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答案 > 正文

【数学开放式教学课堂设计的探究】 新课堂同步与探究数学

时间:2019-01-2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基本结构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2-0000-01
  
  数学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开放性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它要求课堂教学做到:一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二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三是不拘泥于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开放式教学从广义上理解,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课堂外学习。开放式教学在狭义上可以说是学校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题材而言,它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就课堂教学方法而言,运用“探索式”、“研究式”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就课堂例题或练习题而言,开放式教学要体现在答案的开放性、条件的开放性,综合开放题等开放性的题上;就课堂师生关系而言,它要求教师既作为指导者,更作为参与者。总之,开放式教学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一、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基本结构
  在以往的数学课教学之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视为学习的机器,进行题海战术,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
  开放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开放式的教学,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获取知识为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创设问题情境 ―― 点拨 ―― 精心设计习题 ―― 指导归纳。
  2、 激发探究欲望 ―― 引导 ―― 实施因材施教 ―― 拓展思路。
  3、 创设情境 ―― 引导参与 ―― 巩固算法 ―― 总结体验 ―― 归纳整理。
  4、激发兴趣 ―― 探究算法 ―― 深化提高 ―― 拓展延伸 ――迁移发展。
  5、初步感知问题 ―― 探究 ―― 运用新知―― 整理反馈。
  6、引起认知冲突 ――交流 ―― 选用解题方法 ―― 拓展运用。
  二、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所创设的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蕴涵哲理的特定氛围,它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良好的情境,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可陶冶情感,同时还可使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境来参与学习。
  情境的创设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进行巧妙设置。中学阶段的学生,直接兴趣占优势,而且思维也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一亿有多大的教学可以这样让学生感受:让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量一量这一行长多少米。当小朋友测出结果约14米长时,教师引导学生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有多长呢?然后问小朋友能列个表填一填吗?人数分别为100、1000、――、100000000,对应的米数。如此引入与教学,给学生以新、奇之感,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2 ,引导学生参与, 探究问题规律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经历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尝试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素材,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突出自主性。
  所谓探究是指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自己的猜测所进行的一切探索与研究活动。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情况。在讨论交流的同时,学生可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从而受到创新教育。
  数学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
  3、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中学阶段的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例如:初一代数同类项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让学生数钱 ,在数钱的过程中, 学生由一枚一枚地数到将1角,5角,1元的硬币分类然后再数, 让学生经历数钱过程, 引出分类概念, 进一步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的确,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4、巩固方法,深化提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具有生存的功能。数学学习本身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可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抹杀了它的趣味性,使得数学变得枯燥无味。其罪魁祸首便是机械式的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便使学生失去了部份生存能力。正因如此,所以我们对练习应采取大胆改革。练习不应有繁、怪、难、偏的题目,题量也不应过多;练习内容应尽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练习的形式要多样;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
  5、总结体验,拓展延伸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把它溶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当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具有科学性、严密性,便于形成数学的体系,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简单的说就是有用的数学。学习数学归根结底是在自己生活中可加以运用。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我们应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方法,尽量使数学课变得生动有趣。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学会创新。最后再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各种功能, 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标签:探究 课堂 式教学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