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证明书 > 正文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简易画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面部署,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要求。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是建设民主的、法治的、公民的政治文化。但尚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有限参与意识并存,人治观念根深蒂固,以及政治文化的分化加剧,都表明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处在复杂的境遇。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着眼于政治现代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创新政治体制,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加强文化整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兴国之魂。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先进政治文化; 目标; 路径
  中图分类号: D69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1-0020-03
  
  The Thinking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Advanced
  Socialist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GONG Zhi-wei
  (Lishui University,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arty’s sixth plenary sessions of Seventeen Central Committe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deepens reform of the 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es socialist cultural greater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overall arrangements, including the advanced socialist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dvanced polit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target location, is to build a democracy and the rule of law in civil and political culture. However, undergoing a transform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the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non-sense of participation, limited participation of consciousness co-exist, the rule of man deeply entrenched, and intensifie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differentiation, have shown that advanced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building faces a complex situ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focusing on th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requirements, advanced socialist political culture, the need to develop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ster civic awareness of socialism, strengthen cultural integr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haping and rejuvenating the soul.
   Key words: socialism; advanced culture; target; path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就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不仅本身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一般来说,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平等参与意识为基本内容,在公民中普遍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心理等的综合体。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大发展,不仅是政治文明的要求与体现,而且对于维护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球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
   今天,现代化已经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在浩荡的全球化浪潮中,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合作、共赢的普世价值和原则逐渐得到确立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种世界范围的普世文化正在出现。
   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只有顺应这一潮流,并将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见容于人类文化的主流。其发展方向就是从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从臣民的依附型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平等型政治文化。
   (一)民主的政治文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民主的政治文化张扬宽容、愿意妥协和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承认人民在国家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主张国家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尊崇社会对国家监督和约束的权力。它是与现代政治相适应的政治文化。达尔认为:“如果公民和领导人对民主的观念、价值和实践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一种稳定的、民主的全景就更加光明;如果这些信念和倾向落实到国家的文化中,并且大部分能够在代际之间传承,这就是最可靠的支持。换言之,就是国家拥有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1]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绝不能回避民主的全球化浪潮,也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而照搬西方民主模式。世情、国情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必须发展民主的政治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性支撑。
   (二)法治的政治文化
   法治是和谐的基石与保障。法治的政治文化,是现代社会一种最先进、最文明的政治文化类型。它体现了与人文精神和人类终极关怀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要求,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对立法权的限制,坚持所有的立法、行政、司法和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正义的原则、道德的原则、公平和合理诉讼程序的理念,以及对个人的至高无上的价值观念和尊严的尊重,强调政府不单要维护和执行法律,其本身更要服从法律制度,而不能不顾法律或重新制定适应本身利益的法律。因此,当代中国的先进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克服传统政治文化的“人治”思想,实现从以“人”向以“法”为出发点的转变,在不断健全法律制度特别是增强宪法权威的同时,尤其要加强守法文化的建设,使法律成为每个公民心灵深处的文化积淀乃至信仰而得到普遍自觉地遵循。
   (三)公民的政治文化
   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转变,是中国近代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所谓公民文化,是一种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政治文化。它坚持“参与以有序为前提,督政以认同为基础,维权以守法为要旨,纷争以节制为条件,批评以宽容为原则”,[2]从而使公民在处理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上会倾向于寻求偏向集体主义的平衡点,营造一种具有无限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弹性空间,使政治处于事实上的适当状态。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非制度性的公民文化有利于提高民众对国家的忠诚度、对执政党及政府的认同度,直接匡约民众的政治行为,成为支撑民主政治的社会心理模式。因此,从政治生态的视阈看,公民文化是公正的社会政治制度赖以实施的文化场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场。公民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推进政治现代化所必需的民主生态内化的过程,其作用绝不逊于任何宪政制度的确立。只有每个公民逐步形成稳定成熟的公民人格,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才能达到高级的程度。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所处的境遇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所处的基本境遇。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先进政治文化建设也因此充满着诸多挑战。
   (一)参与意识、非参与意识、有限参与意识并存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对个性的张扬,政治体制的改革、基层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教育的发展和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以及开放视野下西方文化的某种示范效应,都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长,人们逐渐摆脱了浪漫与激进的政治心态,在政治责任、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方面具有比较理性的态度,能够较为积极地关注和参与政治活动,敢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诉求。但二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培养出来的,首先主要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经济人格,这种经济人格转化为民主的政治人格却需要一个相当量的积累与转换过程。同样,要把数千年传统积淀下来的依附和趋同转化为自主的理性,也并非易事。今天,我们才刚刚走出第一步,有限参与意识和非参与意识还有较大的市场。诸如政治冷漠,不关心公共事务,权利行使中的“搭车”行为,崇圣意识、清官期盼心理等;政治运行中的“官贵民贱”观念,怕上级、随大流现象,以及卖官鬻爵的官场腐败和趋之若鹜的名人入仕等,都表明部分民众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政治人格的缺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缺乏广泛的民主文化的支撑。
   (二)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人治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法制建设的进步和法治观念的增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与社会主义民主观相适应,法律制度已经导入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框架。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开始萌发,人们初步认识到了法治社会的优越,并开始懂得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期待法治、追求法治的思想正在形成。但同时,长期的人治传统的惯性,加上公民法治意识培育的长期性,使得多年的法制建设后,人治意识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公民觉得走法律程序处理问题很麻烦;重伦理家族、亲情礼法,而轻视程序规则;不相信法律的公正性,认为法律制度也是可以“变通”和“打折扣”的,遵从潜规则重于恪守正式规则,即使是为数不多的“民告官”现象,也往往是“官逼”民才告。而一些地方暴露出来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刑罚不公现象,更加冲击着公众关于法治和善治的愿望,强化着他们本已根深的人治思维,同时也表明,法律制度的导入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构建了法制运作的人文内涵,法制主义还仅仅是一种取向,尚不能代表全社会的理性实践。当代中国法治的政治文化还远未走向成熟,提高从普通民众到执法者的法的意识,解决好法治规则与人治意识相抵牾的问题,仍然是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三)政治文化分化加剧,主导政治文化社会统合功能弱化
   通过主导政治文化来统合社会,是任何一个国家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以及由此展开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种种要素,是当代中国的主导政治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力的最核心要素。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对传统的国家权力配置社会利益机制的调整,深刻地影响了不同利益群体在社会利益格局中的定位,并由此而导致其政治心理的千差万别。比如,干群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彼此缺乏足够的政治信任和宽容,对立情绪时有显露。同时,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内容,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很多都被传承并沉淀下来,在现实中为自己寻找继续存在的合法、合理形式,并且往往和现代西方政治思想意识一起,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基础相契合,在当前中国政治文化中仍占一定的比重。诸如年轻一代中的“信仰危机”、“理想淡化”,以及对西方多党制、分权与制衡理念的赞同等。凡此种种,都表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已经产生了某种功能上的离析性、取向上的多元性和质态上的异质性,主导政治文化统合社会的功能明显弱化。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围绕政治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有赖于各方面的改革与进步。
   (一)夯实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观念的东西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政治文化的发展最终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不仅可以为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的现代化工具,而且能够缩小区域差距和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在提高社会成员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其政治认同感,最终从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层面上影响政治文化。同时,市场经济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从长远来看,它蕴涵着一条催生民主政治文化因素的逻辑链条,这就是,“以其开放、交往的社会化性质为逻辑起点,到经济人格的独立,到平等的交往关系,到自由的活动空间,到对公正中介角色的欲求,到社会参与政治,最后到法治代替人治。”[3]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很大程度就是在这样的生态链环中不断拓展其广度和深度的。
   (二)优化制度保障: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4]的确,种种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价值取向相悖的思想意识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存在,或多或少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体制不够完善有关。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已有的制度并构建新的制度,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二是赋予制度以正义价值,实现制度正义。按照十七大的要求,改革创新的重点和目标在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司法公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而解决制度的稳定性、有效性、科学性问题,推动先进政治文化的形成。
   (三)加强社会基础:培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公民意识为民主制度的运作和巩固提供深层次的合法性支撑。然而,公民意识需要精心的培育而非自发形成。公民意识的培育既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同时也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这其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应该为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足够的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投资,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政府公共服务。比如增加公民参加选举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所必需的场所、工具等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为公民意识的培育创造战略性的自由氛围和空间。比如,放松对公共领域的管制,把工作重心从控制公共领域转移到对公共领域的积极培育、科学引导和依法管理上来,营造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等。通过政府的强力作用,普及政治科学知识,扩大政治参与的社会性,健全政治参与的监督性,使全体公民打破政治神秘感,摆脱政治冷漠主义,增强政治参与意识,确立公民对国家实行监督的观念,从心理和行为上建立起公民意识,形成稳定成熟的公民人格。唯其如此,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才能得到不断发展。
   (四)构建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先进政治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加强文化的整合;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深入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信念与信心;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公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65.
  [2]张华青.公民文化对政治现代化的意义[J].社会主义研究, 2004,(6):124.
  [3]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M].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0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标签:文化建设 当代 思考 中国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