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何家英白描人物画 浅析工笔人物画的风格化语言与新材料的结合

时间:2019-01-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针对艺术家的工笔人物画个人风格形成问题,本文首先从工笔人物的表现语言和表现媒材方面分析认为,在创作实践中艺术家对于材料的实验以及绘画中的个性化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涵和深度,因此,其个人风格形成离不开个性化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创造。其次,通过自身创作中绘画语言个性化因素进行反思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主动的融合新材料、新技术,制作特定的画面效果,服务自己的创作意图,赋予工笔人物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新活力。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绘画语言风格化新材料
  
  一、风格化语言在当代艺术家绘画中的显现
  风格的本质是艺术家独创性与存在的标识和识别系统。无论是艺术大师还是普通的艺术创作者,没有个性化风格就不能称为独立的个体。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指出,风格即人之礼法风貌;法国作家布封《论风格》提出“风格既是人本身”的观点。因此,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对个性化形式语言的探索和创造。比如,以当代艺术家中个性化的语言为例,岳明君“傻笑的脸”、武明中的“玻璃人”等,这些绘画语言可以让观者短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工笔人物画创作中风格化语言的自我摸索
  1.艺术题材的来源
  艺术题材的来源对风格化语言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最初主要为贵族服务,反映宫廷与官宦生活的题材。例如,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图》。后来逐步扩展到相关领域。例如:文人画、历史画、宗教风俗画等,例如:明代仇英的文人画――《桃李园图》,南宋宫素然的历史画――《明妃出塞图》,都是描绘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时至今日,题材更加广泛,反映了不同时代社会时尚与生活风俗的变迁。
  ①传统文人画家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记录是绘画题材的一个广泛来源。传统文人画中尤为常见,例如北宋赵佶的《听琴图》表现的是人们在树下弹琴和听琴的一种生活状态。②画家对哲学、文化与社会的艺术表达形式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发展的。这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表现在当代画家对题材选取的思考上,以及绘画媒介与表现方式上,出现了作品的交插互融与多元化的局面。例如,《女权世界》表现作者对东、西方以及古、现代中形形色色的女性的思考。③画家对周围生活的描绘。传统绘画很多以民俗与市井文为题材,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了解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传统绘画中最具典型的作品是《货郎图》,宋代的李嵩、苏汉臣都描绘过类似的画面:货郎肩挑杂货担,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④画家生活的随笔、小品集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感受。例如,中国90年代至今的社会生活发展同轨《霹雳娇娃》是对当代流行元素的表达。《命运的E-mail》表达了网络充斥人们生活的一种状态。⑤情感题材的作品描绘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在任何时代情感生活都是画家作品题材的一部分。当代画家魏东的作品大多以此为题材。
  2.自我绘画的风格化语言的灵感来源
  ①风格化语言来源的表述。和大多数女孩子一样,自己在孩提时非常喜欢芭比、卡通、布娃、玩具熊等可爱玩具,时至今日对幼年时记忆深刻的俏皮玩偶,自己更倾向于温顺、乖巧、可爱的娃娃,她就像一个永远不抛弃你的好朋友一样,无论生气、难过还是高兴、欢快都是默默的倾听。用这种天真稚嫩形象作为画面更能表现自我心境中好玩有趣的生活一角。
  ②在表现题材方面。在表现题材方面笔者更倾向于悠闲的生活场景及其小城里人的趣闻趣事。这与笔者出生及生活的小城环境有关。小城生活悠闲、环境宁静自在,没有大都市的喧嚣。这决定了笔者的题材风格化特征。
  3.风格化语言的初步探析到创作中与新材料的结合
  ①风格化语言自我探索形成的初步认识
  在绘画语言探索初期,如何将课堂的直接写生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笔者第一幅作品《夏》就是通过课堂写生完成的。根据笔者设想的情景,将人物重新组合并添加相应背景,最后采用揉纸法丰富画面效果,使之从主体意识、视觉构图、制作技法等多方面融入主动性因素变,笔者认为这种方式对于初级创作阶段是一种有效的创作手法。
  ②风格化语言因素的摸索过程
  在绘画过程中,如何寻找适合自己意趣和审美观点的语言形式。首先,笔者选择了感兴趣的样式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选取一种或者多种进行思考领悟,根据自身的性格因素和成长背景,主动的观察他们。然后,总结提炼并应用到自身创作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在作品的内容题材、形式和笔触技法样式上。独特语言在内容上有抒情的、叙事的、严肃的等,在题材上有乡村的,城市的等。在工笔领域有何家英的女性题材,吕鹏的都市符号式人群等,而陈子的积染、江宏伟的仿旧洗染等又是笔触技术语言的显现,他们不否认传统,不排斥现代,深含主观性,又都涉及到了风格化的个性语言。
  在自我语言风格的形成时,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笔者选择了“卡通娃娃”形象作为自己的语言形式。在使用这种语言形式之前,笔者曾尝试了工笔画中比较传统的画面效果,更偏重于浪漫唯美的创作手法,虽然这样的画法也能进行创作,也能出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种创作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语言形式。而笔者在表达“卡通娃娃”的语言形式时,将穿着现代玲珑的娃娃形象处于古代的意境之中。这与浪漫唯美创作手法相比较,笔者在创作欲望和表达情趣上更倾向于娃娃形象系列创作。
  三、风格化语言与新材料结合的探索
  在创作实践中对于材料的实验,以当代艺术实验成果为依托,分析其语言表现规律,确立部分语言样式与思维方向,使自身语言样式与当代艺术实验现实相连。
  以中国画体系为本,保持原有中国画材料不变,并融入西方视觉与材料下的形式语言,扩展现代生活题材、人文范畴等方面内容。在新语境的前提下,淡化对纸、墨、笔、色材质意识,打破传统程式化的规则。在工笔画作品中实现从传统的有形表现到现代变形,甚至抽象表现的转化;人文意义及更广阔的思情的有形表现与具象图式,往往作为一种对人类的生存境况的关注与呈现。再次,现代工笔画的表现多呈兼容性很强的开放性特点,表现在图式形态方面,既保留了工笔性能的某些地方(渲染表现方法、造型语言、材料工具),又引入很多现代意味的传达因素,(符号或语言的个性化与情感化,材料工具及处理手法的宽泛,现代规则的视觉传达方式)。使工笔与写意从语言形式到技术材料上的互渗、互用,优势互补。(如:利用生宣纸画工笔,追求洇染味道的工笔细节,或追求肌理制作味道的写意随形。)即保持着“基因”性――中国传统绘画特质,也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及视觉传达形式。
  简而言之,艺术语言的风格化是艺术家成功的标志。绘画中的风格化语言也是衡量一个画家成功与否的基本准则。建立和完善自身绘画语言样式是每个艺术家的重要任务,在创作的同时主动性的去融合新的材料技术,利用好的材料技术制作特定的画面效果,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意图而服务。赋予工笔人物画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双重翅膀,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林著.绘画与观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版
  [2]贡布里希著,卢小华译.艺术与幻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 版
  [3]克莱门特.克林伯格著,沈语冰译.艺术与文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4]张黔著.艺术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5]冉茂列.浅谈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风格及技法的演变[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2009,25(8):59-61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北京)

标签:人物画 工笔 浅析 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