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证明书 > 正文

翻转课堂app【质疑,课堂因你而精彩】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那么,如何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作者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去想、去说、去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质疑的兴趣,让课堂更精彩。
  一、激发兴趣,消除顾虑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用信任的目光和期望的语气给予肯定和鼓励,绝对不能训斥和处罚。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使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热烈讨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注意捕捉他们的闪光点,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其消除顾虑。平时,我就及时鼓励学生,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气氛下“质疑”创造了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精彩课堂。强化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掌握方法,精彩纷呈
  古人云:“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我们明白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掌握现成的知识更为重要。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质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质疑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1.质疑课题
  波利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教材中很多课题常使人产生疑问,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鱼游到了纸上》当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读题目,他们马上产生疑问,纷纷举手提出:“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啦?鱼不在水里游吗?应该把《鱼游到了纸上》改成《鱼画到了纸上》《鱼游到了河里》等。”学生很自然而然地激烈议论起来,各抒己见,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产生兴趣。
  2.质疑重点词
  理解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教《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先引导学生在句子中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在书上用笔划出来,并打上问号。当学生读完后就提出:“同一时刻”是指什么时候?谁和谁在“同一时刻”干什么?文中出现了两个“静静地”意思相同吗?台湾青年为什么在地震中也愿意“静静地” 躺在病床上抽血呢?他和李博士不怕死吗?等。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情绪高涨地展开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小组合作中能解决的直接解决,做到自主探究。很多学生在探究中也体会到台湾青年与大陆的小钱虽然互不相识,但台湾青年不顾自己的安危,利用地震的暂停间隔抽血捐赠给小钱;同时也体会到李博士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他们在地震中没想到自己,一心想救助小钱的高尚品质。学生不但在词语中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而且体会到文中的中心思想。可见,成功地抓住重点词质疑是理解课文内容,创造精彩课堂的关键。
  3.质疑句、段
  “疑”是点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路明灯。众所周知,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触摸的春天》时,引导学生注意找出重点的句子与段落,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质疑。学生对文中的几个句子产生了兴趣。比如:安静是一个盲童,为什么能拢住一只活生生的蝴蝶呢?作者怎能看到安静的内心世界呢?蝴蝶飞走了,安静却仰起头来张望,她不是盲的吗?怎么会看得到呢?学生通过质疑体会到安静是一个盲童,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脉搏,对人生充满期盼。而我们是一个健全的人就更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好好的读书,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能对比自己,联系生活实际,有所感悟,让课堂蕴含着浓浓的语文味和人文精神。
  4.质疑插图
  课文插图与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利用文中具有对比性的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教《观潮》这课时,教师先后出示了两幅对比强烈的插图(一幅是:潮来前江面平静。另一幅是:潮来时江水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感到惊讶产生质疑:什么原因会产生这样的景象?为什么潮水可以涨得这么高呢?什么时候才有这种情况?每个江面都有这样的情况吗?教师乘胜追击:“这是为什么呀?有没有信心自己来读懂课文内容,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自主阅读与合作交流中去了。课文中的插图,不但能配合课文内容,耐人寻味地体会中心思想,而且正是学生自主探究,引起质疑的地方。
  三、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少年儿童表现更加突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好地利用这一特点,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材,应从多方位的角度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但可以掌握课本的知识,还可以有更大的发现和创新。那么,有时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外去探索。如教《自然之道》一文,学生知道了作者不懂得自然规律,造成海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好心做坏事。这时教师只要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提出:“其实‘自然之道’无处不在,就看你有没有去观察思考、探究发现、实践它呢?或许我们会通过发现,发明更多的东西。”学生带着质疑启动《综合性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的动物、植物、查阅课外书、电脑等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要借助学生这种强烈的发现欲望,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引导学生从全文出发,多方质疑,从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总之,质疑,是探究的开始,是创造的起步。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独立自主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奎勒河中心校)
  

标签:因你 质疑 课堂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