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寓言故事 > 正文

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

时间:2017-03-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24 寓言四则 教案

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及相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字词,学会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分析概括寓言的寓意,并能转换视角,灵活多变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内涵。

3、翻译《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分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故事情节。

4、联系生活实际,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故事情节。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 教学导入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画蛇添足自相矛盾 拔苗助长

杯弓蛇影螳螂捕蝉 亡羊补牢

井底之蛙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南辕北辙掩耳盗铃 东施效颦

杞人忧天黔驴技穷 狐假虎威

二、知识介绍----寓言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 种体裁﹐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故事的主人翁有的是人,有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东西和现象。

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经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 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2、寓言的特点

一、劝喻性

二、讽谏性

“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三、《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的故事,以动物寓人。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 希腊神话中相关人物

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 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四、品读课文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4.根据人物特点补充人物的语言神态: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指着自己的雕像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幸灾乐祸地“笑”着问,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时,大大出乎意料,语气急切(满有把握)。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点明寓意:爱慕虚荣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五、比较阅读

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明确: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六、课文小结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生动描述,变化统一,起伏跌宕,耐人寻味,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实最没有价值。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教学要点:

一、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的故事部分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蚊子扬长避短战胜了狮子,后因骄傲自满被蜘蛛网粘住。

二、品读课文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智者胜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骄者败

3.点明寓意?

骄兵必败

三、合作探究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战胜狮子的原因? 蚊子:冲、咬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原因?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3、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塑造形象?

拟人语言、动作、心理

4、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是否相同?

不同。

前:分析自我条件后信心百倍,吹起了进军号角。

后:炫耀自己的胜利,骄傲了。

四、课堂总结

寓意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要战胜对方必须知己知彼,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 拓展延伸

自编寓言练习。

题目: a.嘴和眼睛的对话; b.树和斧子; 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

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无论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还是续编情节、自编故事时,教师都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然而,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视具体情况,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第三课时《穿井得一人》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自 学 检 测

(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溉汲(gài jí) 杞(qǐ)人躇(chú)步

跐(cǐ)蹈 舍(shì)然中(zh?ng)伤

星宿(xiù)

( 二 )看谁说得对

先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不懂的词句,大家分析。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国:国都。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三、质疑解难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得到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播,说话、念词 ,不要产生歧义等。

四、合作探究

1、从不同角度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讹(é),1. 错误。

2.敲诈,欺骗。】——(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

(2)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楚,以避免出现不

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丁氏的角度来看)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

的求实精神。

——(从宋君的角度来看)

(4)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

意“经典”的原义,又要躬身实践。

——(从文本对待传闻的本意及引申角度来看)

2、读了《穿井得一人》,你悟到了哪些道理呢?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赞能》)

译文: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第四课时《杞人忧天》

一、情景激趣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自 学 检 测

(一)看谁读得好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òng)伤星宿(xiù)

篇二:民间文学复习题

一、学习民间文学的意义

1.了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类同性(泥巴造人神话、洪水神话、天鹅型故事)

2.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口头、行为存在

3有助于我们开发创新文化和提高创新素质

二、民间文学的定义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由定义:1把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区别开来,前者是个人创作,后者是集体创作

2创作方式是口头创作和传承,不需要依赖文字,所以是口语化的、方言化的

3是民众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

三、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区别

1、民间文学不等于通俗文学,但通俗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2、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的属于作家文学。

四、民间文学的价值

实用性

审美性

科学价值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民间文学存在的四大基石)

一、集体性(p19)

某个民族、地域或历史时期的广大民众共同创作、共同传承而显现出来的特征

1、集体性的三种形态:

a集体情境中的集体创作

集体劳动、纤夫拉纤号子、信天游

b个人创作出作品雏形后再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孟姜女的传说

互文性: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改编

c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意义

a往往是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载体,民间文学具有释放潜意识的功能

b反映了民族的某些共同心理结构

二、口头性(p23)

1、广大民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在口头传统中将这些作品延续下来,由此形成民间文学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和口耳相传的传播手段,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活态的、活在民众口头上的作品

2、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和理查德·鲍曼的表演理论

a口头程式理论以史诗为对象,细致讨论了口头传唱史诗的规律,认为口头程式对于史诗创作和传承具有突出价值,“在口头史诗中,学习通过口头——听觉来完成,作品在口头现场创编中完成,并通过口头——听觉渠道即时完成传播,这几个方面是彼此交融的,他们构成了同一过程中的不同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歌手同时是表演者、创作者和诗人,是一身而兼

数职的。由此还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艺术传统。”

b表演理论受益于口头程式理论,它将所有口头叙事活动都视为一种旨在交流的表演,这些口头叙事,除了口头语言所讲述的内容外,它所发生的整个生活情境都是表演情境,都是口头叙事活动的基本内容,口头叙事的时间、地点、参与者、讲述过程以及相关的演述方式,都构成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性(p25第一段)

三、变异性

1、民间文学史活的语言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化,没有定稿,它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p25)

2、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注意分积极的和消极的分析):(p28)

积极的——显示了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不断变化中吸收养分、日臻完善,以讹传讹也使民间文学顺应时代潮流,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注意!),获得充沛的生命力

消极——遗忘和误传使某些精彩部分失去原有的光彩,变得残缺不全,甚至面目全非

四、传承性(又称“传统性”)(p28)

1、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传统,表现在内容、形式和传承上

2、传承渊源

传统的: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现代的(记得提):文化人自觉的传承——进行基因的重组,如阿来的《格萨尔王传》、心理结构

五、四大特征的关系(p31)

*如果出论述题,一定要从四大特征的含义、表现、影响和关系几个方面回答

民间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同反映着民间文学的本质。其中集体性表现劳动人民的集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它的存在保证了民间创作中的人民性更充分、更直接地体现,并使民间文学作品在集体加工锤炼中更加精美、更具生命力。但是,集体性特征又是与口头性特征互为存在条件的,没有口头即兴创作和口头流传,就不可能形成集体的创作和亿万人在民间文学的传播中参与再创作这一文学创作史上宏伟壮观的局面。口头语言艺术的优势也就使得这种集体创作活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集体性、口头性是民间创作和流传中两个起主导作用的重要特征。由集体性、口头性特性派出变异性、传承性特性,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就必然导致变异,没有变异就无法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但民间文学的变异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万变不离其宗,总是沿着广大民众的心态轨迹发展,总是循着民间艺术传统演变,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从而使民间文学从古到今绵延不断,生机盎然。

第三章 神话

第一节 神话的界说

一 概念

狭义:将神话产生的时间限定于原始社会,是长期以来左右神话学界的概念

广义:(袁珂先生提出):神话产生的时间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

概念:主要产生于人类童年时代(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早期),部分产生于文明时代,是人类从神灵信仰出发,借助于原始思维,以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出的超自然神灵的幻想故事;换言之,神话是以民间信仰的对象、观念和仪式为基本原型,借助于信仰活动而传承的神圣的故事

*原始思维虽然产生于童年时代,但是到了文明时代,人类的原始思维并没有寿终正寝。 系统性:持续发展、不断成熟

二、民间信仰的崇拜对象、观念与神话的深层内核

民间信仰的对象和观念是神话的核心,是神话产生的动因。远古和后来的人们正是出于对种种神灵的虔诚崇拜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以某种具体的神灵为对象的故事,并通过这些故事传

达了人们对特定神力超自然的崇信。中国几大神话系统都反映了这种事实

三、民间信仰的仪式和神话的主要内容

仪式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人们崇拜神灵的行为活动方式。民间信仰的仪式分为巫术仪式和祭祀仪式。民间信仰的仪式往往构成神话特别是远古神话的重要内容。着同样说明神话是民间信仰的产物

四、民间信仰与神话的传承

神话在民间信仰的基础上产生,而神话已经产生就曾为民间信仰的组成部分。神话作为神灵形象、神灵观念、神灵仪式的解释性故事,为民间宗教活动提供了神圣的依据。人们在举行民间宗教活动时,往往将神话作为其中一部分,巫师主持巫术仪式,讲述神话以增强仪式的可信性和神秘性。民间信仰是神话传承的载体。

第二节 分类

一 创世神话

讲述天地万物和起源的神话

二 英雄神话(三皇:女娲、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讲述推进人类发展的英雄故事神话

1文明发明英雄

2抗灾英雄故事

鲧禹治水、后羿射日

3战争英雄神话

氏族—部落—民族—国家,炎黄、黄帝&蚩尤、黄帝&刑天、颛顼&共工

第三节 神话研究

一 母题研究

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

母题:一种文化元素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不断被复制并保留了特定个文化内涵

要素:

1自然的元素(最小的单位,物或情节)

葫芦生人、水生人,葫芦、水

如,“沐浴”(从上巳节中来)——女子沐浴怀孕生子——沐浴时吞食某物

2反复出现,不断被复制

3始终保持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即使文化内涵会发生某些改变,但基本的意义还在

(任何文本都是胡文本,吸收前文本进行改编和再创造)

二 语言学派

缪勒:认为神话是当今人们对古人说话方式的误读,称为“语言疾病”

三 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佛洛伊德,荣格(神话意象蕴含着人类集体无意识《无意识心理学》)

四 结构主义的研究

[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二元对立

*神话研究方法(46-47):攸赫麦拉斯——神话的“历史化”理论;

维柯的神话哲学;英国麦克斯·缪勒语言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以为神话是由于历史的演变使得其意义隔膜而形成的“太阳神话学派”《比较神话学》;

泰勒——神话是人类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观点《原始文化》;

德国卡西尔——符号哲学理论探讨神话本质,认为神话是人类以神话思维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产物,因而可以看成是神话思维方式的具有象征意象的符号,代表作《神话思维》;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文化学功能学派,认为神话与原始

加拿大文艺理论加弗莱——“文化原型批评理论”《神话原型批评》,把神话视为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而且这一原型程式被后世作家潜意识地继承、复制,在特定的文学传统中发挥着民族性甚至是全人类性的本质确认的文化功能。

第四章 传说

一 界说

围绕客观实在物(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可信又不可信,可信——围绕客观实在物,不可信——情节是虚构的

二 分类

按内容分为三大类

1人物传说

a著名历史人物:帝王将相、清官良将、奸臣逆子、文化名人、农民起义英雄、近代革命领袖,做出特殊贡献的:昭君、文成公主、蔡文姬等

b行业传说(祖师爷)

工匠、画匠、酒神

c虚构的人物传说

原型和生存的地点环境是真实的,如四大民间传说

2史事传说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中的集体性群众英雄

3风物传说

a地方传说

自然物、人造物的命名及由来

b风俗传说

节日庆典、人生礼仪、其他(土特产:饮食、工艺)

c动植物传说

*与创世神话相区别:创世神话讲述的是类别(山水人)的起源,而传说则是具体的山水的起源,如黄河长江的传说等

三 传说的特点

1、可信性。不能把具体的情节当做历史,尤其事物起源传说

2、传奇性的情节。通过偶然、夸张、巧合及神话式的幻想来构成情节,使其故事具有传奇色彩

3、范围性。传播范围总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这个特定的中心构成一个个传说圈(常与方言圈相一致),但人物传说往往打破原有的传说圈传播到更大地区。

四 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P61)

1、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体现在民间传说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可以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

2、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

保存民众的历史,以人文景观、名人遗迹作为“传说核”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2、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乡土文化和民族精神

可以作为乡土教材,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第五章 民间故事

一 概念

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叙事作品

1)反映人类社会生活 2)虚拟性极强

*二 分类

AT分类法,根据情节异同进行分类,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由芬兰学者阿尔奈提出的,后经美国学者汤普森完善的一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

内容分类法(p68---72):

1、幻想故事:“童话”、“神奇故事”、“魔法故事”,幻想色彩十分浓厚,是以丰富的想象及神话的幻想方式为手段,来表现人类的生活和理想愿望的故事

魔法故事,变形故事,在神奇力量的帮助下惩恶扬善,田螺姑娘、龙公主

宝物故事,万能型宝物,聚宝盆、宝葫芦、神笔

动物故事

2、生活故事(最为丰富):“世俗故事”或“写实故事”,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人物为主角儿展开的叙事,是对民间观念与意识及社会底层生活的一种形象化叙述,表面上其现实性较强。

交友道德和家庭伦理故事,表现伦理道德和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

奇巧婚姻故事

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巧女故事

呆婿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与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相区别,前者:确有其人,情节也是真的,是流行故事的累积;后者:传说核具有可信性,情节是虚拟的)

3、寓言故事,具有明显的训诫意味,富有哲理,产生和繁荣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著作,基本上概括了人类劣根性的主要方面

4、民间笑话,引人发笑,幽默讽刺意味

三 特点

1民间故事主人公多是泛指,时间、地点多是模糊含混的

2民间故事人物设置(类型性格、象征性、关系也是程式化的)与情节结构(三段式,一线式)具有程式化特点

3民间故事的情节构思具有类同性特点

四 传承(p80)

1传承的时间和场所,传统的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现在可以创造新的传承时间和地点,如旅游时依靠导游讲述

2故事传承的线路: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地缘传承、业缘传承)

3传承人

特点:能够讲述较多数量的故事,讲述活动具有一定影响,具有较高的讲述技巧,有独特的风格与创造才能

第六章 史诗

一 定义

继神话后出现的一种古老民间叙事体长诗(韵文或散韵相间),篇幅巨大、内容丰富。有的记叙某一民族在其发展原始阶段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的解释;有的记叙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发生的部落迁徙,战争融合等重大事件,歌颂部族英雄创下的辉煌业绩。

二 特点

1产生于人类社会早期,是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的产物;

2是一个民族特殊知识的总汇,集体思维长期积累的硕果,经过数代人传唱,不断加工完善

3结构庞大的鸿篇巨制,取材于人类起源及民族形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跨越时间长,卷帙浩繁

4具有庄严的格调。产生于传承与祭祀大典有关,在举行重大仪式是吟唱

三 分类

1创世史诗(南方农耕民族):天地万物、人类起源、部落迁徙、民族生活习惯,包含神话。如纳西族东巴经的《创世纪》、彝族《六祖史诗》

2英雄史诗(北方游牧民族):反映军事民主制时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部落—国家)部落战争,歌颂民族英雄的长篇诗歌。如纳西族东巴经《黑白之战》、彝族《俄索折怒王》、

篇三:课外文言文(67篇)含答案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以讹传讹的寓言故事)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原文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天下之疾犬也( ) 2.各死其处()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4.谢将休士也()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4.莫能仰视()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项王的_______________之情;毛泽东也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2.仆闻之( )

3.小子不敏() 4.官大者,主恶(w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标签:以讹传讹 寓言故事 以讹传讹成语故事 以讹传讹的故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