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句子 > 正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思考 心理健康心得体会800字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积极心理学重在研究人类内在积极品质和潜在能力的开发,主要研究人类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个人特质和积极环境的作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思考现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别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定位及心理咨询完善等方面做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积极力量、优秀品质和潜能的作用,认为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它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相辅相成,平衡发展[1]。
   积极心理学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观层面上是关于有价值的主观体验,如:幸福感、满足感和满意(过去);希望和乐观(将来);酣畅感和幸福(现在)。个人层面上有关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毅力、独创力、未来意识、灵性及洞察力、高才能和智慧。在群体层面,涉及公民道德和促进积极社会体系建立的公众品质,如:责任、教养、利他、文明德行、节制、容忍和职业道德[2]。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大陆的高校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自起步以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特别是本世纪的前十年,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预防校园不良事件、治疗和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类高校一般设有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团体咨询中心,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活动为主要开展渠道,同时也会组织相关的讲座论坛等。但是,不能忽视的现状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是借鉴西方已形成的理念和方法,本土化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就高校而言,大学生整体健康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除了少部分学生中发生的令人惋惜的事件外,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
   现如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更注重角色过度、社会转型等所导致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但是,没有心理问题不等于心理健康。在校大学生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的压力会导致个体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有的则能被控制在可调控的范围内。但是,即使能被控制,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仍缺乏幸福体验,“郁闷”、“纠结”是校园里的高频词。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新明确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建立更加积极的生活理念和更加积极健康的心理行为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注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身心问题和精神障碍等方面。在越来越多的校园不幸事件发生后,其关注点也更多地倾向于自杀心理的预防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等方面。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在积极的目标指引下,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以心理问题取向的目标,重新明确其全面积极的目标。
   有学者认为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帮助学生不断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二是面向部分或个别学生的调试性目标,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三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学生,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3]。
   (二)确立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作为培养个体积极人格的最主要途径[4],这种理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明确和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积极人格特征,在目前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理念。
   积极心理学归纳了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等个人优势特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利用课堂、活动等渠道培养学生这些积极品质,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乐观、自我决定等,努力发掘和建构自身潜在优势,形成积极人格特质。另外,学校可以利用其他课程,比如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为学生提供积极的环境,使学生建立积极合理的未来意向,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地发展[5]。
   (三)明确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成长与其生活环境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积极的组织环境体系对培养积极人格特质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高校是大学生的生活场所,应将其本身定位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者,使自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及时掌握现代社会的新风向和当代大学生新的发展特性,灵活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开设讲座、就某个社会热点开展讨论或开展团体辅导活动等,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贯穿到讲座和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集体演讲、心理拓展训练法等增加学生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6]。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校内的社团,为学生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的交往互动中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另外,高校应重视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营造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学生群体健康心理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四)以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虽然现在很多心理咨询强调对个体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和修复,忽视了积极心理品质及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我们应看到它在增进个体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上的重要作用。通过个别面谈,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成长中的烦恼;通过团体咨询,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心理治疗,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7]。不过,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心理咨询和治疗虽然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但不能产生彻底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利用患者自身内在的积极心理品质和潜力,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情绪和自信,在现有的心理咨询技术中渗透积极心理学原则,使患者能够利用外部他助和自身能力的自助彻底预防、治疗心理疾病。
   积极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学生自助的教育方式,高校可以积极开展自助式心理暗示,自助式心理激励,自助式心理社团等自助式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8](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 石国兴. 积极心理学介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 (2): 129-132.
  [2] Seligman, M. , Csikszentmihalyi, M.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1): 5-14.
  [3] 庄海军, 王佳利, 徐传顺.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72-74
  [4] 任俊, 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4 (4): 120-126.
  [5] [8] 宋玉冰, 张海燕. 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1): 53-54.
  [6] 刘燕, 谢钢.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 高校教育管理, 2011, 5 (1): 82-85.
  [7] 范高林.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边缘化危机及对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26 (8): 315-317.

标签: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