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阅读答案 > 正文

长得有韵味是指什么 [壶小乾坤大,典雅韵味长]

时间:2019-02-0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古人玩壶, 最尚文人壶。紫砂壶是文人雅士的雅玩之物,因文人的参与,将诗、书、画、印与其融为一体,使紫砂壶艺得到了升华。文人也因此将时代精神、审美倾向,以更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世人所青睐。文人的行为方式、时代风尚、生活态度也最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趋美避丑之风。
   晚明的时大彬壶艺, 即获得了许多文人雅士的赞美。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往时供春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精工。”明人张大复对时大彬壶艺也有极高的评价:“时大彬之物,如名窑宝刀,不可使满天下。”晚明绘画成就极高的陈老莲至少在其十多幅绘画中表现了紫砂壶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文人雅士对紫砂壶艺的特别偏爱。
   清初的陈鸣远,更为文人雅士争相延揽,常至海盐馆张氏之涉园,桐乡之汪柯庭家,海宁陈氏、曹氏、马氏等家中,为其做壶,广受好评。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嘉庆朝任溧阳县令时,趁公余之暇,和幕客设计茗壶,并与杨彭年等人合作,手绘十八壶式,即所谓的“曼生十八式”。这在紫砂壶史上,是一次重大创举,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紫砂壶艺创作。
   当代紫砂壶艺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且名家辈出。他们的作品不仅继承了紫砂壶艺的优秀传统,而且也体现出了个人的风格特点,并刻意留下了这个时代的创作印迹。
   几百年来, 紫砂壶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多或少地都留下了各个时期的印迹。因茶的种类、区域文化背景不同,饮茶的习俗有所不同,赏壶、玩壶的群体亦有所不同。因此,壶的大小、材料、造型、装饰等,也都有所区别。壶之材料,因紫砂泥料,有粗砂、细砂,有调砂、铺砂,即使是同一泥料,因烧成温度、窑位不同,泥料的成色、质感等,也多有不同。如龙山茗砂之类,所做壶艺质感,更是韵味十足,古朴而大方。壶之造型,有圆形、方形、筋纹形、仿自然形,亦有新形态壶艺。制作方法也多有变化,传统的壶艺不再是唯一。造型远比古时丰富,且变化超出人们的想象。壶之装饰,更是在所有陶瓷中,独树一帜,技法种类繁多。宫廷壶艺之珐琅彩、黑漆描金、绿地描金、剔红、浮雕等,争奇斗艳,富丽堂皇。宗教用器,庄重、肃静、简洁。文人壶艺,注重形态,在方圆变化之中,将壶铭、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百姓喜爱之壶艺,兴趣广泛,寓意吉祥,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外销壶艺,雕、镂、贴、塑,入乡随俗,获得世界片片喝彩。
   在琳琅满目的紫砂壶中,如何辨别真伪?除多上手看壶外,还要知人、知史、知工艺。知人,即对做壶艺人有所了解,如传承关系、受教育程度、作品风格、特点等。还有,做壶艺人一辈子大概做过哪些作品,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及变化等。知史,即要了解一些紫砂壶艺的发展历史,如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对紫砂壶艺的影响,大都会体现在壶艺的造型及装饰上。知工艺,即对紫砂壶的制作方法及造型、泥料、制作、烧成、款识等一些细节,都要有所了解。看多了,就好进行比较,就会看出一些门道来,不至于上当受骗。
   紫砂壶辨伪要则
   作为一种个体作坊式的民间“手工艺”,紫砂壶上所遗留的个人风格成为一种可资溯源、推敲、对比的信息脉络,尤其是壶身有刻字、署款者,更可借由各种经验法则的累积、归纳,提供鉴定的判断依据。基本上我们可以根据胎质火候、制作工艺、形制风格、款识铭刻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一把紫砂壶的年代或真伪。
   胎质火候 紫砂真伪鉴别首重泥料。不同的年代所产的泥矿有不同的泥质,换言之,凭借泥料可以解读出断代的若干信息。尤其是加上泥料提炼的方法、烧结的特征、出窑后经过时间风化的程度、使用痕迹、包浆合理性等等,都是紫砂壶的胎质可资提供的“履历”内容,使我们在赏鉴紫砂壶时,有了可供判断的依据。
   制作工艺
   紫砂工艺是一门充满手工技术的工艺,加上泥料在阴干烧结前均处于可塑状态,这些人为的制作流程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地留下手印与工具痕迹,经过观察,常可归纳出某人或某时期的工艺风格,因而也就成为我们断代的凭据之一。
   形制风格
   在紫砂壶鉴定中,造型的鉴定是极重要的一项。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因为不同时期的环境,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工艺、美学、经济等社会文化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作假者(尤其是中低档仿品)很容易在模仿古器时,顾此失彼,留下蛛丝马迹。至于较高档的仿品多是专家、老手所为,他们深知鉴定的特征,既想蒙骗作假,又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这样反倒留下了鉴定的依据。
   款识铭刻
   自明以来,紫砂陶器的人文色彩便远远超过其他文物。别的不说,单是从大部分古壶上的作者款识,便可感受到制作者的气韵所在。然而,在收藏古壶时,却也不能太拘泥于“名人情结”上,因为明清两朝的陶人虽众,但留名史籍者却相对稀少,其可信的传世遗器更是有限。有些史料记载的陶人如时朋、董翰等的传世作品迄今为止也没有一把是经科学鉴定确认无疑的标准器。因此,奉劝喜爱紫砂壶的朋友,千万不要“按图索骥”、“对号入席”,以免吃亏。历来谈及紫砂鉴藏的法则,不外乎多看、多问、多上手等,虽说是老生常谈,但确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然而仔细想想,如果世间的紫砂壶都是真品,绝无作假,那么紫砂壶天地必然无趣许多。

标签:乾坤 韵味 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