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COPYCAT时代|重生完美时代

时间:2019-01-2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新的iPad如期亮相了。与以往一样,中国的“果粉”们在嫉妒与期待之中,一边守望着新版iPad在其他地区陆续上市的消息,一边翘首以盼着她在中国市场的姗姗来迟。   
  或者,她还会来吗?
  
  这一次,在中国消费者的心头还有一宗剪不断理还乱的商标权官司,令人不得不牵肠挂肚。深圳唯冠和苹果公司围绕“iPad”商标归属权的诉讼打得水深火热,去年年底苹果一审败诉之后,根据工商部门的指令,包括京东、亚马逊在内的几家大型线上商城,曾短暂地将iPad产品下架。唯冠目前深陷财务危机,绝望之下将如日中天的苹果视作“救命稻草”,曾开出100亿美元的“天文报价”。不甘当冤大头的苹果自然也就无路可退,只好在法庭上奉陪到底。依此形势判断,这场诉讼必将旷日持久,“iPad”归属权一日悬而未决,对于热盼苹果新产品的消费者而言就如坐针毡,愈加度日如年。
  
  “iPad”以苹果名满天下,恐怕无人会有疑问。然而,早在2000年,唯冠台北公司便已在欧洲及世界范围内注册了iPad电脑等多种电子产品的商标。其时,苹果尚在埋头研发“iPod”音乐播放器。因此,简单地用“商标抢注”来概括此案,并不太说得过去。真正的症结埋在2009年。当时,赶在苹果“iPad”上市前,苹果通过名为“IPAD”的海外关联公司,向唯冠科技收购了“iPad”商标。当时,台湾唯冠的关联方“深圳唯冠”并未签署合同。在这笔商标交易中,是否包括了由“深圳唯冠”单独持有的大陆地区“iPad”商标,成为了双方争议的悬案,也是当下官司的焦点。
  
  苹果以关联公司发起收购,对“iPad”之行将上市充分保密以压低行情。唯冠也“魔高一丈”,对商标权归属有所保留,在合同里埋下口子。未来剧情如何发展,还得看下回分解。而同时进入舆论视野的另一桩国际商标诉案,也许是更为典型的“中国式抢注”。
  
  2月23日,前NBA球星迈克尔?乔丹通过媒体宣布,已向中国某法院起诉“乔丹体育”涉嫌侵犯其姓名权。飞人乔丹说,“看到这家公司利用我的名字来做生意我感到很失望,他们使用了23这个号码,而且还想使用我孩子的名字。”此前,发迹自“中国运动品牌之乡”福建晋江的乔丹体育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IPO申请,并顺利过会。对于指控,乔丹体育方面则辩称“Jordan作为普通外国人姓氏,并不具有特定性,与美国前职业篮球球星迈克尔?乔丹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未曾利用其形象进行企业、产品宣传。” 3月1日,迈克尔?乔丹宣布中国某法院已经受理该案。
  
  去年,乔丹体育IPO的消息传出时,其商标名称面临的潜在法律风险便引起社会关注。当时并没有迹象显示,远在大洋彼岸的飞人打算与这家中国公司对簿公堂。然而就在乔丹体育顺利过会的当口,前NBA巨星半路杀出,时机上可谓打到“七寸”。对于被侵权的一方而言,本不成气候的“山寨”,借着自己的明星光环多年经营,眼看竟能修成正果,成为上市企业,也的确是触到了忍无可忍的底线,无法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以乔丹高调“打假”的姿态推测,该案达成双方和解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对于乔丹体育来说,在上市关键时段遭此打击,无疑蒙受了舆论上不小的损失,但从中长期看来,各方面硬性条件既已达标,上市仍然只是时间问题。即便迈克尔?乔丹胜诉,也不可能将乔丹体育连根拔起,对其个人比较理想的结果是接受一笔可观的赔款后息事宁人。然而,对整个行业而言,此案及其判决,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许多类似“乔丹”这样背负“山寨”原罪起家的民营企业,正在高速崛起,从地下走向中国商业社会的前台。其间关于其商标、名称等一笔糊涂账,或早或晚会被要求清算。
  
  这样有着“狐假虎威”之嫌的中国企业,仅在体育用品领域就不胜枚举,除开尚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不说,像乔丹体育这样“小媳妇熬成婆”的公司,这几年正接二连三地进入人们视野。同样来自晋江的艾迪耐斯―其商号的灵感来源显而易见―2009年7月在马来西亚上市;以商号致敬“小飞侠”的科比体育,目前正在场外交易市场(OTCBB)挂牌,尚未转板。不过,前者在上市前,已将品牌更名为德意志高峰(GERTOP),公司更名为星泉国际;后者则以恒峰之名在OTCBB挂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洗心革面”。
  
  但凡成功者,大多会有一种美化过往,将发迹之前的猥琐、不堪一笔勾销的愿望,这是人之常情。企业做大做强之后,自然也不愿意因自己的“原罪”授人以柄,树敌太多。
  
  “擦边球商标”的江湖,成规模已久,近年随着这些品牌的壮大而名声在外。这种拙劣却有效的投机行为,不限于晋江、不限于体育用品,甚至,不限于国外大牌。安踏“成功”之后,晋江及泉州便涌现出康踏、贝踏、锐踏、耐踏、质踏、国踏、宇踏等品牌。2012赛季以来风靡全球的NBA超新星林书豪,他的名字早在2010年7月就被江苏无锡一家名为“日升体育”的公司抢先注册,花费约4460元。而那时的林书豪,才刚刚在自己在NBA的第一份合同上签字。商标委则刚刚驳回“Hermes”提出的一项商标撤销申诉,这个顶级奢侈品品牌的中文名字“爱马仕”早在17年前便被广东佛山一家制衣厂注册。
  
  对于在商标上作投机文章,大可用“山寨”之说加以道德谴责。对于蒙受损失的一方,在情理之上确有值得同情之处。然而法律,无论对于正反双方,都是平等的游戏规则。利用规则漏洞的人,首先是遵守规则的人,而非相反。
  
  在商业社会,围绕商标的无形价值展开较量,是常态。无论唯冠还是乔丹体育,都是经过合法手段,依法律手续获得争议商标之权益,有据可查。乔丹体育之流,多是扎根在大品牌忽视的二、三线市场,在夹缝中顽强生长。沾了“乔丹”的光是事实,但飞人在国内成名多年,始终没有对这个商标提出自己的权利诉求,也是事实。苹果在经由关联公司收购“iPad”商标时,也充分隐藏真实意图,机关算尽,但没有充分摸透对方底细,被人“摆了一道”,漏掉了中国大陆如此一块大蛋糕,归根结底,还得追究内部法律、知识产权部门的失误。事实上,由于自身疏忽而在商标问题上吃亏,苹果并非第一次,远的且不论,此前在注册“iPhone”商标时,苹果只在计算机软件、硬件类别内进行了注册,却未涵盖最基本的电话、移动电话类。结果后来不得不从中国企业汉王手中买下其他类别中的“i-phone”商标,总共为这个低级失误买了365万美元的大单。
  
  如果说在商标上较劲是商业社会的常态,那么层出不穷的“山寨”、仿冒、搭便车,便是当下中国具体的商业“生态”。当下的中国,常被看作一个“copycat”的时代,仿制、抄袭、模仿泛滥而原创性稀缺,甚至连以处世潇洒著称的大众偶像韩寒也难逃这样的指控。如何充分利用商标中的“漏洞”而又不至于触及红线,伤害自身利益;又如何能充分利用商标的游戏规则来保护自身不受侵害,越来越成为摆在中国商人的办公桌上,一个普遍性的课题。
  
  真正的“大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CCTV上不断“刷屏”的广告轰炸,则足以在人群中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名牌”形象―这正是这些“名牌”赖以存在发展的现实土壤。既然国际大牌们暂时无暇或无力顾及中国比一线城市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也就给众多的“山寨”者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然而,凭着商人的闯劲、嗅觉和手腕做事,在规则的夹缝中求生求胜,这样的草莽时代早晚也会画上句号。在可期的将来,中国消费市场也会等来品牌观念的成熟,而成熟的消费者,总是不太好“蒙”的。即便你把“iPad”、“iPod”、“iPhone”都贴在手机上,山寨货也依然是山寨货,卖不出苹果的价值。“乔丹”、“科比”之流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的努力“洗白”,也说明他们不愿意永远生活在其他人的阴影之下,他们也愿意在规则的阳光之下,和他人并驾齐驱一较短长。
  
  如何在一个“抄袭的时代”,找到真正具有个性、可以被模仿但无法被超越的印记?留给中国商人们的答题时间,已经越发紧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
  
  
  你该抢注哪些商标?
  
  “非死不可”
  相比总是在商标问题上栽跟头的苹果,facebook在商标注册上的态度可谓非常谨慎,从2006年3月,到2011年4月,Facebook共注册了60余项商标,包括“THEFacebook”、“Facebook”、“F”等,涵盖社区网络、照片分享、软件、搜索引擎、电子杂志、游戏等类别,甚至包括服装类。Facebook也注册了一系列潜在的音译中文名称,包括“飞书博”、“飞思簿”、“菲丝博克”、“脸谱”、“面书”、“脸书”。
  
  尽管如此,百密一疏,还有一个与其关系非常密切的名字“非死不可”尚未被其拿下。虽然不甚吉利,但这个戏谑的译名在中国倒是非常流行。
  
  目前,FACEBOOK正在申请IPO,计划融资达到破纪录的50亿美元。目前,这家全球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估值将近1000亿美元。“非死不可”这条漏网之鱼也许哪一天就成了馋人的肥肉。
  
  
  “LINSANITY!”(林来疯)
  随着神奇小子林书豪在纽约尼克斯队的惊人崛起,“LINSANITY”也成为了美国体育圈炙手可热的单字。这个单词将“LIN”和“INSANITY”嫁接在一起,形容林书豪不可思议、令人疯狂的球场表现。
  
  司职后卫的林书豪球风潇洒,技术全能,在蹿红之后更是成为纽约尼克斯这支老牌球队的场上大佬,他的多元文化背景,更令其成为中美两国热议的话题人物。与同为华人球星的姚明相比,林的外貌更有“偶像派”潜质,他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
  
  今年2月林书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使用的标题便是“LINSANITY!”。不过,要把“LINSANITY”抢下恐怕难度不小。根据“林书豪”在2年前便被无锡一家企业注册来看,这个名号估计也早在秘密争夺之中。而在美国,也早有一家名为“linsanity.com”的粉丝网站。
  
  不过,与Facebook类似的,也许,格调不高却“霸气外露”的“林来疯”会成为可能的备选项⋯⋯
  
  
  iBoard、iMat⋯⋯
  早在2010年iPad第一次公开亮相时,便有不少人讥讽其为“大号的iPhone”。从各方面看来,这样的评论虽然刻薄,也有其道理。网友纷纷放出来号称“苹果下一代产品”iBoard、iMat的恶搞图――随着时间推移,苹果的触屏产品尺寸也变得越来越大,甚至从平板,变成了地毯。
  
  现在,距离iPad发布已经2年有余,苹果看上去并没有开发其他触屏项目的计划。不过,这家公司的保密措施一向是军事级别的,谁知道呢?也许iBoard、iMat真的就是下一个苹果带来的惊喜。
  
  不妨为这一天做好准备吧⋯⋯

标签:时代 COPY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