数、形与形、体与体、运算方法与运算方法的比较,那么教学效果则事半功倍。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课本中的算法是用短除法:
  2 18 30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18和30的 3 9 15最小公倍数是 2×3×3×5 = 90 3 5 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果把18(或30)短除后所得的商和30(或18)直接相乘,结果如何呢?学生通过简单计算:18×5=90(或30×3=90),正好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进而再引导学生予以验证、对比,得出这种方法不但正确,而且简便。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又突破了书本知识的极限,产生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活力。
  ?
  
  
  四、 创设操作性情境,增添学习兴趣
  ?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强于基础,弱于创造,强于答卷,弱于动手”是我国数学教育存在的现状。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课堂活力。有人实验得出:人对知识的吸收,如果仅是听和看的话,只能吸收50%,加上动手的话,则能吸收90%。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 可以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自己动手做一个小长方体和一个小正方体纸盒,并且在小长方体和小正方体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六个面。然后让学生分别沿着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开。通过这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前、后、左、右面),展开是一个大长方形,它的长相当于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加宽的和的2倍,宽相当于长方体(正方体)的高。所以长方体的表面积也可以看成是它的侧面积与上、下两个底面积之和,用公式表示为:?S =(a+b)×2×h+a×b×2。?这样拓展了教材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签:课堂 收获 兴趣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