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音乐高考 > 正文

心理问题的成因 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调查研究对象      1. 农村初中生:我们这次调查研究的农村初中生是指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苏北农村地区、7到9年级的在学校学生。具体点,就是指宿迁市宿城区中扬初级中学的在校学生。
  2. 心理问题的基本概念:这里的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它是由人内在精神因素准确的说是大脑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会间接的改变人的性格、世界观及情绪等。严格来说,心理问题无褒贬之意,既包括积极方面的,也包括消极方面的。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我们认为初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实质上也就是他们存在的心理疾患。
  3. 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压力低、意志薄弱:思维贫乏、学习困难、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考试焦虑;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心理闭锁、情感饥渴、缺乏自信;等等。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考试作弊,早恋等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自伤或伤害他人等行为异常的举动。
  4.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研究:是指综合运用调查研究、个案探究等方法,探索初中生心理问题表现的轨迹,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对广大初中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里疏导,积极解决初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过程。
  
  二、 调查研究的原因
  
  青少年伴随着身体、生理上的发育,心理上却产生了日益显著的矛盾与困惑。这些矛盾与困惑,个人如不能加以正确对待,家长、学校又不能及时予以调控和疏导,就容易造成初中学生的心理起伏不定,并进而形成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占大多数,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学习进步和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与未来。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负担,而且严重的时候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近年来,农村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比重在逐年攀升,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三、 调查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从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入手,依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从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实际情况出发,探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供心理学老师和其他老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的参考,也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帮助。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促进农村初中学生健康发展。
  
  四、 调查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 目标
  (1)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打开他们心灵之窗,解读他们稚嫩而又迷惘的心灵。
  (2)建立初中学生“心理问题档案”,构建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问题网络,释怀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3)把握不同年龄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共有的心理特征,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和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方法。
  2. 主要内容
  (1)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年级、家庭住址、通信联系、电话号码、兴趣爱好等。
  (2)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家族遗传病史、身体健康状况等。
  (3)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主要成员的工作、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庭的居住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是否独生子女等。
  (4)特殊事件的影响。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家庭成员的立功受奖或者违法犯罪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等。
  (5)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认知因素分析,学习目的与方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意志力),学习方法,学习困难的诊断,考试心理,优化学生的心里等。
  (6)在校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体育运动、人际关系、担任班干部情况、获奖情况、受批评情况等。
  (7)学习能力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与特点,怎样进行有针对性的智力开发与训练;学生的学习潜能如何,学习的创造性、创新精神及社会实践能力如何等。
  (8)人格特征。指学生的性格、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人际关系及思想品德特点等。
  (9)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无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程度,怎样进行教育及矫治等。
  (10)心理障碍的成因。主要包括内部成因分析(内心愿望实现和达成受挫、是否产生屈辱感以及程度如何等)和外部成因分析(正面因素的主体引导、社会沉渣泛起的撞击、物欲横流所带来的不良诱惑的刺激诱导等)。
  
  五、 研究方法
  
  1. 参考借鉴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条件下初中生心理问题最新的研究成果,收集文献资料,不断给我们专题研究植入新鲜活力。
  2. 跟踪比较法。在正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研究,并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不断跟踪和瞄准国内外初中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动态。
  3. 调查探究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了解初中学生随时随地出现的新的心里问题,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及时采取对策,化解矛盾,构建和谐校园,并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
  
  六、 调查研究步骤
  
  1. 准备阶段。组建课题并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选择测试和调查的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对课题的理性认识。
  2. 实施阶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调查的资料和信息;建立心理问题档案:进行个案分析调查及文献资料论证;积累阶段成果,撰写教育随笔、调查研究的论文等。
  3. 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举行论证和成果展示,结题;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汇总、上传达相关机构,以便接受成果鉴定。
  
  七、 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一)外在原因。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家庭、学校、社会是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外在原因形成的主导因素。
  1. 家庭因素。 这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风向标,一个幸福、温馨、和谐的家庭无疑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也更能够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甚至能够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1)家庭教育不当。一方面,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或者压力过大,令孩子不堪承受,产生了畏惧和逃避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这样的孩子无所事事、没有追求,容易产生没有激情、得过且过的心理问题;还有一方面,父母没有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没有在子女面前树立品行高价洁的正面形象,孩子就养成撒谎、自私等不良的心理问题。(2) 家庭环境不良。90后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充裕的物质条件使他们没有经历更多的生活艰辛,因而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比较差。有的家庭,父母因经济困难或者因性格不合、经常争吵或者 父母离异、家庭发生其他变故等原因会给学生带来低人一等的心理问题。还有的家庭,是重新组合的,家庭磨合期长,家长疲于调解气氛,缓和关系,对孩子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更谈不上去和他们交流,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家境方面的原因使得大部分农村孩子既争强好胜,又有些自卑失落,也促成了他们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2. 学校因素。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基地。可是学校的各种因素也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学习与考试。有的学生因为智力因素或者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负担逐渐加重、学习内容消化理解不了,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速度,问题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学习效果收效甚微。也有的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尽管很想认真学习,但感觉无从下手,因而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还有的学生平时上课注意听讲,学习成绩稳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试时就紧张,考前吃不好睡不香,经常生病,考试时更加紧张,拿到试卷便思维迟钝,大脑一片空白,平时得心应手的题目,一下子答不出来。我们通过调查认为,这是几乎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都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处于抑制或半抑制的状态,从而降低学习效率,而学业进步缓慢,反过来又加重了学习负担,进而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考试的有些行为已完全扭曲考试的本来意义,分数成了学生获得自尊的重要砝码,将评价人发展的手段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此,初中学生对考试的紧张、恐惧情绪充斥他们的心灵,从而导致了行为上的对抗性,减低了他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心。(2)人际关系。这是初中学生没有正确对待、处理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而造成或者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心浮气躁、内心间产生强烈的交友矛盾。农村初中学生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正面教育和引导不到位,一方面,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又不知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因而产生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心理问题。也有不少学生片面或者盲目的看待老师的批评,认为老师总是不公平的对待自己、或者对自己评价不当或对自己人格不够尊重、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因而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上紧张或者扭曲的心理问题。(3)学校的管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中有关“衣物穿着、发饰、梳洗打扮”等仪表方面的规定持有异议,还有学生对不准“私自外出、沉迷上网、谈恋爱”等方面的规定阳奉阴违,这就是在行为中张扬个性与学校正常管理的规章制度之间造成矛盾冲突,因而形成逆反等心理问题。
  3. 社会因素。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社会因素中的假、丑、恶成分把初中学生中一点点可怜兮兮的纯洁善良的本性也染黑了。他们中的意志薄弱者,喜欢接触和崇拜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媒体、舆论、网络中的不良诱惑,不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偏差,追求一些虚无、不切实际的目标和幻想,而发生了心理扭曲,过分热衷于追求钱财、女色、地位等等。这部分学生往往因为无知,而显得狂妄、骄横、狠毒、无耻。他们的心里其实非常空虚、变态。
  (二)内在原因。这主要是初中学生个人因素造成的。他们的性格差异或缺陷成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他们中争强好胜不懂谦让者有之,封闭自我心胸狭窄者有之,我行我素目中无人者有之。他们有的心理敏感脆弱、容易受伤,有的心理日趋复杂、伪装骗人。
  1. 自我感觉差。他们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全靠别人来肯定,他们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的赏、贬。他们或因外貌长相、生理方面的缺陷,或因话不投机、事没做好遭到别人的耻笑、奚落,或因家庭变故、家庭地位等方面的因素而自我肯定不足。因而,他们的自卑心理非常严重。这样的人生活的非常痛苦、生活的压力非常大,他们一遇到挫折常常自责,自己瞧不起自己,容易导致挫折感、屈辱感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 自我失败感强烈。他们往往因为在家庭里经常遭受暴力,在学校里学业与考试比较差、常常违反纪律或者搞恶作剧而经常遭受批评、训斥、惩罚,在社会上备受冷落,而形成的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偏激和自我评价不高的心理倾向,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识一旦产生,就可能演变成不良的情绪,并且会慢慢内化为一种人格缺陷,构成初中生终身发展的人格阻力。这样的人,因为屡屡碰壁,所以产生十分严重的失败心里,他们极容易走向极端、报复社会。
  3. 个人成就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喜欢过“人上人”的日子,这有实现的机会和成功的可能。但自我成才的目标要求过高、常常不切实际,而且对事情的得失成败很在乎。因此,他们患得患失的心理问题很重。
  4. 自负心理非常高。90后的孩子,生活条件太优越,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与失败、缺少更多的艰苦磨练。他们非常主观和自以为是的认为,别人就都应该听我的、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都不应该管我和阻拦我。社会上一些丑恶和黑社会性质的东西,对他们极富有吸引力,而这些又偏偏为社会各种规则所齿冷。因此,他们常常同学校纪律、社会法律相碰撞,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总之,通过对初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成因的透视 ,我们认为:农村初中学生,由于成长阶段多种因素的撞击,因而产生了种种心里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是主要来自于学习内容的庞杂繁多深奥难懂、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批评、同伴的竞争、自我追求的理想境界和现实差异的强烈对比等方面,其中学习内容的庞杂繁多深奥难懂,也就是,学习压力过重是造成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最为主要的压力源。
  (王三杭李登春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中学 223800)

标签:成因 初中生 心理问题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