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志愿填报 > 正文

[安徽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研究] 人居环境学年奖官网

时间:2019-02-0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安徽省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存在人口与土地、水资源的问题,揭示了人居环境发展与淮河水患以及地区贫困的关系。通过相关案例分析与借鉴,得出合理城市化发展模式与人居环境的发展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安徽省沿淮地区应当走低成本的城市化、可持续的城市化和适度的城市化道路,以促进沿淮地区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沿淮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生态与经济
  Abstract: anhui province huai regional inhabitation environment along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and land, the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s, and reveals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the huaihe river flood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or area.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and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ration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development and have close relations, and considered that the anhui province huai areas shall, lower cost along the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urbanization and a moderate amount of urbanization, to promote huai areas alo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huai along the region;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沿淮地区人居环境现状
   淮河水系干流地区具体范围包括阜阳市的临泉县、阜南县和颖上县,六安市的霍邱县和寿县,淮南全市(包括凤台县和市区),蚌埠全市(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和市区)和滁州的明光市和凤阳县等13个县市,面积2.84万平方公里,人口1476万人。该范围包括行蓄洪区范围,且行蓄洪区内的社会经济等人居环境问题与该范围密切相关。
  1.1人口与土地问题
   沿淮地区13县市中,人口密度平均高达616人/平方公里。有的县市人口密度高达110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是50年前的两倍。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稀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2人口与水资源的问题
   沿淮地区是一个缺水地区。不同的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差别很大,人均水资源量最高的是六安市(霍邱和寿县),达到1776立方米,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而最低的是淮南市,只有420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1.3发展基础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1.3.1薄弱的发展基础是人居环境改善的挑战
   人均GDP小于500美元的县有临泉、阜南、颍上、霍邱和寿县,其中临泉县最低,人均GDP只有358美元,人均GDP最高的是蚌埠市区,达到2500美元。13个县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均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必须依靠农业资源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1.3.2入不敷出的财政使得人居环境改善难以为继
   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是蚌埠市,人均财政收入有850元左右,最低的是临泉县,人均财政收入不到50元。财政收支“入不敷出”。上级财政拨款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基本上是400元左右。
  1.3.3人居环境改善的核心是消除贫困
   沿淮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大部分地区职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由居民消费结构看出,例如蚌埠市食品消费占39.11%,临泉县食品消费占59.29%,按照恩格尔定律显示,前者属于相对富裕,后者属温饱,可见沿淮地区多数还尚属不富裕阶段。
  2淮河水患与消除贫困
  2.1淮河水患
   史料记载,淮河从公元1400年到公元1900年的500年间,平均每100年发生水灾70次以上。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全流域共发生42次水灾。1949年以来,平均每5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水灾,两年左右就发生一次小水灾。
  2.2水患导致贫困
   由于没有安全保障,人民不敢也无心对生产和生活作出最基本的投入。许多土地因受洪水威胁而不敢发展较大的产业,阜南县政府官员2007年采访时说:“只要行蓄洪区里的人民还依靠行蓄洪区的土地生活,他们对富裕就不敢有奢望,原因也很简单,在行蓄洪区里是不能有大产业的存在。”
  3 人居环境改善途径分析
  3.1制度创新――安徽凤阳小岗村模式
   为解决“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水旱问题,群众对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治理,并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1978年,小岗村的农民走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包干”道路,使得小岗村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一模式也迅速得以在全国推广开来。
  3.2移民建镇及城市化
  3.2.1沿淮地区城市化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农业生产对土地等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部分行蓄洪区内的人均耕地数量不足半亩,无法从事规模化经营,生产率越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越难以提高。因此解决行蓄洪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要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靠土地而生存的农民。
  3.2.2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建设的过程。城市可以将安全、卫生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同非常低水平的能源消耗、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结合起来。
  3.2.3城市化模式的选择――低成本城市化、可持续的城市化和适度城市化
   1)要通过科学规划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避免城镇空间分布呈现“满天星”状,提升城镇规模,聚集经济能量,保证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
   2)走出城镇“各自为政”的格局,避免产业雷同、基础设施重复、竞争无序等问题的出现。
   3)城镇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乡村地区、沿淮地区滩涂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原生态等有着良好自然基底的空间形态。
  3.2.4移民建镇――安徽淮南毛集模式
   以往政府对行蓄洪区开展的安全建设,仅能解决居民在行洪期间的生命安全,却不能保护生产作物的安全,使得长期以来使行蓄洪区居民陷于贫困状态。
   1994年毛集镇提出小城镇发展规划,计划将行洪区内缺少安全保障的沿淮四村逐阶段移入毛集镇内。毛集模式异于以往大规模背井离乡式的迁徙,也不同于整体搬迁式的异地移民,而是在顺应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下,一种建立在城镇经济发展基础上的自愿移民,不需要国家大量的投资,是解决我国困惑已久的蓄滞洪区移民问题的范例(刘树坤,2001)。
  4 主要结论
   1)要使得沿淮地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必须要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规模,其次要极大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的劣势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
   2)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及群众增收手段单一仍是制约沿淮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要改善人居环境,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3)人均水资源不足和经常性的洪涝灾害这两大矛盾并存的现状是长期以来制约沿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整治是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处理好实现工业发展和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的关系。
   5)要让沿淮地区的人民实现安居乐业的目标,一方面,必须提供公共安全的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就是实施移民迁建工程,让居民远离洪水,居住在安全地区,不再受洪水威胁。
   6 人口城市(镇)化不仅是解决人地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也是解决人与水争地,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
   (感谢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刘贤腾老师为这篇论文前期所作的研究。感谢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姜长征书记为本篇论文所作指导。)
  作者简介
  郭 锐,男,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在读硕士
  刘 锋,男,注册规划师,高级规划师,蚌埠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硕导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李修松. 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M]. 合肥:黄山书社,2001.4
  3 刘树坤. 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及行蓄洪区的移民安置[J]. 水利水电科技发展,2001,21(2):23―25,36
  4 牛凤瑞. 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J]. ?望,2005(17):56―56
  5 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2006――2020)[Z]. 蚌埠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6 淮河流域防洪减灾规划,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7 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
  8邱敏,廖杰华. 淮河行蓄洪区的百万移民:脱贫道路漫长.https://www.省略/Html/news/internal/081618.html,2007.7.25

标签:安徽 人居环境 地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