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致辞 > 正文

抓住主旨,谈定做题 怎样抓住文章的主旨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为了快速而准确地解读文学作品题,结合高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题型,着重就应对技巧中的探究材料法、分析开头结尾法等四种技法,浅谈自已的一些做法,以帮助学生学会把握文章主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等技能。
  [关键词]地位失误对策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它同作文一样,每年总是牵动着考生、老师、命题人的心。考生的总忧答错而误了前程,于是做了一套又一套练习,还反反复复看了一遍又一遍;老师呢老虑及导错而误人子弟,于是使出浑身数解搜寻整理了一份又一份习题;还传授了一种又一种解题方法;命题人呢唯恐与现有资料撞车而有辱使命,于是费尽心机筛选整合了一套又一套题目。然而每年学生叹气,老师失望,命题人惋惜,屡屡发生,如此困惑,实在煎人。每每想到此总有点不爽,可一执笔又有点犯难,因为老师不是神仙,即使教时顺心顺手,也无法逮住命题人的心,要想真正让考生考时得心应手,的确并非易事。
  何况可考的作品太多了,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多若繁星;而且每篇作品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又常常受作者的民族、阅历、写作习惯所影响而变得复杂化。要想驾驭它,必须树立主旨决定意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掘作品所蕴藏的意蕴,去审视作品所体现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良好习惯。也正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才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命题人选作区分高考语文难度的重要标杆题的依据。
  那么,学生在解读文学作品题型时常出现那些失误呢?不同的阅读层次,有不同的解读能力,能力较差的,看完题干,读完文章,想了又想,还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一知半解的,勉强答题,但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有点基础的,因底气不足,故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 的,答案缺漏;惟恐漏答的,多多益善;语句不通的,表意不明……产生如此失误,主要原因是对文章主旨的认识不到位,我们的教学不得法。
  要知道文章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王夫之曾说 的“无论诗歌或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见《船山遗书?夕堂永日绪论》)。古人程端礼也说 “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南朝范哗还说“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见《狱中与诸甥?书以自序》),可见他们都强调主旨在文章中的统帅地位,也都认为一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措置,语言如何遣用等,都要依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来加以裁定,而这些观点也许我们都未曾认识到位过。要知道揭示文章主旨是读懂文章的主要标志,是快速而有效的解读好文学作品题的关键。因为写作时,一篇文章的任何部分都是为了表达主旨而设置的,所以每个部分都和整体密切相关。反过来,命题时,所有从局部的角度设置的小题,也就肯定和整体密切相关或者间接相联系。所以我们在读一篇文章时,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主旨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文章主旨是潜藏、寓含在文中,要想准确而快速地把握它,也不是很难。那么,把握文章主旨有哪些技法呢?
  技法一:探究材料法。所谓“推究材料法”是指通过搜寻文中所选取的生动事例,典型事实,来推究它们一起表现何主旨的方法。采用此法必须使学生明白,不管阅读任何文章,一定要从整体上去感知文章,搜寻文中所选取的材料,注意理清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例如2010年天津题(《寒冷的高纬度》―我的梦开始的地方)的19题(除了植物以外,文中还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影响?)该题是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解答它可以遵循以下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第二步,寻找目标语段,圈定筛选范围。第三步,提取要点,组织语言进行表述。通读全文,可以确定本题的答题区间为三―五段,从中可以找到影响作者文学和人生的元素,除了故乡的植物,还有故乡的亲人,动物,神话与传说,梦境。它们带给作者的影响各不相同,作者在相应的文段中都有集中的文字表述,将它们提取出来概括即可得到答案(①亲人,是作者领略到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②动物,给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受;③神话与传说,是作者染上神话色彩,笼罩神灵之光;④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哲理,产生无穷联想。)
  技法二:分析开头结尾法。所谓“分析开头结尾法”是指通过从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去寻找文眼,去寻找开宗明义或画龙点晴等语句,来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采用此法必须认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的作用,因为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语段,其作用也有所不同,处在开头的,常常有总起下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作用;处在文章中间的,常常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处在文章结尾的,常常其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呼应全文等作用。例如2010年重庆题(文本《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的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地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其实就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旨。它所考查的语段就处在文章结尾,就本文来说,作者的目的不是写鸟,鸟不过是个由头,作者是想通过写鸟表明自已饱受良心的谴责,担心遭到自然的报复,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提醒人类应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可见该语段的作用为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这样一分析答案就有了(①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②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与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③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
  技法三:捕捉议论抒情句法。所谓“捕捉议论抒情句法”是指通过捕捉文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的方法。因为无论是写景叙事类散文,还是哲理类散文,或是记人类散文。文章在叙述和描写后,往往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章主旨,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语句,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例如2010年四川题(《自然》(美)爱默生)的15题(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抓住答题要点: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次,要仔细研读文章的第三段,特别是此段中的议论抒情句,如“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等,从中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要用简洁的语言对上面分析出的观点态度进行表述,如内心变得高尚,灵魂得到升华,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平等等,通过这样一分析答案就有了 (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技法四:追寻时代背景法。所谓“追寻时代背景法”是指通过结合作者或作品中的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探究文章主旨的方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也就是说,文章应该反映社会时弊,而不是无病呻吟。很多文学大家都能做到针贬时弊,风花雪月的文章在文学的长河中少之甚少,比如说:北宋的文学家王安石主张文学应当“有补于时”,重在适用;反之一个读者如果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就会对文章产生各种误解。一个语文老师更应该别具慧眼,把时代背景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例如2010年广东题(《面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18题(小说的主题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分析其主题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这篇小说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饥荒从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性,让老实可靠、三十九年没有撒过谎的丈夫半夜偷面包吃,并撒谎掩盖。但妻子的宽容、关爱让丈夫认识到了自已的错误,深感愧疚。这其中的转变,体现了理解、宽容、尊重的力量,而这正是文章的主旨。可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也能概括文章主旨。
  总之,把握文章主旨的技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平时只要我们相机诱导,灵活施教,并反复训练、巩固,多鼓励学生阅读现代经典名文.常用多元化的阅读理解去思维.去深入理解感悟文章的主旨,并一如既往地训练下去,我深信学生握文章主旨的能力一定能到得不断提高的,也深信随着这种能力的提升,解读其它文学作品题型的综合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横县第二高级中学 广西横县)

标签:谈定 主旨 做题 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