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艺术高考 > 正文

[迪特.亨利希的德国观念论研究] 德国迪特洛夫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迪特.亨利希在改变了传统进步史观的视域的前提下,以史学史的哲学研究,对于自康德以来的德国观念论进行了多层次的剖析,从而找到了欧陆与英美两大哲学传统对话的可能性。
  关键词:迪特.亨利希,史学史,德国观念论,欧陆与英美,对话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一
  作为传统进步史观的代表,理查德.克朗纳以与观念论相对立的实在论来刻画自康德以来的这段德意志思想历程,并认为德意志观念论所要努力做的,正是要自概念层面把观念论与实在论之间的对立作一联系,即“促成双方交互地为对方提供条件,并将观念一步步升高,终成为既包含其自身,又包含其对立面的综合性原则。”1而在这些系统的哲学思想中,其中心课题就是所谓的“意志”、“自我”、“主体”、“精神”。
  不同的是,康德以自我的绝对性展开与世界的关系,最终于自我中发现世界的基础,据此观念不过是被理解为自我借以占取质料的工具。而谢林、黑格尔则是将事物的本质建基于自然的实在领域、精神的实在领域之上,在他们眼里,观念即是具体精神的呈现或展现。总之,在理解观念本质的时候,对于自我与世界的对立关系如何得以统一等问题,在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德意志思想家们做出了艰辛而伟大的努力。
  进一步来看,克朗纳以“康德的世界观”为题,描述了当人类面对两股文化力量(即自然科学和道德生活)对扬时所面临的二元对立的困境。因为据我们耳熟能详的说法是,“在一个以数学解释的自然之中,道德是无法存在的,在这样的一个自然中,所有行动都将失去其意义;…”2这将使得康德必然尝试重新安置这两大领域,避免以其中的一个否定另一个领域。熟悉了克朗纳所著的《康德的世界观》一书后,我们了解到,依他的看法,康德的世界观在于能洞悉到人类最高的能力与义务,即是在道德行为中将人类自由实化,且只有在道德行为自身中,思辨理性所引起的二元性才会消解。
  对此,我们姑且不论这一分析后面所预设的逻辑考虑是否合理,或者换句话说,康德在做知识分析之前,是否已经具有了对于道德活动暗指的考虑。总之,迪特.亨利希基于其哲学背景提出了与克朗纳不同的研究进路。
  二
  在亨利希看来,克朗纳的分析同黑格尔的分析思路同出一辙,都是沿用了单面向的分析思路,即单线进行的进步史观,亨利希称之为上升阶梯理论。这种观点主张,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排成一条时间上的单线进路,并认为后一位出现的哲学家是对前一位出现的哲学家思想之内部困难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因此代表着进步的哲学理论。3 对此,亨利希则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要了解这点,亨利希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明白,“康德其实并不是自愿成为革命者,他没有开启一门新科学的意图,也没有否定在他以前的一切的意愿。”4而是在追求对于形而上学问题的确定性回答上,面对理性科学无法进展时的无赖,他伟大地洞悉到了问题的解决方式,亦即他所称谓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正是由于这点,才使他成为了革命者。除此之外,还因为如果以单面向的思路去看待自康德至黑格尔以来的哲学家的话,容易使我们忽略与其同时代的许多重要哲学家(如耶可比、荷尔德林等人)的贡献。仅从亨利希对于费希特心灵理论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从上升阶梯的思路中解放出来,我们将看到自康德哲学以来的多面向体系结构。
  亨利希对于费希特心灵理论的揭示,成了他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讲解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因为西方欧陆和英美哲学派别的出现始源于费希特的分裂。5 而亨利希想要做的正是在这两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得两大传统得以真正对话。这首先使他面临的问题即是,如何去看待哲学史。要知道分析哲学认为哲学史顶多不过是一种历史知识、算不上哲学知识,原因就在于其通过典范转移的作用,把历史的思考限制在了某些特殊的论述里。针对这一点,亨利希改变以往单一原理展开的主张,而就哲学史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亦即史学史的研究方法。
  什么是史学史的研究呢?概要说来,亨利希认为,史料具体表现的,不仅是我们就生命为我们施加的某些问题赋予形式的日常尝试,也包括其基本问题的前理论面向。而正是由于前理论面向,才使得我们避免掉入那个时代理论家所提方法和结论的陷阱。针对这一点,亨利希分别借用了狄尔泰、韦伯以及雅斯贝尔斯的相关主张来进行论述,旨在表明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问题条件的概观要求我们尊重且保持历史距离,亦即避免任何单一的、消融一切的观点来主导整个时代,并以多面向且分殊的方式去发现各种概念和原则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性哲学问题的变化和错综复杂性。
  根据这一史学史的方法,构成了亨利希诠释古典德国哲学问题群的脉络,亦即他称为的时代的问题条件。在这里我们将追溯康德哲学的源头,并以费希特心灵理论的具体展显为例,来进一步挖掘出自康德哲学以来的多面向体系结构。
  三
  如前所述,西方欧陆与英美哲学派别的出现始源于费希特的分裂,而双方的争论更多的是围绕社会主题而展开的。这种态度一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仍然阻隔着自启蒙以来的这两大传统。
  对此,亨利希是这样说的,“在一战时这更为剧烈,英美哲学家为理性和人性辩护,反对那些它们解读为具有攻击性的体系精神。他们把这种精神解释为用暴力,而非以洞察力重新组织一切生活方式的尝试。”6 在英美哲学家们看来,费希特早年的哲学实则为政治上的雅各宾主义辩护,是以暴力强行在民族生活上设计蓝图,而任何一种健全的哲学,都应该对这种做法提出批判。反之,欧陆哲学家则反对把人类拥有的深刻体验幼稚地整合到肤浅的经济和社会观点上去。7
  但不管怎样,亨利希是主张主体性理论的,并且相信在大陆哲学体系里能找到符合英美分析哲学传统的理论形式,以此搭建起双方沟通的桥梁。对此,他追根朔源,重新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了费希特。并坚信在对于观念论者承诺在哲学理论和人类生命内在经验的鸿沟上建起桥梁这一点上,双方存在着对话的共识。
  在《知识学》中,费希特宣称其主要任务是,在哲学和生命之间架起桥梁,并以活生生的心灵角度去展开一个哲学理论,直接反思心灵的现实生命。8 他认为,传统哲学不可避免地要在人类生命以外加入了对生命的某种诠释,这样的诠释无法使其自身融入于他们的生命,而唯有当理论内在于心灵生命自身时,才可能克服生命异化的哲学。因此,他主张心灵蕴含着世界,并且我们可以运用由心灵最基本的概念所导出的概念架构,去推演出自我与世界的必然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亨利希在改变了传统进步史观的视域的前提下,德国观念论的多面向结构呈现在我们面前,还原了费希特的工作,使我们找到了自启蒙以来的英美与欧陆两大哲学思潮的对话共同点。
  
  参考文献:
  [1][2]理查德.克朗纳著.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18, 49 页
  [3]-[8]迪特.亨利希著.康德与黑格尔之间:德国观念论讲演录.彭文本译,商周出版,序言,35,9,8,8,21页
  
  其他相关文献:
  Dieter Henrich.Aesthetic judgement and the moral image of the worl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标签:亨利 德国 观念 迪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