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基于效率角度的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分析_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时间:2019-01-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目前,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职业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劳动者,从效率角度提出职业教育要整体上移、建立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应注重社会和个人需求的相统一等策略,寻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吸引力;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
   作者简介:闫梅红(1975―),女,河南滑县人,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基金项目: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经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YJA880032,主持人:严全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7-0084-03
   职业教育近些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仍然是各类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投资偏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办学条件差、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本文以河南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例,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寻求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途径。
   一、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发展规模不均衡,布局不合理,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职业教育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发展速度较快,而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不仅反映在规模上,同时表现在招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等各项指标上,以河南省为例,见表1。
   高职同样也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河南省的职业教育中,中央所属的职业院校很少,大多职业学校都归地方所属,依靠中央财政支持的经费办学的学校很少,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地方财政收入很不均衡,较为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支持的就多,学校数量就多,招生数量就相对较多,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较多。
   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由于条块分割的职教格局没有打破,隶属关系不同的教育资源无法进行优化和重组,办学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运行成本明显加大;管理机构的重复设置、行政效率低、开支大,专业设置重复,专业规模相对小,都造成了资源使用的低效率现象。
   (二)供给资源不平衡,投入不足,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河南省人口居全国第三,就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来说,河南省要高于全国平均值,而专任教师中的高级职称、高学历人员数,以及生均占地、生均图书、生均教育仪器设备值等方面,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都反映出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现状。同时,各地区间对职业教育的供给资源也不平衡,见表2表3。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贷款和引进社会资金的渠道。在职业教育投入上,社会力量投入更为不足,很多学校学费收入占到了总体收入的80%甚至以上。这就意味着学校要继续生存发展只能依靠提高收费标准和多招收学生来解决,这种状况造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越多、办学条件越差、学生负担越重,生源质量也会进一步下降。由于办学经费不足,缺乏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场地、设备普遍缺乏,相当一批职业学校没有能力更新教学实习设备,经费不足还影响了教师队伍建设,由于招生专业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职业学校本应配备更多的教师,而实际上职业学校的教师编制少于普通学校,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短缺,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差,这和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明显不适应。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约束,农村教育投资与发达城市相比相对不足,地方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力度偏低,教育经费支出要远远低于发达城市平均水平,教育资源极为短缺,很多地处贫困或偏远地区的职业学校发展前景令人堪忧,甚至部分学校已经入不敷出、濒临倒闭,生源流失比较严重,教育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结构不完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职业教育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的。目前,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却矛盾突出:一方面,大量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无法招聘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形成了中国结构性失业的现状。主要原因是由于职业学校不能有效地结合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更新实施教学,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全省职业学校400多个专业工种中,文秘、财会、美容美发、烹饪、计算机等传统专业仍占多数,有些学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进行合理设置,结果因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而社区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游戏策划、大众传媒、网络营销等新兴专业却很少。现在劳动力市场缺口比较大的是社会急需的新兴领域技能人员和制造业高级技工,河南省高级技术工人仅占企业职工人数的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需求强度和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决定着劳动力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进而影响着教育的类型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变化与调整。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教育就必须进行持续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的变革。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完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能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劳动力市场实际来进行办学,缺乏品牌特色,就会导致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不出或培养缓慢,造成“供需”错位现象。对于企业来说,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果不符合要求,企业就不会选择,职业教育就缺乏了吸引力,直接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结构不完善,还表现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衔接和沟通不畅,职业教育自身衔接也不畅,中高职对口升学5%的比例限制,致使很多学生和家长在最初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时就失去了信心,直接影响了招生的吸引力。
   二、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思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投入,均衡发展,加快职业教育良性有序发展
   要想建立优质的职业教育,就需要逐步提高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预算比例,各级政府在制订政策和资金投入时,要逐步倾向于职业教育,使经费的投入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相适应,以保证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之需,不断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各级人大和有关政府部门要对投向职业教育的各项经费进行定期检查,确保落到实处,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
   职业教育要想具有良性有序的发展势头,首先,要确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较大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重视初、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要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其次,要统筹区域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发展。对于基础薄弱地区的职业学校,需要加快制定措施,进行帮扶,缩小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还可以开展东西部合作,南北联动,形成跨地区合作的专业教育链,既带动了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又为发达地区提供了适宜的劳动力。第三,在专业设置上,不再局限于农、林、牧等专业,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优势,培养既能适应本地需要,又能向外地输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
   (二)政府统筹,资源共享,建立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
   职业教育以其“职业性”和不可代替性的特点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够,学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实践实训技能,企业又无法实施规范性的教育,而目前校企合作层次偏低、深度不够,为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建立政府统筹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提供一个政、校、培、企之间公共交流及合作的平台,为校企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提供条件。
   在建设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及主导作用,采用校企共建、股份合作、政府支持、区域共享的模式,通过一次性投资支持建设,做好区域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场地建设,配置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的实训设备设施和师资、管理队伍。区域性公共培训中心要在当地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大力提倡区域内各职业院校以培训中心为依托,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作为学生实训、师资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课题研究的基地,还可以面向社会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和职业资格认证中心,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实现“双赢”的目的,不但增加了对职业教育参与者的吸引力,同时培养出的人才又能符合企业的需求。
   (三)强化基础,拓宽口径,上移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越来越高级化、知识化、复合化、合理化,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素质、技能、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越来越高,需要劳动者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变革,职业教育学生的年龄段应由原来“中学阶段”推迟到中学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需要转岗或再次就业时,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培训就会使培训的周期缩短,不管是对于培训机构还是个人都提高了效率。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普及和发达地区高中教育的基本普及也为职业教育上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对中学后的劳动力提供的培训,应以减少更多理论课程的讲解作为基础,这样还有利于精简职业学校的职能,集中精力专门搞实习实训,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使培养出的人才更接近于市场需求,实现劳动力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做好中高职衔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分析人口分布情况,制定出符合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等需要的职业教育布局规划,采取“升格、转型、联办、调整”等策略,积极发展本科及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职的招生数量,使中职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选择职业教育。
   (四)畅通渠道,适应市场,减少教育滞后性的负面影响
   由于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性变革、生产过程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劳动力市场的全面流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不成功等种种原因,使很多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刚毕业甚至没毕业,所学的知识、技能、技术、观念大部分都变得过时和陈旧。而当前我国把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用于较多的技能培训,为避免进一步造成资源浪费,必须完善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注重信息反馈工作。例如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置一个就业信息平台,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生可以进行咨询,企业可以根据用工进行反馈,学校可以及时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校企联合充分体现了职业学校以学生实际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2008.
  [2]杨金土.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价值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3]河南省教育厅.2006-2010年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闫梅红.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机电专科高等学校学报,2010(6).
  [5]黄育云.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416).
  责任编辑 刘扬军

标签:职业教育 路径 吸引力 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