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企业内部控制五要素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者对资产保全、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如何在企业运行中发挥作用,而不会变成一纸空文、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内部控制 监督管理 审计
  
  2001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和能源批发交易商、资产规模达498亿美元的美国安然公司突然向美国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案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2002年7月30日美国“萨班斯法案”正式实施,这也是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明确要求的法案。反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起步较晚,内部控制观念薄弱,企业诚信严重缺失。近十年来,在我国发生的“银广厦”、“郑百文”“中航油”等事件就是企业内部失控的典型案例。2008年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部被称之为中国“萨班斯法案”的文件将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动态上是一个过程,静态上则是一种机制。而这种过程和机制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在战略上的发展目标,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要素在内部控制中相互联系,具体体现在:控制环境是基础,主导或左右着组织成员的控制理念,决定着控制的边界和结果;风险评估是依据,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手段,为防范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内部监督是保证,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信息与沟通是载体,贯穿于整个内部控制过程。通过及时沟通信息,以保证内部控制各个要素的可靠性和实现控制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及表现
  (一)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控制环境失衡
  目前,我国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许多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身份、权利重叠,董事会这一重要机构往往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能。国有企业这个问题则尤显突出,一方面国有企业通常是“一股独大”;另一方面则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权责不清。对于由家族管理的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权责不分的治理结构。而这些企业最常出现的问题是领导层内部控制观念非常薄弱;管理层长期战略意识淡薄、只注重短期效益;员工归属感不足,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企业文化缺失,内控环境失衡。
  (二)企业盲目追逐利润和扩张导致风险管理失控
  风险是与企业目标紧密相关的。如果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则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将大部分资本和经营活动都投入到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中,甚至超出企业风险的承受度。
  (三)企业诚信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全社会关注的诚信问题。“银广厦”、“郑百文”等事件均是失信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粉饰财务报告、发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扰乱市场秩序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还存在着违法违纪现象,欺诈舞弊等行为屡禁不止。尤其是一些高级管理人员的行为无法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使得企业出现了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四)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信息与沟通贯穿内部控制各个环节。目前,企业信息不对称体现在内部信息不对称与外部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内部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企业不同层次人员基于本位主义考虑而使信息沟通不完全、不公开、不透明,造成治理层、管理层、员工等各层次人员的信息掌握不对称,各环节信息反馈不畅,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评价。外部信息不对称体现在外部环境信息不完全,获取市场信息渠道狭窄,信息获取成本高,使企业难以做出较准确的风险评估,潜在的融资风险也较高等方面。
  (五)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企业道德风险较高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战略性。与西方现代企业契约式管理不同,我国企业多采用“人治”方式,关注于人事脉络。激励约束之所以成为“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与制度安排“问题”密切相关。虽然我国企业也不乏制度管理,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人为因素过多,制度管理难以落到实处。由于激励约束机制的缺乏,造成企业人员产生机会主义动机,从而导致企业道德风险的增加。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设计应当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制衡原则,其核心就是“相互牵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其实也离不开“相互牵制”,只是这种牵制的对象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过程,并通过具体方式和手段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可分为以下三种层次和方式:
  (一)日常监督
  日常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基本手段,通过企业各部门主管、员工在日常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监督方式主要涉及的是内部控制的基本操作,是实践反馈的监督行为。日常监督的具体方式:
  一是建立信息公开机制。目前,许多企业都存在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员工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内部控制是企业全体人员共同实施的,要实现对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就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充分掌握信息,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
  二是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日常监督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员工的日常实践反馈。如果企业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传递途径单一或不畅便会限制员工意见的及时反馈,降低员工参与监督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有效开展。
  三是建立问题跟踪处理机制。日常监督通过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种机制对内部控制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跟踪检查,掌握问题的处理情况,以及检查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二)内部控制评价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配套文件之一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即将推出,它将指导我国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目标、资产安全目标、合法合规目标等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进行评价。按照评价主体划分,内部控制评价可分为企业内部评价和企业外部评价。
  1、企业内部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实施的,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
  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能够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通过设置专门的内部评价机构具体实施。内部评价可采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比较分析法、专题讨论会法等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整体有效性进行评价,出具评价报告,并向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将要采取的整改措施。通过这种自我评价方式,能使企业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它是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的有效手段。
  2、企业外部评价。外部评价是通过注册会计师和银监会、证监会等国家监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外部监督。在我国,这种评价方式正处于起步阶段。2001年,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评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证券公司接受内部控制评审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愿评审,由证券公司聘请有证券执行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内部控制进行评审;另一种是强制评审,证监会指令证券公司聘请有经验的合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内部控制评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内部控制评审意见的方式可以单独进行评审,也可以结合年度报告审计进行。
  (三)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通过对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价和提出建议,促进改善企业运行的效率效果、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内部审计同样应当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做好内部审计控制工作。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其中,这里所指的外部评价是由企业外部独立的、合格的机构和人员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的考核与评价。外部评价至少每五年实施一次,外部评价人员在对内部审计质量作出评价后,应当出具外部评价报告,并提交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和最高管理层。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改进方案,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经济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优化内部控制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对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修正或改进,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就是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责任编辑:段兰)

标签:浅析 内部控制 监督管理 企业