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招生简章 > 正文

试析《宠儿》中复活的鬼魂形象:模拟人生4鬼魂复活秘籍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复活的鬼魂形象。在复活的鬼魂形象身上,莫里森体现了对非洲传统宗教的继承和发展,籍此回归非洲传统、寻求黑人文化认同,同时也展示了其创造文学形象的深厚文学功底。本文采用文本细读法,以非洲传统宗教中的若干概念为理论依托,详细分析了该小说中黑人传统宗教文化中的核心观念、鬼魂及其复活。
  关键词:宠儿非洲传统宗教鬼魂复活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深深根植于美国黑人的历史、传说和现实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代表作《宠儿》(1987)揭示了美国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无法言说的痛苦,以及奴隶制废除百年之后仍然留存在黑人心中的巨大阴影。
  《宠儿》的故事来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的是奴隶制下发生在美国一个奴隶家庭中的人伦悲剧。黑人女奴塞丝带着她的儿子和女儿逃离奴隶庄园“甜蜜之家”后遭遇奴隶主的追赶。为了不使儿女们再度沦为奴隶,像自己一样受到奴隶制的残害和凌辱,塞丝毅然选择杀死所有的孩子,但因为时间不容许,她只锯断了不到两岁的大女儿宠儿的喉咙。十八年后,死去的宠儿的鬼魂借一个二十岁女孩的身躯复活,返回人间,向母亲追讨两岁时被“锯断”的母爱。
  小说开篇伊始就告诉读者,塞丝居住的蓝石路124号,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房子里的女人们都清楚这一点,孩子们也清楚。随后,关于婴儿鬼魂将一锅鹰嘴豆打翻在地、打碎镜子、将手印印在做好的蛋糕上、沿着门廊将苏打饼干碎末撒成一道线的种种描述将读者引入了整个故事最核心的元素,复活的鬼魂形象。复活的鬼魂之所以是整个小说叙事的中心,是因为它的身份是塞丝死去的大女儿。她称自己为“宠儿”(和塞丝死去的女儿同一名字),她的颈下有喉管被割后留下的伤疤,会唱塞丝只唱给孩子们听过的歌谣,总是追问两岁前被妈妈抱着时玩弄的塞丝的耳环。在蓝石路124号,宠儿的鬼魂是塞丝和小女儿丹芙天天相伴的现实存在。
  莫里森在《托尼?莫里森访谈录》中回忆她的童年时说道,家族中所有的人都相信有鬼魂存在。夜晚睡觉时人们不敢把手伸到床下,说不定那儿就藏着鬼。藉由《宠儿》一书,莫里森表述了这样一种信仰,人们死后都会去往另一个世界,这种信仰是人类共通的关于现在和另一个世界的看法。显而易见,在创作《宠儿》这一作品时,莫里森融入了自己家庭的影子。由于童年时就经常听父母讲述这些有关鬼魂的传说故事,莫里森的小说创作中充满着超自然的灵异现象。在创造宠儿这一文学形象时,莫里森深受其本族文化的影响,将非洲的宗教哲学思想引入到小说之中。
  在非洲传统宗教中,鬼也可以再生变成人。莫里森说,“活人与死者的鸿沟并不存在,现在与过去的鸿沟也不存在”。莫里森努力跨越生者与死者之间的鸿沟,以活人的召唤为动力,以亲人之间的强烈感情为生存条件,以魔幻、荒诞、虚无的技巧为象征手法,来再现人非人、鬼非鬼、亦人亦鬼的宠儿形象,完美地体现了非洲传统的宗教哲学。
  一鬼魂
  1关于鬼魂的存在
  杰弗里?帕林德在他的著作《非洲传统宗教》一书中指出,“没有哪个非洲民族怀疑过人体中存在灵魂。就某方面而言,灵魂近似人的个性。它等同于自我,并由此产生个人特有的特性。”(帕林德,1974:135)在非洲传统宗教中,人们相信鬼魂是游走于人间的逝者。一个人一旦死亡,他的灵魂就会离开身体。“人在死亡之后会继续以鬼魂的形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并与活着的人保持联系,尤其是那些仍然通过他的名字来纪念他的家庭成员们。”(姆比蒂,2001:4)
  鬼魂是非洲传统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正是因为这种信仰,对于小说《宠儿》中的人们来说,鬼魂的存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奶奶贝比?萨格斯说,“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座房子不是从地板到房梁都塞满了黑人死鬼的悲伤。我们还算幸运,这个鬼不过是个娃娃。”(莫里森,2006:6)塞丝的小女儿丹芙也习惯于宠儿鬼魂的存在,在其余的孩子们由于害怕而离家之后,只有她、塞丝、奶奶和那个婴儿鬼魂一起生活。
  按照帕林德的说法,应该谨慎地给“鬼”这个词下定义。严格地说,它只用于指亡灵的幽灵,往往在人们客死他乡时出现,只有近亲才能看到(帕林德,1974:137)。作为宠儿的妹妹,全家只有丹芙可以看到宠儿的鬼魂。当丹芙从窗外看到她的母亲跪在贝比?萨格斯的床前,她发现一条白裙子跪在她妈妈身旁,一只衣袖环绕在妈妈的腰间。她相信那就是那个死去婴儿的鬼魂。
  2关于地府与冥河
  非洲传统宗教中还有其它与鬼魂相关的信仰。非洲人民普遍认为,他们死后会到地府去,那里又黑又冷,如同东方人所说的阴间一样。类似于中国人,他们也相信在地府里,只有渡过冥河才能到达另一个世界,获得重生。当宠儿的鬼魂第一次以肉身出现在蓝石路124号时,她全身上下都是湿的。这一情节试图给读者一种暗示,宠儿的鬼魂正是从水中出现重返人间的。而且,在小说的结尾处,宠儿消失在溪水边,也暗示她是通过回到水中才能返回死者的世界。这两处情节都暗合了非洲人民关于地府和冥河的信仰,水的意象代表生者和死者世界之间的界限。
  3四处游荡的恶鬼
  鬼魂也不总是善良的,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恶鬼。有的鬼会给人带来祸害,使小孩生病,也有一些鬼会附在人身上,使人遭受巨大的痛苦。关于鬼魂的另一说法是,人们认为,惨死的、没有得到适当安葬的孤魂野鬼会到处游荡,寻找休息场所,直到为它们举行完“第二次埋葬”仪式才会安宁。
  当邻居斯坦普?沛德向艾拉打听蓝石路124号新来的女孩儿时,他发现,艾拉相信那个女孩儿是个鬼魂。斯坦普认为艾拉的脑袋里装满了鬼呀魂的,所以她看哪儿都能看出一个。而艾拉的说法是,“你跟我一样清楚,惨死的人是不会在地底下老实呆着的。”(莫里森,2006:238)
  小说中另一个主要人物保罗?D也认为宠儿是一个恶鬼。当他第一次走进蓝石路124号时,就遭遇一束起伏的红色光波,这束光波一直笼罩着他所站立的地方。它正是宠儿的鬼魂。当保罗?D穿过它时,立刻被一种悲伤的情绪击倒了。因此,看到宠儿肉身的那一刻,他便坚信宠儿是一个邪恶的鬼魂,对他有着一种奇异的控制力量。每到夜晚,宠儿就会用这种力量将他推离塞丝的身边,越推越远。保罗?D始终觉得宠儿身上有种很奇怪的东西,这种感觉直到宠儿将他从塞丝身边推开时才真正地影响到他。对于保罗?D来说,明知宠儿诱惑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羞辱自己,却无法抵挡,因此,相信她是个恶鬼也可能是他谴责自己对宠儿行为失检的一种方式。在小说的这一情节中,宠儿的行为无疑是邪恶的。
  当艾拉听说蓝石路124号让一个来殴打塞丝的东西占据着,她认为这个东西是与“迄今最下贱的东西”不相上下的魔鬼本人。(莫里森,2006:325)
  小说的以上细节都印证了非洲传统宗教中关于四处游荡的恶鬼的说法。正因为是被自己的母亲亲手锯断喉咙而死,宠儿才会附身于一个年轻女孩儿的肉体之中,返回人间,试图向母亲索偿,不惜以伤害他人为代价。
  4驱赶恶鬼
  在非洲传统宗教里,对付恶鬼,人们要尽心竭力去抚慰它们,或用呐喊、敲击和侮辱的办法驱赶它们。人们相信这样做能破坏鬼残存的生命力,使其变得无害。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小说的结尾,邻里中的三十个女人聚集在一起,来到蓝石路124号。她们跪下祈祷,随即,在艾拉的带领下,所有跪着的人们一起大声吼叫,最后一起歌唱。最终将宠儿的鬼魂从塞丝的房子中驱赶出去,塞丝也由此摆脱了恶鬼的缠绕。
  二复活
  詹姆斯?弗雷泽爵士认为,“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灵魂还有一个特性,即它可以移居到另外一个躯体内,也可以暂时寄附在其他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身上。灵魂寄附不仅是可能的,有时甚至是必需的,这样才能使它免遭不测。”(弗雷泽,2006:7)而帕林德则提出“灵魂复活”这一概念。根据他的理论,人们坚信亡灵能够再生,重返人间(帕林德,1974:138)。非洲人认为死人的灵魂不仅能在墓穴旁接受祈求,而且能云游冥府,投胎转世。就这种观点而论,非洲人民的信仰类似于那些信仰印度教或佛教的人。但是,非洲人的信仰与印度人的信仰有着重要的区别。非洲人的思想中不存在轮回这一观念,而这却是佛教的中心元素。印度人视现世为无边的苦海和虚幻镜像,与此相反,非洲人认为,人世是光明、温暖和充满生气的(帕林德,1974:138)。相比其它所有可能存在的世界,人间是最美好的。正因为如此,鬼魂才愿意从黑暗而阴冷的冥界重返人间。
  在非洲,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神话,提到了灵魂和肉体的书目是有限的。创世之初上帝只造出了一定数目的人,第二代人是用第一代人身上的泥土制成的,这个解释了为什么同一家族的人会有相似的面貌。另一种说法是,灵魂的数量是有限的。躯壳用旧了,为了使他再生,就得为灵魂配上一个新的躯壳。小说《宠儿》中鬼魂复活的情节佐证了非洲人民的这一传统信仰。由于这种信仰,“当宠儿的肉身重现在塞丝家的那一天――她的手心没有掌纹,也没有可以说起的过去――对于当地牧师来说,她的存在就像午后去朋友家拜访一样平常。”(泰勒-格斯里,1994:242)
  在非洲人的信仰中,语言具有某种魔力,可以将亡灵召回人间,并赋予物体以生命。在非洲人的观念中,现世与冥界并无明显的界限,亡人的鬼魂随时能够被召回。在小说中,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后,塞丝的家中始终充斥着这个婴儿的怨毒。所有的家庭成员都相信把自己叫做宠儿的那个二十岁女孩儿就是塞丝死去的女儿复活后重返人间。因此塞丝说,“所以她除了变成肉身回到我的身边,再没有别的选择。我敢说是贝比?萨格斯在那边帮了忙。”(莫里森,2006:254)
  塞丝一家并没有保守这个鬼魂的秘密。关于蓝石路124号鬼魂的传说不胫而走,很快传遍附近所有的家庭。人们都相信宠儿是塞丝死去女儿的鬼魂。在宠儿离开124号之后,镇上的人们不知道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但他们都相信她只不过是从124号的门廊消失了而已。另一些人则认为她一定是藏在了某处。非洲人相信鬼魂会藏身于树林之中。所以艾拉才会说它有可能藏在树林里等待另一个机会,以肉身再次返回人间,或是伤害活着的人们的机会。小说结尾处,在宠儿的鬼魂被驱赶之后,附近的一个小男孩儿讲起他如何一直在蓝石路124号后面的小溪旁寻找找鱼饵,如何看见那边一个满头金发全是鱼儿的裸体女人穿过树林。在此,非洲人关于鬼魂的传统信仰有力地解释了宠儿最后消失的地点,她从水中出现,也从水中消失,重返地府。
  三结语
  莫里森在创作《宠儿》时以非洲传统宗教为框架,塑造了宠儿这一独特的文学形象。她对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增强了小说的文学性,使它自始至终处于非洲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表现了黑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传达了黑人的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对非洲传统宗教的继承和发展是莫里森籍此回归非洲传统、寻求黑人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Taylor-Guthrie,Danille.Conversations With Toni Morrison.Jackson:The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1994.
   [2]Mbiti,John.General Manifestations of African Religiosity.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n the Contributions of Africa to the Religious Heritage of the World.Nigeria,8-13 January 2001;African Religions and Philosophy.London:Heinemann,1990.
   [3] Onah,Godfrey Igwebuike.The Meaning of Peace in African Traditional Religion and Culture,https://www.省略/afrel/goddionah.htm,2007-12-28.
   [4] 帕林德,张治强译:《非洲传统宗教》,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 J?G?弗雷泽,徐育新、汪培基、张泽石译:《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6] 雷雨田:《美国黑人神学的历史渊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二十三卷第5期。
   [7] 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宠儿》,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
  
   作者简介:申鸿翎,女,1972―,四川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新疆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标签:鬼魂 宠儿 复活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