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艺术高考 > 正文

网络“丑女”走红背后的文化思考_中国走红的丑女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小月月,网络上不断涌现出以搔首弄姿、不自量力为特征的女性形象,且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巨大争议。本文主要从“审丑”成为大众心理需求、媒介低俗化的炒作、社会中隐藏的性别歧视三方面对此文化现象加以探析。
  关键词:审丑;低俗化炒作;女性歧视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芙蓉姐姐2005年在网络上声名大噪,她凭借在网站上张贴大量展现丰腴的“S”型身材以及张扬个性的自恋语录、天真搞怪的低俗行为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人推崇芙蓉姐姐是勇敢做自己,更多的人对她的反常言行嗤之以鼻。在争议声中芙蓉姐姐从网络红到现实,可谓街知巷闻。2010年上半年一个新的雷人形象再一次火爆网络――凤姐,罗玉凤相貌平凡,学历不高,参加电视台节目,因其狂言惊人引发关注:“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一时间恶搞凤姐、戏谑凤姐的帖子在网络上铺天盖地。2010年国庆又一极品女横空出世――小月月,爱装嗲、矫揉造作、无知自恋,于凤姐有过之而无不及,遭到网友的火速“膜拜”。诸如此类的,还有马诺这样公开叫嚣“宁愿在宝马里哭”的拜金女,闫凤娇这样依靠艳照出名的豪放女以及大批出言不逊的炫富女,虽都被一片骂声淹没,但依然层出不穷。
  网络上以丑态、丑闻出名的女性形象频频出现,各大媒体争先恐后地炒作,网民和观众的谩骂使得她们的名气水涨船高。此文化现象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深思。
  一.“审丑”是大众心理需求
  芙蓉姐姐、凤姐超乎常理的自信、搞怪,和兽兽们大胆的裸照,无疑是在向大众“献丑”,正切合了当代人“审丑”这一隐秘的心理欲求。审丑是与审美相对应的一种微妙的心理行为,人们在对于丑的事物时会产生一种喜恶参半的矛盾心理,他们在“审丑”的过程中产生的惊异、怜悯、厌恶或恐惧的情绪又会在“审丑”这一心理的行为过程中得到宣泄、净化和陶冶。[1]
  在传统主流媒体中,通过精英式训练千挑万选出来的明星,个个光鲜亮丽、气质高雅,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观众在接受心理上存有落差,并且千篇一律的形象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抗拒传统、躲避崇高。芙蓉凤姐之流正是与传统审美背道而驰,她们是小人物,没有出众的条件,粗俗的行为、狂妄可笑的言语都像是小丑的滑稽表演,表现出普通人庸常的一面。观众面对这些不如自己的丑角,心理上很自然地产生了优越感,进而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的鄙视,发挥娱乐才智去恶搞“丑女”,在贬抑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拔高自我的快感和满足。
  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低俗文化的崛起是人们在过大的社会压力下进行逃避的代偿性行为。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巨大,高度紧张使人们易产生焦虑、愤懑、抑郁的负面情绪,这些压力需要一种八卦、无厘头的方式来消解。凤姐们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视觉和心理承受能力,大家抱着轻松娱乐的心态,在匿名的网络中不负责任地嘲弄、戏谑她们,压力烦闷因而得以舒缓发泄。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这种鄙俗的文化中追求丑,推崇丑。
  网络丑女们迎合了大众的世俗心理,人们以此为乐,凤姐们以此为荣,“审丑狂欢”愈演愈烈。
  二.低俗炒作的泛滥
  新闻炒作是传媒有意通过与事实的新闻价值不相称的报道规模,对某些人和某些事所作的渲染式报道,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2]炒作本身是损害媒体公信力与声誉的违规行为,但如今已成为传播媒体竞相运用的制胜手段,为迎合受众的趣味变得越来越低俗化。
  凤姐、马诺、小月月等红极一时的网络丑女被证实都是娱乐炒作造就出来的。娱乐圈最不缺乏俊男美女,在数以千万计渴望成名的人潮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于是大批网络炒作团队、幕后推手应运而出,他们挖空心思炮制娱乐猛料,制造噱头吸引大众眼球,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些为了出名别有用心的人就凭靠出格的行为来搏出位,在电视、网络上牺牲色相、装疯卖傻、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在所不惜。媒体、电视台为了刺激收视率,追求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也积极进行无聊炒作,对低俗风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际上,低俗炒作的泛滥只是为了短期的利益,它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毫无价值。这些无谓的炒作或许一时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但一再重施故技,久而久之,观众对此就会失望,继而厌恶,任你怎么炒就是不买账。然而媒体的公信度也随之大大降低,观众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总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看笑话的态度,对新闻第一反应便是“又是炒作”,哪怕是真的新闻,也没人当真了。传媒沦落为自编自导自演的跳梁小丑,这就是炒作低俗化泛滥付出的代价!
  三.隐藏的性别歧视
  芙蓉姐姐、凤姐、马诺、小月月、拜金女、炫富女……为什么引起极大争议的网络红人多数都是女性?她们的蹿红又无一例外源自“不要脸”,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隐藏着性别歧视的倾向。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男性因为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身份认同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建立了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社会法则。女性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政治地位低下,始终依赖着男性。作为附属物、被观看的对象,女性一生都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道德法则规范着。“贞静幽闲,一女子之德性也”,“贞静幽闲”是中国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贞洁、文静、娴雅、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充满了东方式的端庄与含蓄,这就要求女性必须以此为标准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迎合男人的喜好。
  “五四”以来,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但是男权文化作为根深蒂固的主流文化并没有彻底退出,它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实际上,在各领域占据绝对权力位置的都是男性,男权文化一直牢牢控制着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3]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男性,媒介机构的管理层更是男性居多,对媒介工业的掌控必然导致其所倡导的媒介文化中男性视点的流行。
  在传统观念中,出丑、搞怪、滑稽的角色都是男性,而芙蓉姐姐哗众取宠、凤姐狂言雷人、小月月大胆豪放,她们表现出的张扬、招摇、炫耀颠覆了男性理想中娴静、文雅、矜持的淑女形象,是不被允许,也是不能原谅的。拜金女和炫富女是道德上的粗俗,她们公开叫嚣的“没钱没房没车的男人,谁嫁给你呀!”“月薪低于三千的都是下等人!”更是对男性能力的侮辱、尊严的践踏。其实,现实中这些网络红人并非描述地那般可笑可恨,但是持有媒介话语权的男性头脑中沿袭了对女性不公正的刻板成见,对这一类的女性充满厌恶、鄙视和愤怒情绪,对其进行夸大的宣传、嘲弄,发泄不满,如此很自然地控制了舆论的导向,这种现象显示出我们这个社会不自知的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丑女”们的涌现反映了我们当前网络媒体的畸形发展,传媒为了市场利益制造出的低俗闹剧也显示出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浮躁。“丑女”本人、媒介、大众都应该理智规范自己的行为,将精力和资源投注到有价值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述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233
  [2]丁雪欢.“炒作”的意义[J]辞书研究,2003(4)
  [3]盏源源.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芙蓉姐姐”现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7

标签:丑女 走红 思考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