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哲理名言 > 正文

[马道上的茶话]茶马道

时间:2019-01-2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这是一幅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模糊不清的画面:在世界屋脊的莽莽丛林之中,在横断山脉的峭壁湍流之间,盘旋着一条崎岖蜿蜒的悠悠古道。一个长长的马队在山道上缓缓地行进。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清脆的铃声在寂静的山野里回响。赶马的人全都默默地走着,想着自己的心事。不知是谁忽然来了兴致,哼起了小调:“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马帮的时代早已结束了。同马帮一起谢幕的还有那曾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沧桑古道。它曾目睹过成千上万的马帮,载着茶叶在险山恶水之间日复一日地前行,它就是“茶马古道”,一段茶史的亲历者。
  茶马古道――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它曾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一千多年来,云南、四川的茶叶曾以人背马驮的原始方式通过茶马古道被运送到藏区。这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运茶之旅,然而正是人和马一个一个扎扎实实的脚印才有了那蛛网般覆盖中国两个最大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形成还要从藏民的生活讲起。由于藏民生活在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所以他们几乎吃不到蔬菜,身体中非常缺乏各类维生素。他们的主食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糌粑燥热,而从奶类和牛羊肉中摄入的过多脂肪又在人体中不易分解。茶叶中不仅含有丰富维生素,而且还有防燥热,分解脂肪的功效。所以藏民的生活中离不开茶叶,因此也就有了喝酥油茶的习惯。正如藏族古谚中云:“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译成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据史料记载,茶叶在藏族中的兴起是从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茶叶入藏之后开始的。贸易的形成一定是各取所需。在内地,军队的征战和民间役使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区和川、滇边地盛产良马,于是,茶和马的互补性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茶马古道有两条主干线,一条是从成都经理塘、巴塘再到西藏:一条是由云南普洱茶产地经大理、中旬、德钦等地到达西藏,在干道之外,还遍布着众多的分支。历史上活跃了上千年的茶马古道,曾是滇、川、藏三角地区百姓的生命线,在这条道路上茶叶、马骡、盐巴、布匹、粮食被运送到大山中去,就在叮叮当当的铜铃声中,人们漫长的等待被逐渐消解了。
  如今,茶马古道已卸去了作为商贸通道的重任,然而它却在历史中积淀出了一条极富魅力的民族文化走廊。
  随着驮马的铜铃声,普洱茶在茶马古道上已经走了一千多年,是普洱茶促成了茶马古道,是茶马古道成就了普洱茶。
  因为云南有着适合茶树生长的环境,也就使得它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它也是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区域。云南西双版纳以其傣族的热带风情闻名于世,但它还有着一个鲜为人知的重要身份:它是茶马古道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是名震世界的普洱茶的原产地。
  在茶马古道上,从云南输送到藏区的茶主要就是普洱茶。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在三千多年前云南种茶先民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在思茅辖下有个普洱县,原来是普洱府的所在地,其实普洱和思茅在古代并不是茶叶的主要产区,而是茶叶的主要集散地,真正的茶山在思茅更往南的勐腊县易武镇内。易武镇位于普洱茶“六大茶山”中的象明、倚帮、易武、基诺四大茶山的中心地带,兴旺时期号称“千匹骡马万担茶”,曾名震一时。
  普洱茶是云南各种紧压茶的总称,采用绿茶或黑茶经蒸压而成,包括沱茶、饼茶、方茶、紧茶等。运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可制成多种普洱茶。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制成的大叶青茶,叫普洱散茶。用普洱散茶蒸制、压模,可制成方形的“普洱方茶”、碗形的“普洱沱茶”、圆形的“七子饼茶”、心形的“普洱紧茶”。普洱茶品质别具一格,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滋味甘醇,茶性温和,令人回味无穷。
  普洱茶因其后续工序的不同分为“熟茶”和“生茶”。经过堆闷转熟的,就成为“熟茶”。再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贮放,大约需要3~5年,待其味质稳净,便可出售了。“生茶”是指毛茶不经过堆闷工序,而完全靠自然转化为熟茶。自然转熟的进程相当缓慢,至少需要5~8年。完全稳熟后的生茶,其陈香中仍然存留着韵致,且时间越长,其内香亦发显露。所谓收藏,越久越让人难舍。普洱茶,以其陈年、老的久远,让它成为了茶叶中的佳品。
  在茶马古道沿途,会有来自四川、西藏乃至青海、甘肃的信徒前往被视为藏区八大神山之首的云南德钦太子雪山朝觐。而每年秋冬之际,茶马古道上更是有络绎不绝的虔城信徒,前往圣城拉萨朝拜。他们走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将全身投匐在地,一路磕着等身长的头。因为朝拜的路线与茶马古道的重合,使得茶马古道又披上了一层宗教的光辉。而那些在茶马古道上大量被运送的茶叶,也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求坐禅时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从而进入忘我的境界。此种耗费精神、体力的坐禅,正好可以通过饮茶来调整精气,故饮茶自古以来受到僧人们的推崇。饮茶不但能“破睡”,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自古有“茶禅一味”之说。
  所谓“茶禅一味”说的是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相近之处。慧能和尚曾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从哲学观点看,禅宗强调自身领悟,即所谓“明心见性”,主张有即无,无即有,以此禅语来助人豁达心胸。从
  这点看,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变通佛教规戒相适应。所以,僧人们不仅通过饮茶止睡,而且由饮茶意境,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号称“茶僧”的皎然和尚曾对“茶禅一味”的内涵有过很精妙的阐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
  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因出产名茶
  而名哚一时。因为寺院多在深山
  云雾之间,正是宜于种茶的地方。饮茶对于僧人,既可提神,又可领
  悟佛性;僧人对于茶,既推动了其栽培、加工的技术,又助其茶道精神的参悟,可谓相得益彰。

标签:马道 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