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应用文 > 正文

无间道的人生|《无间道1》国语高清版

时间:2019-01-2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从金?菲尔比到普京,弗拉基米尔?菲多霍夫斯基的新书《间谍故事》(Le Roman de l"espionnage)讲述了从20世纪20年代到今天一些著名间谍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以下就是其中的两个。
  米哈伊尔?高尔特索夫:失去斯大林宠信的密使
  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运动揭开序幕,苏联的国家恐怖机器开始全速运转。苏联在世界各地的“合法”常驻人员(以外交人员身份作为掩护在使馆中工作)和“非法”常驻人员(不享有同上被保护权利)都被召回到莫斯科。米哈伊尔?高尔特索夫也是其中之一:他是苏联最知名的记者,《真理报》编撰委员会的成员,《Ogoniok》、《Krokodil》和《Za Roubejom》杂志的创办者兼主编,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和苏联科学院通讯会员。高尔特索夫的职业活动并不能完全释放他性格中的坚定与果敢,他同时也爱好美色和飞行。这位与众不同的媒体通讯员还是西班牙共和国政府政治顾问和飞行顾问。海明威在他的著名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以他为原型塑造了卡可夫这个人物,海明威这样写道:“卡可夫是最聪明的人,他比常人拥有更多的智慧、自尊、桀骜不驯和人情味……”
  一个如此有能力的人成为苏联情报机关的联络员也不足为奇。他使用情报机关的密码向莫斯科发送编译成代码的信件,借此向斯大林提供西欧政治界和文化界重要人物的信息。1935年,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在巴黎召开,西方最杰出的权威学者齐聚一堂。这是一场真正的大弥撒,而斯大林则是缺席的主教。事实上,斯大林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创建一个广泛的、团结欧美最杰出知识分子的反法西斯组织。高尔特索夫是促成这一大事的关键人物。高尔特索夫每天都会向克里姆林宫发送密码电报汇报大会的进展情况,作为回应,莫斯科则暗中向“红色乐队”(二战期间苏联在欧洲布置的谍报网)的领导层发电报指示大会应通过的决定。高尔特索夫就这样将自己的全部热情贡献给了 “党的大业”。
  毫无疑问,他与安全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那时这种工作被视为一种光荣。高尔特索夫还与共产国际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与共产国际总书记保加利亚人季米特洛夫是密友,为后者提供珍贵的情报。高尔特索夫的触角伸到了各个领域,他的魅力与平易近人使得所有大门都为之敞开,整个苏维埃联盟每天都在等待高尔特索夫发回的关于西班牙的情报。
  转折点出现在1937年春天,一封来自莫斯科的外交信函抵达西班牙,信中写到:根据苏联内卫军的情报,高尔特索夫已经将自己卖给了英国人。于是,克里姆林宫的特务机关开始筹备一次声势浩大的“外交官诉讼案”。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些“人民公敌”一个一个被清洗:外交官事件、律师事件、作家事件……高尔特索夫认识所有坐在被告席的成员,他们每一个都与欧美政治界、科学界、艺术界或文化界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但在那个时代,“关系”就意味着“同谋”。
  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纵队政治特派员、斯大林全权代表、法国共产党安德烈?马地曾与高尔特索夫有过口角,他绕过共产国际向斯大林私下里打了无数小报告:指控高尔特索夫插手军务并与西班牙托洛斯基分子有接触,检举其有一名情妇是德国间谍,指出高尔特索夫与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过从甚密。
  另一方面,苏联情报机关对高尔特索夫拜访高尔基的行为感到慌张,此时的高尔基正处于情报人员持续的严密监视之下,高尔特索夫与高尔基的每次相见都会被详细地记录下来。人们指责他是为了“刺探情报”才频频拜访,目的是从高尔基口中套出其与斯大林的对话内容再将这些情报转达给法国情报机关!因为当时高尔特索夫与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的来往很密切。但实际上二人的交往只是基于对飞行的共同热爱。总而言之,各种控诉如百尺高台拔地而起……
  终于,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能力非凡且对党无比忠诚的高尔特索夫被枪决了。
  维托夫?弗拉基米尔:再见,法国情报机关!
  苏联情报工作者维托夫并非一个浪漫主义者 :他平凡的外表之下掩盖的是一个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他热爱法国、向往巴黎、对苏联的体制感到厌恶,因此决定转而为法国情报部门效力。1981年春,通过一个在莫斯科做生意的法国人,他向法国国土情报监事局转达了自己的忠心。如果说1981年3月时法国人还对他心存怀疑,那么到了4月,他们已经被事实说服了:维托夫提供了苏联克格勃一个间谍的名字以及几份有分量的文件,文件内容涉及苏联为打造军工联合体而进行技术剽窃的情况。法国国土情报监事局这才明白自己钓到了一条大鱼。法国人给这次行动起了一个代号――“再见”。在随后的一年里,维托夫提供了4000多份指证苏联收集和分析科技数据的文件,揭露了许多潜伏在西方国家的苏联间谍,明确指出了450名克格勃特务的身份。多亏了“再见”行动,20世纪40年代苏联情报部门被缚住了手脚。维托夫行事莽撞,令人难以想象:他从克格勃的办公室中取出一卷卷完整的文件,回家拍摄,再把微缩胶卷转交给法国人。他就这样向西方传递了大量机密文件……
  1983年1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得到消息,自1976年起,装入法国驻苏联大使馆直通电报的一个电子装置使得克格勃能够截获法国外交机关与巴黎间的所有通信。愤怒的法国总统决定驱逐所有在法国的苏联特务。但首先应确定名单。总统顾问雅克?阿达利在记事本上写道:“进展顺利,明天将以间谍罪之名驱逐47名苏维埃侨民及其家人。‘再见’提供的信息帮我们确定了名单。”在大规模遣返前,苏联外长曾被召到法国外交部就此事进行询问,前者当然矢口否认一切指控。然而法国外交官随即递出了苏联军事工业委员会1979年的总结汇报,这本俄语版的小册子白纸黑字地记述了苏联的技术间谍活动。苏联外长飞快地扫了小册子一眼,然后一言不发地将之递回给对方。
  1985年3月29日,阿达利写道:“‘再见’行动被曝光了,‘再见’不保了。”阿达利是正确的。维托夫已经不再在赴他与法国联络人订在莫斯科的约会,事实上他再也没有出现过,没有任何他仍存活于世的迹象。
  至于剩下的信息,我们是在维托夫死后从苏联情报机关处得知的。据官方版本,维托夫的冒险于1982年2月22日在莫斯科公园的一桩怪事之后惨然落幕,“再见”行动至此戛然而终。那一天,正当维托夫喝着酒和自己的情妇――一名克格勃女秘书争执不下时,一个同事过来搭话。做贼心虚的维托夫深怕自己可能被同事揭穿,于是一刀捅死了他。女秘书见状打算逃跑,为了防止她告发自己,维托夫也给了她几刀。但这个年轻女人活了下来并出庭指证维托夫。对这些描述该信几分呢?苏联情报机关在得知维托夫的背叛后该如何恼羞成怒呢?
  总之,在死刑判决书上签字时,维托夫写了如下的陈述:“我惟一的遗憾是没能更多地破坏苏联、没能更多地为法国效力……”
   [译自法国《费加罗杂志》]

标签:间道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